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计划投资511.4亿元的高速公路PPP项目在重庆开标,然而开标当天却没有一家单位递交标书及保证金,导致该项目流标。
该公路项目为“G85银昆高速、G93成渝地区环线高速重庆高新区至荣昌区(川渝界)段改扩建工程与重庆市垫江至丰都至武隆高速公路PPP项目”。项目共包括两个子项目,子项目1为G85银昆高速、G93成渝地区环线高速重庆高新区至荣昌区(川渝界)段改扩建工程;子项目2为重庆市垫江至丰都至武隆高速公路。
子项目1估算总投资约人民币1916502万元,子项目2估算总投资约人民币3197642万元(不包括兴义长江大桥74121万元),该项目估算总投资额为5114144万元。
这么大的项目,按照常理来说,不该没有企业投标,尤其是对于建设领域的央企国企来说,大单都是抢着接的,为什么这次竟没有一家企业出手呢?仔细看一下这个项目的招标要求就能大概知道原因了。
该项目招标的财务条件是2021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12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每年均为盈利,且202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79亿元人民币。其实单看财务条件还是有不少大型央企都能满足的,但为什么没有单位进行投标?其实下面的两个条件才是关键因素。
首先一个门槛就是该项目需要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超100亿元),由社会投资人100%全额认缴出资。如今的建筑公司基本都不愿意接垫资工程,尤其是垫资金额如此巨大的项目,即使是以垫资能力著称的中字头建筑央企,也难以负担超100亿元的垫资数。以中建为例,其2021年的净利润为514.08亿元,可以想见100亿元是一笔多大的金额。
如果说100亿元的垫资金额还不算什么难题,那么还有一个条件成为了各大央企对其畏惧三分的主要原因。
该项目将按“BOT”方式合作。“BOT”模式也就是建设-经营-移交模式,以本次重庆公路项目为例,投标人中标后,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在项目特许经营期对项目筹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管理等全过程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将公路(含土地使用权)、公路附属设施及相关资料以良好运行状态无偿移交给重庆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本项目特许经营权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运营期含收费期,收费期为30年。
总结一下就是该项目需要社会资本独立成立项目公司,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个条件杀伤力就太强了,首先新建公路项目本身的利润空间就不大,还有可能出现亏损现象。如果说该项目是类似沪宁高速那样车流量较高的重点公路,那么应该还是有不少企业愿意投标,但如今重点公路线路早就建设完成,加上疫情期间车辆流动量较少,等到节假日车流量增高的时候又会免费,30年的收益,且不说盈利多少,能否收回成本都难以保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这显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最后,该项目所在地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如今交通方式十分多样, 高铁、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城市快速通道等都在逐步完善,而重庆的轨道交通已开始由主城区向周边城区延伸,高速公路不像以往那样吃香。其次重庆还是业内知名的采取低价中标法的地区,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加上建设期垫资和运营初期的贴现,即使是央企也难以招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