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上,有一个混凝土拌和站颇有名气,谈起这个拌和站,知道它的人都啧啧称赞,吸引了不少同行前去参观学习。它是整个大西线数十个拌和站中的亮点,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859公里长的大西客运专线上。这就是中铁十五局集团五公司大西目部张原拌和站。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中西部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北起山西大同,途经两省九市,到达陕西西安,线路全长859公里,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工程投资预估算总额963.3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可实现大同至西安铁路通道客货分线运输,大幅提高通道运输能力和质量,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同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16个多小时压缩至3个多小时。
张原拌和站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张原村大西铁路工程线路傍,主要为该项目全长16.1公里的两座特大桥提供各种标号的混凝土,日生产能力1500立方。
该站自建立以来,一直奉行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理念,从建立各项管控体系入手,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把物资材料的人口关,严控混凝土的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工程实体的质量,受到了业主单位、监理公司及其他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每到晚上,这里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像是一个正在作业的现代化工厂,也更像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走进拌和站,宽敞、干净、整洁的场景和井然有序的施工场面让人眼前一亮,这让许多见过“世面”的行家里手都感慨万千。如果你做进一步的了解,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大西铁路公司物资部部长裴敬伟是这方面的专家,许多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他曾评价说:张原拌和站朴实规范,管理科学,是大西整条线路上的亮点,管理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对于这个拌和站,这位老专家很是认可,他曾在多种场合对该站进行褒扬,并号召其他单位去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拌和站管理的有关理论研究,便于把成熟的经验进行大范围推广,他曾多次深入该站进行调研。
中铁十五局集团工会主席陈戈,几十年来走过看过的拌和站可谓成百上千,当他到该站检查指导工作时,被该站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场景所触动,连声称赞“搞得不错”,他对该站的评价是“是我见过的拌和站中最好的一个”。
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更是感慨地说:想不到一个处于施工状态的拌和站会保持得如此整洁,沙石料堆放得方方正正,地面上清爽洁净。
“张原拌和站长期以来一直搞得很规范,整个场面清清爽爽,不管什么时候去看都是如此,如果有人不服气你随时可以去观察,最好偷偷地去……”全国劳模、中铁十五局集团大西客专指挥部党委书记谢金康曾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如是说。
以人为本 充分挖掘最大潜能
人,是所有社会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就会干出什么样的事,人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人本思想在许多企业都喊得天响,但做到位的并不多。在张原拌和站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关于人本思想的东西你不一定能听到,但你一定能切实感受到。
中铁十五局五公司大西项目部由中铁十五局集团五公司第一分公司组建,隶属于中铁十五局集团大西客专指挥部,业务上受局指挥部和五公司的双重领导,主要负责大西客专平遥(跨汾平高速)特大桥和樊王河特大桥下部工程的施工,两桥全长16.1公里,需混凝土三十多万方。如此大的混凝土需求量,拌和站的组建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任何一个组织,其直接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将决定这个组织的生命特征,关系到这个组织整体功能发挥的好坏以及能否顺利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进场之初,该项目部党政主管对该拌和站站长的选拔颇为慎重。经过多方了解和权衡,项目部打破只在分公司内部选拔人才的传统习惯,最终决定从别的分公司引进一位人才,此人就是曾在俗称全国第一高铁京沪高速铁路从事过拌和站管理工作的年轻人——孔照光。像这样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机械操作手、维修工、资料员等都是从不同地方请来的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手”。正是因为这些“老手”的存在,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支专业化的混凝土生产队伍快速形成。专业化的队伍体现出的是专业化的生产和控制能力。在日常的施工生产中,这支队伍以其过硬的本领保证了拌和机组的正常运转和混凝土的拌和质量,从未因为自身原因造成混凝土供应不足或是质量不过关,充分保证了该项目部各项工程的快速推进。
在拌和站内,另外一支队伍同样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作用,这个队伍我们暂且称它为“革命”队伍。这个队伍就是物资材料组。之所以称它为“革命”队伍是因为它基本上全由"老革命"组成(在中国铁建内部,人们习称兵转工的那些员工为“老革命”)。这些“老革命”因为接受过部队的洗礼,且大多是50年代末出生的人,他们的主要优点在于情绪稳定、责任心强、能吃苦、服从管理、任劳任怨、信念坚定,值得信赖。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是质量控制的源头。在材料供应市场化、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对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数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将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所以作为材料组的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并具备服从管理、任劳任怨、情绪稳定、信念坚定等品质。而 “老革命”正好符合这些特质。为此,项目部专门挑选了几名“老革命”组成材料组,组长由共产党员、也是“老革命”的杨如顺担任。这支“革命”队伍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们的铁面无私和忘我工作为拌和站的顺利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雄,在任何年代都是稀缺的,也是人们最需要的。在张原拌和站,时常被全国劳模、局指挥部党委书记谢金康称为英雄的有两人,一是拌和站的掌舵人、标杆、第一负责人、站长孔照光,另一个则是老革命、共产党员、物资材料组组长杨如顺。说起他们二人,了解该拌和站的人都对他们赞不绝口,站内的人对他们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孔照光,男,1975年8月出生,祖籍山西晋城。在来这个拌和站之前,在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铁一混凝土拌和站从事管理工作。因为是被专门“挖过来”的,进场伊始,他感受了一定的压力。这压力中有领导给予的信任,也有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好在项目部党支部和工会早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时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从各方面对他进行支持和鼓励,很快他就进入了最佳状态。拌和站的好与坏,规划设计最为关键。在整个拌和站的建设过程中,他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他所提意见和建议都是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得来的,所以他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都得到了采纳。可以说,在对整个拌和站的规划和建设中,他起到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那些意见和建议是那么的宝贵。有人说,孔照光是个爱思考的年轻人,这一点是大家在拌和站的运营过程中发现的。为了搞好拌和站的管理,忙碌了一天的他总爱在晚间独自一人思考问题,哪个环节可以再完善一下,哪个环节需要彻底改变,这些都是他经常琢磨的问题。等他想得差不多了,他就召开主要管理人员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商讨出最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案或措施。拌和站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制定出来的。像这样的民主管理在拌和站不算什么稀奇事,甚至可以说是一大特色,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民主讨论而最终作出决策和决定的。由于是民主决策,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和质疑,所以事情落实起来都很顺利。民主归民主,一旦事情定下之后,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他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黑包公的头衔他也是背着的。有一次,一名材料组的员工违反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他坚决把此人调离了原岗位,有人说情也不行。像这样的事情, 拌和站的许多人都领教过。渐渐地拌和站的规章制度成为了最大的权威,就像一把尚方宝剑,没人再敢去触碰。当然,孔照光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为了改善员工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他想过很多办法,也给予员工们许多关心和照顾。平常谁生病了,他总会特意交待厨房供应病号饭,谁有什么困难了,他总是想办法尽力去帮助解决。铁面无私和款款柔情就这样汇集在一八尺男儿的身上,它换来的是大家对他的理解和信任,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威信和良好口碑。
杨如顺,男,1959年9月出生,祖籍四川南部,中共党员,曾经的铁道兵。在来工地之前,因为单位工程任务不足,他在家经营着一不小的商店,一年下来收入丰厚。作为“革命”队伍的领头人,他可谓是最为“革命”的一个。作为共产党员和物资材料组的领头人,他时时刻刻都紧绷着“责任”这根弦,拌和站内,总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但要管理几个人,协调日常各项工作,还身先士卒干起诸多的体力劳动。用他的话说,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大家都很忙,我多忙点没关系,力气是用不完的。拌和站内的沙石料等物资随时都是堆码得整整齐齐,场地始终保持干爽整洁,这跟他强大的责任心是分不开的。由于平日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他把女儿工作的事都给耽搁了,为此,她女儿没少怪他。但他说,与集体的事情比起来,个人的事情都是小事,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而辜负了单位对我的信任,更不能给单位增添任何麻烦。在大西客专最繁忙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水泥的供应相当紧张,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他亲自到厂家带车到工地。有一次,水泥车行进到途中,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拦下,非要把水泥拉到他们那里去。一直坐在车上的杨如顺当然不同意。为此那伙人威胁要打他,但他死活就是不同意。那伙人气急败坏,几个人强行把他拉下车,在拉扯的过程中有人把他的腰给打伤了,躺在地下不能动弹。刚在医院治疗一天,他就强行要求出院,他的理由是工地上那么忙,他在医院呆不下去。就这样医院扭不过他,他瞒着项目部领导偷偷回到了工地。那段日子,大家都能看到他整天弓着腰忙碌的身影。为此,有人给了他一个拼命三郎的头衔。在工作中,作为整天收料把关的带头人,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不徇私情,严把材料验收关,不放过任何存在瑕疵的材料进场。有一次,一砂石料供货商弄虚作假,在车子底部掺杂了一些不合格材料被他的火眼金睛发现,他二话没说,坚决要求供货商把整车料清理出场。因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吃请,更是拒绝接受别人的礼金物品,大家都领教过他的铁面无情,所以只好乖乖地拉走了。几次类似的事情发生以后,再也没人敢弄虚作假了。材料的供应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为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关于他的事迹有很多很多。有人曾经问他,快要内退的人了,家里又不缺钱,放弃好好的生意不做,为啥要主动请缨来单位上班,他激动地说,我是单位的人,几十年了,我要在退休之前再为单位做些事情,这样我退休之后才不会有遗憾。
为了给拌和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拌和站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作业区,后场是办公区和生活区。后场内设置有食堂、会议室、办公室、宿舍、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池、篮球场等多种场所和设施,并进行了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夏季有空调,冬季有暖气。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科学管理 追求综合收益最大化
为搞好日常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入口关。拌和站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该制度得到了实践检验,也得到了多方认可。
一、建立组织机构 、完善原材料进场规章制度
为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控制各种原材料的进场质量,更好地完成业主和项目部下达的各项任务,拌和站成立了由站长为组长、材料负责人为副组长、收料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程领导和监控原材料的进场工作。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拌和战对收料程序进行了细化,所有原材料必须经过初验、实验、门票发放、过磅、入库验收、入库回复等多道程序,由不同的人进行反复循环监控。具体验收流程如下:1、所有供料车辆一律在站外排号,逐一进行初检,对初检目测不合格的车辆,不予发放入站门票。2、初检合格后,有试验人员参与二次检验,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试验检测。3、经过二次检测合格后,供料车辆凭入门小票进入站内开始过磅。过磅后由过磅人员告知其卸料仓位,有专人指挥卸料位置,避免乱卸乱倒。4、供料车辆到达卸料仓后,有后仓材料员对材料逐一登记,并填写后仓卸料回执单,卸料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不予签发回执单,此车将不能过磅回皮,只能装车退场。整个工作完成后,有材料组组长进行材料总结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由站长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经理汇报,并与材料商及时沟通,告知不合格材料的退场原因。如此这般,质量隐患在源头上就能及时得到排除。
二、集中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项目部领导及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拌和站结合各级各单位的文件要求,经常通过组织培训、召开会议、悬挂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全站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关键岗位,拌和站还组织专门的对口培训,并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工作不负责的,采取调离岗位、降低待遇等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威慑力。
三、细化程序、责任到人、重重把关、多重管理
1、混凝土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首先由调度室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向材料组下达生产任务。材料组根据站内的贮料情况,把具体事项书面告知调度室,内容包括:各种材料的供应位置,如中砂要用3号仓,不同规格的碎石要用哪个仓的,哪台拌和机拌和,粉料要用几号罐的。然后调度室通知试验室进行各种检测;通知拌和站机组人员,并明确具体事项;告知上料人员具体事项,杜绝乱上料或上错料的情况出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有专人进行核实,发现错误立即纠正。
2、混凝土的生产程序。由使用混凝土的单位填写混凝土申请单,申请单有几项内容:使用单位名称、所需方量、使用部位、里程桩号、现场技术人员签字以及联系电话等。该表一式二份,交调度室后由调度注明用几号机生产,送达试验室一份,开配比单,返回调度室后,由调度下达生产单,生产单有如下内容:需方单位名称、所需方量、使用部位里程、现场联系电话、使用车辆、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3、拌和机组的日常工作。A、每天的校秤工作,校秤时要有监理与试验室在场,使用国标砝码,保证计量的准确性。B、对机械工具进行保养,填写机械保养维修记录,同时对易损件进行备料,提高机械的稳定性和维修速度,确保混凝土的正常生产。
4、对混凝土罐车的管理。鉴于罐车司机对运输高性能混凝土知识的缺乏、对质量认识不到位及车辆司机流动性较大等情况,拌和战除了在日常的会议上组织学习外,拌和站还与每一位司机签订了运输责任书,以提高司机的责任意识。
四、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警钟长鸣。
在日常工作中,拌和站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对表现好的部门给予表扬,对表现差的,进行批评并明确整改期限。对质量与安全保持高度警觉,时刻保持临检状态,满足业主及监理的各项要求。
五、严格标准,文明施工
根据大西文件精神及信用评价的具体要求,拌和站将每个部门的工作都制定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在文明施工方面。由于该站地处晋中地区,天气干旱,多风少雨,材料有二次污染的可能。为尽量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拌和站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多人组成的卫生清洁队,专门负责全站卫生及原材料除尘工作,杜绝了原材料的二次污染,保障了站内的卫生,给职工提供了绿色环保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同时引进大型洗石设备,对原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使材料质量更上一层楼。
人本的文化氛围,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增强了拌和站全体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尽职干好份内事、主动协调接口事、热心关注份外事逐渐成为全站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项目工程的屡屡受奖,张原拌和站功不可没。
介休乃一代忠臣介子推的故乡,清明节的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介子推以其忠诚流芳百世,而张原拌和站的人们将用辛勤的汗水铸就大西客专工程的辉煌。也许他们不会有任何耀人的荣誉,更不会被当作英雄流芳百世,但他们仍然会用对企业的忠诚、对自我的忠诚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混凝土,进而浇筑成属于他们自己却能恩泽后人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