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新中国桥梁“成长”的恢宏历史,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时的“建成学会”,到如今诸多领先世界的“中国桥”,在跨越天堑的征程中,中国桥梁人一步一个脚印,让桥梁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逐渐向海洋、高原等环境复杂地区发展,这也对桥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如何?未来桥梁行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有关记者为此专访了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肖海珠先生。
肖海珠:您参与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等多座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工作。在您看来,高速铁路桥梁与公路桥梁在技术特点上有哪些不同?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桥梁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肖海珠:高速铁路桥梁要承载高速列车,这就要求桥梁结构既要有较好的强度,能够承受列车荷载,还要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列车速度快、移动荷载大,需要桥梁结构有较好的横竖向刚度、较好的桥面整体性与平顺性、一定的抑制列车振动的质量与阻尼,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技术要求。
主跨1092米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一座钢桁梁斜拉桥,不仅在世界同类型桥梁中位列第一,更是世界上首座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是我国首次在公铁两用桥上采用主跨千米级的悬索桥结构型式,也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运行荷载最大的千米级悬索桥,这两座桥代表了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建设水平。总体来说,我国的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您早期主持设计的长沙市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创造性地采用了绿色建造技术,为市政桥梁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您认为在市政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如何降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肖海珠: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在具体开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绿色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这也对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传统形式下的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管理者只注重工程质量的把控,忽视了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噪音污染、堵塞交通等问题,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出行。
对于如何降低市政桥梁施工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业内已经开始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建立环境保护体制、建筑施工使用材料的控制、垃圾废弃物污染防治等等。
在设计长沙市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时,我做了另一个尝试,那就是预制化和工厂化。项目施工过程中,桥墩、盖梁、上部结构全部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拼装,这种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周围环境和行车的影响都很小,工地干净整洁。所以我认为,预制化和工厂化,能够有效降低市政桥梁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您主持设计的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援外工程,这座跨海大桥有什么特点?您认为未来跨海大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肖海珠:中马友谊大桥建设过程中主要有四大难点,一是桥址处水深近50米,自然条件恶劣,二是珊瑚礁地质脆弱,桥梁基础设计和施工困难,三是长周期波波长超过200米,不利于施工,四是海水腐蚀严重,对桥梁的耐久性要求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当时费了很多心思。主桥桥墩基础采用了“变截面钢管复合桩基础”方案,成功地解决了强涌浪区、珊瑚礁地质条件桥梁基础设计难题;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V构+叠合梁”的混合梁方案,既确保了长联大跨受力合理,又避免了涌浪对大节段主梁吊装的影响,降低了施工难度,保证了项目工期;为实现桥梁100年的使用寿命,我们采用了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和适当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基本防腐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结构部位增加环氧钢筋,钢梁采用耐候钢+涂装等附加防腐措施的设计原则,满足桥梁耐久性要求。
跨海桥我国已经修建过很多,早期的有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最近几年有港珠澳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即将开工的还有新建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大桥等。通过这些工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海上建桥,受海洋风力、浪涌、水深等因素影响,现场施工的效率很低,施工风险也很大,必须走预制化、工厂化道路,我认为这是未来跨海大桥发展的方向。
在您看来,国内桥梁和国外桥梁的设计规范有何不同之处?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桥梁如何“走出去”?
肖海珠:基础设施设计规范是一个国家结合国情、产业链、材料等各方面因素对工程经验的提炼、总结,代表着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每个国家国情不同,设计规范也各有特点,但都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给设计人员预留了一部分自由发挥空间。
桥梁是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材料工业与装备工业不断进步,自主创新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大型桥梁的建筑施工中,一大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纷纷出现,证明了中国桥梁科学技术的能力。同时,中国桥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南非、孟加拉、安哥拉、马来西亚等地援建了多个桥梁工程。中国的桥梁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在我看来,中国桥梁要“走出去”,就需要在此基础上,把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推广出去,带到全世界。
近年来,智能技术、5G等新技术发展迅猛,您认为这些新技术是否会给桥梁行业带来新的技术变革?
肖海珠:这是肯定的。智能科技赋能智慧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科技元素也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其实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在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在设计方面,BIM技术、数字化、绘图软件等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桥梁工程师的劳动生产效率和准确率。施工方面,智能梁场、智能工地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快。基于机械、软件的智能化,能够实现施工机械之间的互联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操作,实现桥梁施工过程自动化。管养方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的科学化、智能化的现代桥梁管养系统,提高了桥梁养护管理的综合水平。
桥梁设计师除了长期与图纸为伴,还要经常深入人迹罕至的艰险地区,作为一位有着30年从业经历的老前辈,您有什么话想对刚入行的年轻人说?
肖海珠:建桥铺路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做好了非常有成就感。年轻人要志存高远、目标明确,要热爱这个行业,多钻研、多思考、多总结,在年轻时打好发展的基础,同时还要有定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桥梁设计这一行业是半体力活,图纸需要一张一张地画,数据需要一个一个地核对,这是一个繁琐且枯燥的过程,所以需要年轻人在岗位上把得稳心神、耐得了寂寞、沉得住气息,专心专注把每一份工作做优做细,认真把每一项责任落实落地。
人物链接
肖海珠,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安庆铁路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黑瞎子岛乌苏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甬舟铁路跨海桥梁、长沙湘府路高架工程、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和孟加拉中孟友谊八桥等国内外多项重点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先后荣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青年奖,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