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吉林省开展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
2020-12-07 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审批<吉林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及试点任务申请书的请示》(吉交规划〔2020〕31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高纬度季冻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安全智能管控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建设,高纬度季冻地区公路智慧提升关键技术,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建设,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及公路工程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交通运输安全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并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9月16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吉林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通化市交通运输局、白山市交通运输局、延边州交通运输局、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旅游大通道(G331吉林境内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进、慢游”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治理沿线地质灾害,重点针对崩塌隐患、潜在落石危害边坡路段,涎流冰、泥石流、路基冻胀融沉路段等按照不同成因及规模,分类施策,形成系列科学有效防治方案。推进G331公路全线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管养设施、路域景观节点、旅游标识系统、智慧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旅游综合体、露营地、驿站、游船码头、慢行系统等五类服务设施,新改建G331技术等级较低路段主线及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连通内地交通骨架网、主要城市和景区等连接公路,建设口岸公路、界河桥、界河航道、游船码头等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图们江下游段航道。推进珲春—克拉斯基诺自动驾驶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2.打造G331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以G331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等为支线对景区进行挖掘、串联和整合。打破行政区划,将G331公路延伸为一个区域,对沿线工、农产业及资源统筹开发建设,并重新配置区域内相关资源和公共服务。

  3.建立区域旅游交通服务系统。结合资源环境条件,构建以满足游览、游憩为主的独立慢行系统。利用沿线的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等,提升景观、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网的结合,利用旅游交通大数据信息,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4.加强G331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协调公路建设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关系,集约利用通道资源,加强特殊路段安全设计。有效融合原貌,提升旅游公路沿线景观。创建公路野生动物通道。探索开展“公路+生态”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打造G331旅游公路文化品牌。开展标识设计宣传,传承沿边多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优秀民族精神,讲述特色旅游公路故事。

  6.创新旅游公路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模式。完善政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有效利用优势资源,推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和资金统筹。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形成设计、施工导则和建设模式,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成G331新改建路段可研方案和重点路段设计。

  通过3—5年时间,完成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主体建设,G331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实现通车,同步完成相应路段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G331沿线重点路段20公里区域内与主要景区、城市等连接公路升级改造完成。形成G331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方案,并完成沿线配套设施、旅游航道、旅游服务设施示范段建设。建成10处以上G331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示范点。公路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沿线部分界河桥、口岸路、游船码头等新改建完成,重点通航段界河航道整治完成。珲春—克拉斯基诺自动驾驶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旅游通道建设关键技术、指标和标准,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二、高纬度季冻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采用高精定位、埋设传感器等,对路基、路面、高边坡、重点隧道和大型桥梁开展健康监测,通过数据模型,对结构物安全健康状况、及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危险进行安全评估,对高危情况进行预警。

  2.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及分析。开展旅游大通道路网交通流运行状态监测,通过车路协同路侧设施及车载终端,向驾乘人员提供道路危险状况、拥堵、限速、汇流、匝道分合流等预警信息,提高运行效率。

  3.低温条件下的精准气象感知及预测。通过设置全要素气象、环境、能见度等监测装置,提供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精准气象感知和恶劣天气预报预警。提升道路安全、养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4.行车安全智能诱导。针对极端天气(包括暴雨雪和团雾)易发路段和公路交通量较大路段,布设智能安全行车诱导标志及智能行车安全诱导系统,支撑安全辅助行驶。

  5.互联网+综合服务。在G331沿线建设新能源车辆能源补给装置,对服务区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等综合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与旅游智慧融合服务水平。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G331智慧提升工程需求分析、可研方案和初步设计。

  通过3—5年时间,完成智慧工程重点路段实施,特殊路段路基和路面、高边坡、重点桥梁、长大隧道实现状态实时监测、性能安全评估及危险预警,重点基础设施服务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公路沿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成网,旅游公路运行状况全面掌握。旅游服务信息多渠道发布,交旅智慧融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提出高纬度季冻地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关键技术和指标,形成吉林省普通智慧公路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系列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建设区域智慧化路网。

  三、基于物联网的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构建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结合路网建设规划,依托新建高等级公路,建设全场景观测实体工程。构建“1+4+N”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布局(1个路网观测大数据中心,4个典型季冻区省份和N个包括气候、路基、路面、构造物等观测对象的观测点)。

  2.建立大数据中心平台。依托物联网智慧感知技术、4G(5G)传输、GIS、BIM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开发建设季冻区公路工程长期性能和路域环境监测大数据中心平台。

  3.研究季冻区公路工程建养成套技术。开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监测,研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系统等之间的影响,研发基于加速加载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的路面结构及材料指标、桥梁隧道抗冻耐久混凝土结构及施工关键技术等系列公路抗冻耐久技术,打造“十年路面百年桥”高品质工程。

  4.研究制定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养护标准规范。总结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研究成果,编制季冻区公路工程建养标准规范,加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基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涵盖路基、路面、构造物等多个观测对象的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

  通过3—5年时间,建成集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等功能的季冻区公路工程长期性能大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数据安全存储和高效分析。形成季冻区公路工程抗冻耐久、路域环境保护系列成果,形成完善的季节性冰冻区公路工程建设规范标准体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明显,为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养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四、“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吉林省运输管理局、吉林省地方海事局、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各市(州)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全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管系统。

  (1)依托“互联网+道路运政服务系统”,建设适应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体制的,涵盖公路、运输、航道、海事、质量安全监督等各类执法业务的综合监管系统。推广应用现场检查、执法案卷电子化、涉案财物电子化、执法人员、执法监督等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公示服务、行政复议诉讼、执法人员培训等系统,实现全省综合执法过程的全程留痕、可回溯闭环监管和在线查询监督,进一步增强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完善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各执法门类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资源库群,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评价系统等。实现部省间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信息共享,为综合交通运输监管与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公路工程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1)建设远程数据采集系统。

  对公路建设拌和站数据、压实数据等生产数据,及万能试验机、沥青试验、混凝土自动养护设备等试验仪器数据进行智能采集并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及各种统计分析报表,消除人为因素影响,变传统不连续抽查监管为连续不间断监管。

  (2)合同设计变更及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设计合同变更自动审批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投标承诺进场人员履约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公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公路工程文件的档案化、无纸化。

  (3)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对工地现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实现实时远程监控、集中管理,对生产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等进行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3.构建全领域新型信用监管体系。

  (1)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现有“吉林省公路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系统”、“互联网+道路运政服务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全省公路、水运建设,道路、水路运输和安全生产领域的省、市、县三级综合交通运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信用信息应用、共享水平。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减免”改革。加强与省级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充分利用省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开展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逐步取消纸质文件档案。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管理清单,开展“一个手机、一张身份证、刷脸办理”改革,探索向公众提供“免填单”服务。

  4.建设道路运输重点领域监管系统。

  (1)完善道路危险货运电子运单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对危运企业、驾驶员的分级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2)建立道路货运汽车动态信息公用服务系统,为重型载货车辆安全监管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公路治超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3)建立“一车一档”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机动车排放检测、监控与强制维护系统对接,进一步提升维修行业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

  5.建设封闭水域“互联网+”海事(港航)监管服务系统。

  (1)建设包含海事监管、水运管理、港口行政管理、船舶检验、搜寻救助等功能的封闭水域“互联网+”海事监管系统,加强非水网地区安全监管,提高水上安全、应急救援、公共服务效率。

  (2)推行“一站式服务”,建设涵盖政策发布、航行预警、船舶检验、信息查询等海事服务公众信息发布系统。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重点安全监管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执法、信用分级分类、道路运输、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封闭水域“互联网+”智慧海事等监管系统初步建成。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公路工程、信用信息、道路运输、封闭水域海事等领域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初见成效,实现政务服务“一张身份证”办理。

  通过3—5年时间,全面完成“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和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中心建设。综合执法、信用分级分类、道路运输、公路建设质量安全、“互联网+”智慧海事等监管系统在全行业广泛应用,“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张身份证”办理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在全行业广泛推行。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长效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五、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安全智能管控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省吉高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高速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桥梁、隧道、边坡等危险点智能化监管系统。开展客货车辆自动防碰撞和货运车辆超限自动熄火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2.构建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研究形成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社会监督三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贯穿高速公路设计、施工、养护三阶段一体化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建立高速公路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企业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办法。建立贯穿道路运输全过程的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管控体系。设计开发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软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软件;制修订有关技术指南、手册等。

  3.提升季冻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基于毫米波雷达、GIS和BIM技术的“两客一危”车辆安全主动管控系统。开发季冻区弯陡路段重载车辆安全车距智能管控系统。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珲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实体工程建设及数据采集。形成客货车辆自动防碰撞系统、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自动熄火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完成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软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软件。完成试验路段毫米波雷达视频摄像机的安装以及雷达覆盖路段的基础设施BIM建模,实现基于毫米波雷达、GIS和BIM技术的“两客一危”车辆安全数据分析及主动管控。

  通过3—5年时间,实现高边坡、重点桥梁和长大隧道基础设施使用状态的实时监测及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完成车辆自动防碰撞系统和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自动熄火系统试运营。形成成套的双重预防机制技术、工具和配套措施。完成弯陡路段外场终端实施,实现季冻区弯陡路段重载车辆安全行车主动管控,形成车辆安全智能管控相关技术应用指南等政策性成果。形成行业安全智能监管的成熟经验,行业安全主动管控水平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