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江苏省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2020-11-20 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既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又是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支柱,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撑。为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建成交通强省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构建网络基础稳固、设施智能融合、集群创新活跃、平台协同高效、应用智慧丰富的新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支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二、 基本原则

  遵循“统筹并进、新老一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安全可控、远近结合”的基本原则,确保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统筹并进,新老一体。从顶层设计上统筹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发挥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作用,巩固传统基础设施强基固本作用。积极运用新型技术手段提升存量设施的网联化、智能化属性,促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增量的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增强发展动能。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统筹引导、政策保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投资主体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鼓励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探索,加强政企间应用功能对接,推动形成多元化参与的政企协同机制。

  ——安全可控,远近结合。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完善标准规范,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安全水平。稳妥推进,准确把握建设时序和建设重点,近期加快成熟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远期跟踪新技术发展,适度超前布局。

  三、 发展目标

  立足综合立体交通网、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产业发展,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到2022年,全省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全国领先。以5G、物联网、交通专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跨网协办;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完成一批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和智慧综合客运枢纽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围绕出行链打造数字化出行助手,建设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物畅其流、人享其行”的智慧运输服务目标初步实现;着力培育建设或升级一批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构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科研创新平台集群;围绕自动驾驶发展和智能终端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化运营,全要素感知、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运行高效、便捷顺畅、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率先实现交通运输基本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四、 主要任务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输服务、行业创新基础设施四大领域,着力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集群、新平台、新应用”五新方向,建成具备网络基础稳固、设施智能融合、集群创新活跃、平台协同高效、应用智慧丰富等特征的新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

  ——打造先进可靠的交通信息“新网络”。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建设,5G在公路、水路交通沿线及枢纽节点等实现连续覆盖,交通行业专网形成标准统一、运维一体、互联互通和稳定可靠的一张网络,SD-WAN等网络成为行业专网有效备份;覆盖用户、网络、数据、应用的多级防御、高效联动的网络安全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完成信息化基础资源的整合,有效支撑新形势下业务应用协同和数据资源共享。

  ——建设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新设施”。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取得突破,完成沪宁高速公路、S342无锡段、五峰山未来高速等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建成京杭运河两淮段、扬州段、苏州段智慧航道示范工程,建设南京港、镇江港等智慧港口及太仓港无人码头,建成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形成协同创新的科技研发“新集群”。构建以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为引领,综合大数据处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等为支撑的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总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建成一体高效的政务服务“新平台”。构建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用户全参与、资源全共享、过程全监控的全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政务服务资源有效汇聚、充分共享,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监管能力和服务效能。

  ——促进赋能交通的新兴技术“新应用”。智能公交、智能轨道交通、智慧物流领域以及地铁、机场、车站枢纽等多个场景实现“5G+”,群众出行体验明显改善;区块链与交通行业监管、公共交通、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深度融合;北斗、高分遥感系统为综合交通规划、决策、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在智慧高速、内河航运中应用北斗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自动驾驶技术在封闭园区货物运输、城市道路客运、智能泊车等场景应用不断深化。

  五、 专项行动

  针对目前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中亟需突破和加强的工作,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7大专项行动、加快政务系统整合等27项具体任务和近期实施的9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约33亿元,实施主体包括省厅和各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有关交通运输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

  行动方案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基础,提升信息传输、存储、计算、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效能,提高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1﹒完善交通专网。推动现有交通行业专网和多张业务网整合成一张结构合理、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交通行业专网;升级改造省、市两级行业专网,根据业务传输需求将承载省市间业务的骨干网扩展提升至800G(80*10G)传输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交通专网与公网的互补融合发展,完善高速公路SD-WAN通信传输网,推进车联网、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助力5G在交通沿线和枢纽节点的建设,加快推进新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5G网络建设,提供广覆盖、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的网络通信服务,实现跨地域数据广域网高速连接。

  2﹒建设行业数据中心。推动机房、网络和指挥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资源的整合,依托省政务云部署架构行业数据中心,提供统一共享的基础设施云服务;集约化建设应用基础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数据支撑平台,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提供统一的平台支撑服务,实现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交通工程要素信息、物理设施的三维数字化呈现,提高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公共支撑和协同应用能力。

  3﹒加快政务系统整合。围绕聚合应用,着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业务支撑与决策、内部事务管理四大类应用,通过整合完善与新建,提高数据整合归集、共享交换、分析挖掘和深度应用能力,实现用户体系统一化、系统功能集成化、业务流程协同化、基础支撑平台化和数据资源共享化;完善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目录,打造完整规范的综合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资源“总账本”,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有力支撑。

  4﹒建设移动应用平台。围绕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管理与服务、市场监督、移动办公、指挥调度、统计分析和信息查询等业务板块,搭建行业移动应用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行业移动应用的统一管理与服务;不断拓展和提升移动应用平台系统功能,实现行业移动用户入口统一化、应用管理集中化、运维服务规模化、技术标准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

  5﹒加强网络安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信任、容灾备份、监控审计、监测与防护、应急指挥、窃密泄密感知等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动部署灵活、功能自适、云网端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内生安全体系建设;推进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中的安全可靠密码研究与国产化应用,加强对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行动方案2: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

  推动一批智慧基础设施试点工程,对“十四五”期间新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原则上要体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同步配建智能化设施,对既有基础设施要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借助信息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提升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

  6﹒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围绕全息感知、车路协同、主动防堵、安全运输、便捷服务等目标,建成S342无锡段、G312镇江段、S126南京段、G524常熟段、沪宁高速、五峰山高速、苏锡常南部通道、常泰过江通道等一批智慧公路建设示范项目,为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智慧走廊提供支持;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行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拓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成果应用,建设车路协同应用示范区,丰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场景,积极推进风险等级齐备、测试场景完善的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的道路测试场景。

  7﹒加快智慧航道建设。建设航道水文气象、船舶动态、货物状态、交通流量等感知基础设施,完善电子航道图,形成电子航道图应用服务系统等,支撑复杂环境下船舶智能辅助航行;推进京杭运河智能航运试点示范工程,构建航道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实现对航道、航标、桥梁、船舶等要素的数字化采集。推动智慧船闸建设,建成刘老涧三线船闸、谏壁船闸、魏村船闸等智慧船闸,实现船闸设施智能快速诊断、故障预警、自动化控制、联合调度。

  8﹒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引导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推动港口建设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建设基于5G、北斗、物联网等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港区内部集卡自动驾驶运营;加快推进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太仓港四期场堆自动化码头等智慧港口试点工程,在港口建设、生产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港口码头智能化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港口无纸化作业,加快实现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

  9﹒加快智慧枢纽建设。推进客运站智能化升级、电子客票推广应用,引导在传统客运车站部署人脸识别自助购取票、验票检票、上车引导等智能设备;选取南京禄口机场、苏州站等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枢纽,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智慧停车、客流监测、室内定位与导航系统等建设,推进枢纽内的组织衔接、信息互通等;加强交通运输各方式各环节互通共享和协同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立体化网络化管理。

  10﹒加快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在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和枢纽场站推进智能照明、供能和节能改造技术应用;继续实施长江干线、京杭运河等水域船舶绿色能源替代应用,鼓励港口企业在新增和更换拖轮、工程船、工作船时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的规划和建设,支持保障船舶、公务船舶优先采用液化天然气动力;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提升、船用岸电设施建设、船岸连接标准建设、岸电使用监管系统建设等项目,提升船用岸电使用率。

  行动方案3:智慧运输服务专项行动。

  加强各类运输服务信息的融合应用,围绕出行链梳理打造数字化服务助手,根据运输需求灵活定制提供全程化一体化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全省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信息服务体系。

  11﹒打造便捷智能出行服务。加强各类出行服务信息的融合应用,利用客运联网售票数据、城市公交调度系统数据、手机信令等数据,分析、挖掘全省客运运行发展规律,为群众出行路线安排、城市公交线网优化、运输企业运力有序投放等提供支撑;联合省文旅厅,利用全省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平台等数据,在“运游结合”领域进行开拓,促进江苏“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鼓励和规范定制公交、智能停车、小客车分时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发展;拓展ETC场景应用,试点开展ETC在停车场、加油站、服务区等领域的拓展应用,提升公众出行服务水平。

  12﹒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强化旅客联程运输公共信息服务,鼓励运输企业以及各类信息服务主体利用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手机APP、微信等手段,向旅客及时公布旅客联程运输班次运行信息、换乘时间预估、延误预警等信息,提高服务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精准度和综合性;有序推进各类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整合不同运输方式信息资源,为旅客提供客票信息查询、跨方式出行规划、联程客票代购等“一站式”出行服务,以客运站、高铁站、机场等枢纽场景为重点,整合公路联网售票、定制客运线路、铁路时刻及票务、民航时刻及票务等信息,从“缩短行程时间”“降低出行成本”两方面出发,为旅客提供最合理的联程运输方式,实现出行即服务。

  13﹒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货物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提供跨方式、跨区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全面推进港口EDI建设,协作建设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实现交通、海关、口岸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多部门合力推进实现货运“一单制”服务;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支持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线上线下高效协同;培育网络货运平台做大做强,完善省级网络货运监测平台,贯通物流、信息流、证据流、资金流和票据流,实现对网络货运经营者、实际承运车辆、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和有效监管。

  行动方案4:交通大数据应用专项行动。

  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为切入点,实施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效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

  14﹒加强信用大数据应用。推动实现交通运输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执法活动全过程数字化,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加快构建以监管、执法、信用大数据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推动执法、信用等大数据在行政审批、行政检查、招投标等业务中深度应用,为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提供支撑;强化从业业户、人员信用信息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用户画像,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奖惩机制,开展信用考核及分析应用。

  15﹒提升安全监管处置能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决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行业监管平台,推进北斗高精度定位、电子车牌等技术在客运车辆监管中的综合应用,推进电子运单技术在危险货物运输监管中的应用,推广客运售票实名制应用,采用人脸识别、证件匹配技术检票,加强运输主体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业治理能力;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流程监管,开展基于GIS+BIM的港口常压储罐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应用研究,加强桥梁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和港航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等,强化主动安全防控数据深层次挖掘应用以及实时监控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处理,实现重点营运车辆、重点船舶及水域、重点建设工程、客运码头、危险货物港口装卸存储设施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预警,加强“两客一危”等营运车辆的监测与治理,强化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

  16﹒强化大数据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行业污染排放监管决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车船运输、港口生产、施工作业的污染排放数据采集、动态监测、科学预测工作;依托船舶排放智能接收设施、尾气遥测技术等,推进建立排放行为全过程记录、水污染排放可预警可溯源、大气污染排放可抓拍的全方位船舶排放监控预防体系;推广应用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电子联单系统,实现对船舶污染物的全过程监管;推进北斗高精度定位、岸电智能监控技术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监管中的应用,推进港口粉尘监测和智能管控技术应用;强化大数据技术与车辆排放控制技术的融合应用,为行业加强车辆排放控制提供支撑。

  17﹒加强路网运营调度。整合路网(含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运行监测,利用高速公路视频、龙门架ETC、道路气象监测等数据,强化路网拥堵预警、事件成因分析、应急协同管控等综合分析和应用,加强驾驶行为等异常管理,以及交通控制分流、应急资源和力量调度最优路径分析,有力支撑路网综合调度指挥,提升高速公路疏堵保畅效率;利用城市公交调度系统等数据开展交通流分析、交通供给需求匹配分析、交通拥堵特征分析、交通需求机理分析和智慧交通指标分析,为城市公交专用道线网优化、服务质量评价提供支撑。

  18﹒打造“大数据+”云控平台。打造全省统一的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云平台,建设载运工具、基础设施、通行环境互联的“云、管、边、端”互联的感知网络,拓宽网络运营管理采集渠道,实现全路网、全天候、全要素业务层面的融合共享;提升路网调度和协同管理能力,融合道路基础设施、道路运行信息、交通事件信息、天气等多源数据,开展路网运行态势研判,探索车道级主动管控以及区域管控技术,实现协作统一的智能管控;打造全省统一的路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地图、文字、全景视频等方式提供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务。

  行动方案5:新技术应用专项行动。

  加强5G、北斗、高分遥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率和发展质量,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19﹒5G技术应用。加快5G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促进5G+AI、5G+VR、5G+云计算、5G+北斗定位等全面应用;布局5G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探索推进5G在沪宁智慧高速、五峰山未来高速、S342智慧公路、太仓港、谏壁智慧船闸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中的试点应用,提升重点区域行业监管水平和公众出行体验;推动5G在养护巡查、交通执法等行业监管领域应用,利用5G大带宽传输特性,可靠、稳定、快速回传海量公路巡检及桥梁监测数据以及视频等,实现高效病害识别和分类处理,利用5G网联无人机进行巡检取证、事故情况查看等,在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中利用5G实现视频监控快速组网。

  20﹒北斗技术应用。推动北斗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运营服务、应用开发等,依托已建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服务能力,推动北斗系统在运输过程监管及服务、路网运行监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健康监测、安全应急搜救等领域应用;推动北斗+智慧高速建设,接入高速公路周边增强基准站,提高车路协同信息服务能力,为辅助驾驶等高精度应用提供支持,研究北斗自由流收费技术;结合智慧航道建设,引导应用北斗系统在京杭运河为船民提供导航服务。

  21﹒高分遥感技术应用。充分利用高分遥感广域覆盖、图像更新较快等技术特点,开展在交通规划、建设监测、行业执法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监测基础设施的规划落实情况,核查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为编制建设计划和预算提供依据;结合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排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沉降、形变等安全隐患,提升养护管理水平;识别沿江沿海港口的违建设施,为岸线管理及行业执法提供决策依据;发生重大灾害后及时观测交通设施损毁情况,为应急救援及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参考;组织开展高分遥感技术与交通运行大数据、地理信息融合应用的研究,服务大范围交通整体运行监测。

  22﹒区块链应用。推动区块链+行业监管,基于区块链共享特性,构建驾驶人员、车辆信任机制,实现车辆身份识别认证和网约车监管,安全问题得到保障;推动区块链+公共交通,借助区块链密码学技术,保证公交车辆GPS数据、乘客刷卡数据、路网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推动区块链+智慧停车,将车位作为区块链中节点,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浪费,未来服务延伸将实现远程车位信息查询、远程车位预定等;推动区块链+智慧物流,详细记录交易信息,实现安全的信息交互与共享,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推动区块链+自动驾驶,充分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解决自动驾驶安全和身份问题,提高系统私密性、安全性。

  23﹒人工智能和交通运输融合应用。持续推动自动驾驶、智慧工地等研发应用,鼓励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应用,提升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功能;结合智慧工地建设,开展3D机械控制推土机、平地机和无人驾驶压路机、就地热再生机群智能化协同施工技术等应用研究,聚焦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材料和装备一体化,自主研发热风微波复合就地热再生机组、步履式应急抢险救援装备等养护设备。

  行动方案6:交通运输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行动。

  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丰富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突出特色和行业需求,加快建设和完善创新技术平台布局,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24﹒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梯次布局、高效协作的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围绕长大桥梁健康检测与诊断、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等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平台,加强前瞻性战略布局研究,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管养运等技术研发,试点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与运行状态监测,支撑一流设施建设与维护。

  25﹒布局新一轮科技基础设施。争取部省支持,在公路物联网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方面,建设涵盖公路建设、状态监测和智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在智慧无人工地建养装备方面,研究交通装备无人作业技术、无人驾驶装备智能化施工规划与控制、多机种多机群无人自主作业与智能指挥协调等技术;在绿色智慧水运工程方面,研究绿色智慧航运、水运工程现代模拟仿真技术、船联网与智能船闸技术、水运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创新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社会投资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一批科技平台纳入部省创新基地建设。

  行动方案7: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

  26﹒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大省和研发平台优势,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围绕融合感知、车路交互、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基于C-V2X技术的高速场景L2级辅助驾驶智能装备、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自动驾驶车辆编队解决方案,突破车路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车路协同相关智能终端创新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大力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市场、人才等各个领域的资源集聚,重点打造一批在智能路侧感知单元、机器视觉系统等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27﹒筹备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会同苏州市通过创新大赛、示范建设、产业引进等方式,探索建立具有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技术交流平台,重点推动智能驾驶、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在封闭园区、港口、机场、物流场站等环境相对可控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车辆载物运输示范,推进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在城市公交、道路客运中应用,在苏州高铁新城、常州天宁区,进行3条自动驾驶公交线示范运营;创新打造自动驾驶新业态,引导开展自动驾驶摆渡接驳、智能泊车等试运行及商业服务,推进苏州城区基于车路协同的智慧停车建设应用,支持开展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自动驾驶出行模式开发及应用。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将智能交通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中,统筹协调与部、省等方面的工作,对成熟度高的项目,推动将其列入计划目录予以推进;加强与各市的工作对接,在其优势领域,如苏州常州自动驾驶、南京智慧公路、宿迁连云港智慧航道,重点推动相关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研究出台特色支持举措。

  (二)完善标准规范。将5G应用、车路协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列入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重点研发方向,通过科技攻关和试点示范工程实践,提出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南;依托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及应用示范基地,研发车路协同通信技术、车载终端、路侧终端等,率先探索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规则,研究提出车路协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涵盖车路协同场景定义、通信、网络安全、云控平台技术要求等,并同步开展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检测认证体系设计。

  (三)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惠利率信贷专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在物流运输、出行服务、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政府主动开放场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通过场景开放,企业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培育催生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培养一大批服务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科技人才,对接国家、部省高层次人才计划、激励政策,积极向交通行业内引入科技领军人才,并依托智能交通、大数据等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梯队。

  (四)试点示范先行。落实一批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项目,选取一批典型的公铁水航以及城市交通工程,借助通信运营商等外部智力支持,进行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落地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总结场景、挖掘亮点,为进一步推广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研究5G、区块链在智能网联、养护巡查、行业监管中的应用技术,开展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港区无人集卡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并根据需要和技术成熟度统筹优先时序,客观判断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大数据等在不同交通场景能够发挥的切实作用和合理的技术路线,充分考虑技术的发展和迭代,适度把握节奏和时机,统筹有序规划实施,谨防技术更迭造成的浪费。

  (五)强化协同合作。加大政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与作用,加强与公安、通信、气象、汽车、电力等部门统筹协调;推动建立长期可持续商业模式,面向5G应用,利用5G基站租金类收入,开展5G新技术应用探索;面向大数据应用,通过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创造出更多更好满足大众需求的消费业态;面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探索通信设施建设运营方和智能道路建设方通过车辆对于自动驾驶专用车道、专用区域道路的使用付费获得收入,出行服务提供商以及出行车辆提供商开发适合本地出行的自动驾驶产品、服务以及车辆,后期通过消费者购买、租用等获得收入。

  附件:2020-2025年第一批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docx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