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钱七虎:中国智慧建造必将走在世界前列
2020-09-08 来源:新华网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速度,中国是全球最快的。我相信,未来智慧建造和智慧工程的发展,我们也会是全球最快的。”说这句话时,中国工程院院士、83岁的钱七虎语气坚定。

  本届服贸会上,记者专访了钱七虎院士。这位为防护工程事业奉献了整整60年的专家表示,短短四十年,工程建设便完成了从人工向机械化的转变。未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必将向智慧化、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智慧建造

  让工程有了“眼睛和耳朵”

  “你知道吗?有研究报告表明,如果全球气温升高5℃,则有六成鱼类不能生存;但如果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气温升高1.5℃的话,这个数字将降低到一成。我们必须赶快行动起来!”谈起发展智慧建造的必要性,钱七虎先说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

  他讲道,控制气温上升的关键是控制碳排放,特别是城市的碳排放。这其中,建筑恰巧是全球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户,因而也是碳排放的大户。目前,全球建筑运营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30%以上,若再加上建设过程中的能耗,这一指标接近50%。此外,城市建筑垃圾占到垃圾总量的30%到40%,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等占到综合环境总体污染的34%。“这一个个数字都表明,绿色发展呼唤绿色制造,而智慧建造又是绿色建造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途径。”

  钱七虎解释道,就像人的五官具备感知功能一样,智慧建造让工程也有了“眼睛和耳朵”。“大数据、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些技术,让智慧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的智慧建造定会走在全球前列。”

  未来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要转到地下去

  “一座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一座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一座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描绘了千年之城的未来面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要大于70%。

  如何告别“混凝土的森林”,真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实现蓝绿交织?钱七虎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地铁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区地下物流系统为特征的绿色城市基础设施。

  “要将所有能转入地下的建筑都转到地下去。”钱七虎告诉记者,不但要让市民交通和货物运输转入地下,一切脏、乱、差的建筑和设施都可以转入地下,比如污水处理设施,从而节省土地资源,释放出大批地上空间用作大片的绿色植被和生态空间,建设绿色城市。这才是没有“城市病”的未来城市。

  建筑工地

  必将向少人化、无人化发展

  从手工打眼、钻孔到使用数字化台车钻孔,从人工放线到激光扫描测量,从手工喷涂到自动化喷涂,过去四十年来建筑工地的发展变化,在钱七虎眼中可以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两个词来形容。“如今,中国的机械化水平已是国际领先。”他举例,以“国之重器”盾构机来说,中国不仅自主研发出了15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还将设计更大直径的18.2米盾构机。

  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地的数字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过去,设计人员设计的工程图纸和工程实体是分离的,设计图上的管线如果完全照搬到施工中,往往就会出现交叉、碰撞等许多问题。现在,有了BIM技术后,设计人员可以在计算机里模拟出立体化、可视化的工程模型,设计和施工不再是“两张皮”。

  “目前,体量最大的工地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工地在中国,地质环境最复杂的工地也在中国。”在钱七虎的畅想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建筑工地必将更加安全、高质和高效,并在未来走向少人化甚至无人化。 (记者 赵莹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