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贤)“我们设计‘两江桥’时,希望尽量不要影响重庆宝贵的两江穿城生态美的资源,所以用了极简的手法,用尽量少的拉索,桥塔也是亭亭玉立。”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桥梁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孟杰接受中新网等媒体联合采访时如是说。
14日,桥梁工程美学论坛在重庆举行,吸引来自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多地设计研究院、企业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参与。
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重庆有各种桥梁上万座,被称为“中国桥都”。此次会议联合主办方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重庆桥梁设计。孟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桥梁人本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
他认为,所谓的人本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造桥的基本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如何适当满足和平衡这四个要素,就是造桥的艺术。一座桥梁的设计,既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也要满足人们对桥梁本身与城市空间等多层次的审美感受,还要注重生态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重庆“两江桥”(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分别横跨长江、嘉陵江,已成为重庆市民喜爱、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桥”。孟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也是他最喜欢的桥。设计该桥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力挺”单索面结构形式,尽量减少拉索,以免影响两江穿城景观。所以,两江桥一座用了9对拉索,另一座用了10对,且创造了“非常纤细,如少女一样亭亭玉立的塔”,最终成为重庆的地标之一。
在题为《力与线的构型——桥》的演讲中,重庆大学教授陈朝晖“点赞”重庆嘉悦嘉陵江大桥的美观,以及桥下人行通道的匠心设计。这也是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设计的。一座桥不仅连接地点,也连接人。她认为,在灵动与沉静、平直与弯曲、消隐与凸显之间,设计师的取舍与创造,既是对功能、材料和力学的把握,也是对环境、形式、尺度,乃至人情的体察。
据孟杰介绍,桥梁新结构形式的出现往往伴随材料的创新。如正在推进的南京一桥梁项目,使用了一种“超强度混凝土”。这种新型材料拥有像钢材一般的变形能力,同时强度高,不像传统混凝土容易变形收缩、开裂。其应用解决了桥梁大跨度问题,降低整个结构的自重,材料投入减少,更为低碳,也提高了设计更加轻薄纤细的桥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