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故事 >

法兰西天空下 桥承风光河流岁月
2016-12-05 

查看原图
    塞纳河在巴黎市区的流经长度为13公里,这条蜿蜒辗转的河流,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的生生不息和浪漫情怀、承载着巴黎的兴旺繁荣和万种风情。塞纳河上架设桥梁37座,建造年代不同,其中有26座桥历史在百年以上,最新一座则落成于2006年;建造风格各异,这些石头、钢铁、水泥建造的桥梁连接着战争的演变、王朝的兴衰,也诉说着巴黎人生活的哀乐酸甜。

   塞纳河有许多游船公司,承担带领游客观赏塞纳河两岸风光的责任,以便为每一位游客展示一个“塞纳河上的完美巴黎”。我们的游船公司名称:Bateaux-Mouches,这间公司自1949年开始塞纳河观光项目,其中的Moches是苍蝇的意思,也有人将其翻译成“飞”,这家公司来自里昂,Mouches是那边的渊源,这间公司是塞纳河上首先使用玻璃类型的游船公司,这是观光游船的普遍选择。

   游船码头在4、5标号之间的北岸,起航后,游船先向东(地图右侧)航行,由南部水道经过两座小岛(前为西岱岛,后为圣路易岛),而后掉头,沿北部水道向西航行,经过标示为1号的桥再掉头返回码头,行程时间为1小时。

   1,比哈坎穆桥(Pont de Bir-Hakeim)

   1878年此处为一座名为“巴希”的铁桥,1900年重建成公路铁路两用桥,为纪念1942年法国在利比里亚沙漠的胜利,改名比哈坎穆。桥墩上有雕像,还是某部电影的场景之一沿建筑方向走进去,有地铁站和两座博物馆,其中之一为酒,还有一间称为“王宫”的剧场。

   这座桥沿河向左走,即地图最左端绿星标出的桥是著名的米拉波桥(Pont Mirabeau),米拉波桥建于1895~1897年,是一座钢桁架桥,两个桥墩上共四座铜雕像,代表法国的城市。这座桥也被称为“爱情桥”(关于爱情桥也可能是指另一座桥),因为超现实主义的诗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年)有一首爱情诗写这座桥,在法国如中国的“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一般脍炙人口,尽人皆知,这首诗名为《米拉波桥》,中文读着一般般(很大程度是我不懂、不会欣赏诗),用法文读大概非常优美,这首诗的一份中文译本是戴望舒翻译的,中法版本都可在百度中搜到。

   比哈坎穆桥有地铁站。

   2,耶拿桥(Pont d’Iena)

   从照片上看就知道这座桥就在埃菲尔铁塔的正下方,为了让埃菲尔铁塔隆重、闪亮登场,先要遮遮其面、忍一忍。

   耶拿桥建成于1814年,拿破仑为其命名“三月广场大桥”后来又决定将其命名为“耶拿”,以纪念耶拿战役--这是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进行的战役。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普鲁士人本想拆掉这座桥,最后只是将桥身的帝国鹰雕像改为皇家标志“L”,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又将帝国鹰标志重新装饰上去,同时在桥头安置了四座雕塑(约1853年左右),分别为:高卢、罗马、希腊和阿拉伯战士。

   埃菲尔铁塔隔河相望的是特洛加德罗花园(Jardins du Trocadero),这里原是属于凯瑟琳.德.美第奇皇后的“小乡村”,为1889年万国博览会建造特洛加德罗宫,是一座形如罗马斗兽场的圆形拱窗建筑,并伴有哥特式的两座高塔,此时“小乡村”大概已经不存在了。到1937年万国博览会,为建造夏尔宫(Palais de Chaillot),应该是拆掉或改建了原来的建筑。现在的夏尔宫带花园,还包括一处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般宏大的弧形柱廊。现在这些建筑是多座博物馆:国家海事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e la Marine)和城市建筑与遗产博物馆(Cite de I’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在花园与桥的交界处是耶拿大街,沿大街走1.6公里是凯旋门的戴高乐广场,途中会经过耶拿广场,广场边有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es art asiatiques Guimet)。广场附近有加列拉博物馆(Musse Galliera),这是一座建于19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现在是巴黎时尚服装饰品的博物馆,电影《穿普拉达的女人》场景之一。

   在这里啰嗦一句:自夏尔宫始,过耶拿桥到埃菲尔铁塔(铁塔下是铁塔公园),继续向东走是战神广场、再向东是军事学院,再再向东是布里得耶广场,这都是开放的广场和花园,并在一条直线上。自布里得耶广场转向北走就是荣军院,再北是亚历山大三世桥,过桥为大宫小宫,直达香榭丽舍大街,过桥向东为协和广场,协和广场向西是凯旋门,向东穿过杜伊勒里花园是卢浮宫。上述啰嗦里的距离在几公里或更长,自由行者酿情安排吧。

   特洛加德罗花园、耶拿广场、戴高乐广场、军事学院均有地铁站。

   3,德比利行人桥(Passerelle Debilly)

   建成于1900年,估计也是为万国博览会解决交通而建。 桥右端(河左岸)是布里码头博物馆(Musee du Quai Branly),桥左端(河右岸)是纽约大街(Avenue de New York)和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4,阿尔玛桥(Pont de I’Alma)

   这座桥建于1854~1856年,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为该桥揭幕,当时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的阿尔玛战役时战胜俄国军队,以此命名,桥墩有士兵雕像。船码头就在该桥上游处,登船拍埃菲尔铁塔,就忽略了这座桥。

   照片上桥右侧是阿尔玛广场,广场上:马索大街(Avenue Marceau),沿这条街走过去约1公里是凯旋门;乔治五世大街(Avenue George V)和蒙田大街(Avenue Montaigne)各走约800米,都是香榭丽舍大街。1987年《国际先驱论坛报》捐赠一座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雕像,安放在广场纽约大街路口,这一广场附近就是戴安娜王妃出车祸的隧道,火炬雕像也成了非官方纪念王妃的悼念地。

   阿尔玛广场有地铁。我们的游船码头就在这里,这是塞纳河上众多的游船码头之一。

   5,荣军院桥(Pont des Invalides)

   建成于1855年,是塞纳河上桥身高度最低的桥。不要想当然的以为这座桥直通荣军院,不是的。桥右的大街是Boulevard de la Tour -Maubourg,意思是名Maubourg塔的林荫道,在荣军院的西侧一条街。桥左是富兰克林大街(Avenue Franklin),沿这条街走也是香榭丽舍大街,途中经过大宫和环形剧场(Theatre du Rond-Point)。

   荣军院、香榭丽舍大街、富兰克林街口均有地铁。

   6,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

   1892年,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三世与法国缔结法俄联盟,1896年他的儿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当时的法国总统一起为此桥奠基。作为1900年万国博览会的建筑工程之一,6米高单跨钢拱桥是19世纪工程学奇迹,而其建造风格又与桥边大宫、小宫一致。这座桥是巴黎最宽的桥,也是最漂亮的桥。

   桥头堡为四根高13米的方柱,最上端是讯息女神,四位女神姿态各异,宣告着不同的讯息。方柱柱身雕塑表现查理曼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时期及当代法国。柱侧及桥头周围还有一些雕塑。

   上下两铜雕像分别位于桥中央的两侧,上面是涅瓦河的女神簇拥俄罗斯帝国的皇室纹饰,下面是塞纳河的女神环伺巴黎的市徽。亚历山大三世桥右端直通荣军院,左端直通大宫和小宫。

   7,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

   协和桥建于1791年,这座桥的石材部分来自被拆毁的巴士底监狱,使得“人民可以每日践踏旧日的城堡”。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将牺牲的帝国将军的雕像立于桥柱上;复辟后,波旁王朝的文武大臣的雕像替换了帝国将军们,过多、过重的大理石雕像们使协和桥不堪重负,1832年这些雕像统统被请到凡尔赛宫安置。协和桥与协和广场一样经历过多次名字变换,协和桥也是于1830年确定下来的。

   [组图] 法兰西天空下 桥承风光河流岁月(48P)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

   协和桥边的波旁宫。

   8,利奥波德 - 塞达 - 桑戈尔人行桥(Passerelle de Solferino 或译索菲日诺人行桥)--汉语是从地图上的来的。

   这座桥的前身是一架钢架三拱木桥,也是第二帝国时期,由拿破仑三世奠基,为纪念1856年,帝国军队在意大利战胜奥地利军队的索菲日诺(Solferino)战役,1960年时桥梁毁坏,到1992年一直以临时的步行桥提供交通服务。经过设计竞赛,1997年建成这座现代化的新桥,并以别出心裁的流线型设计和完美的工艺获得法国建筑奖。

   国立荣誉军团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e la legion d’honneur)

   荣誉勋章为拿破仑设立,奖励为法国建立卓越功勋的人,得此勋章的人就自然成为荣誉军团的成员。此后法国经过不同的政权,勋章的样子、等级、图案等内容不时变化,这一形式被保持下来,现在的法国当选总统是荣誉军团的最高指挥官,而授予对象扩大至外国人和女性,被授予者的功勋不在局限于对法国有贡献--对人类社会有贡献。因此荣誉军团的成员,必是了不起的人物,也就值得有一处纪念他们的地方。

   1782~1787年,这里有一座为德国王太子建造的宫殿,法国大革命时被收归国有。1804年成为新创立的荣誉军团的所在地,1871年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烧毁了巴黎的部分建筑,这幢建筑也是其一。之后在勋章获得者及其家属们的捐助下,建筑得以重建,现在该博物馆依靠荣誉勋章获得者的捐助运行。

   位于塞纳河左岸利奥波德人行桥边,隔河(右岸)是卢浮宫西侧的杜伊勒里花园。

   奥赛博物馆(Musee d’Orsay)

   这座博物馆是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之一(另外是:卢浮宫、蓬皮杜中心),在这三大博物馆中,奥赛博物馆是最年轻的,而博物馆的建筑却有100多年啦。

   最早--1871年之前,这里是一处称为“奥赛宫”的建筑,1900年在废墟上,建起一座火车站,40年后火车站被弃用,之后这里做过电影公司的摄影棚、演出公司的戏剧舞台、最后甚至成为市场。还好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人们,又回过头去迷恋19世纪下半叶的建筑风格,蓬皮杜政府将这座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的火车站改建成博物馆,其中展厅80个,展览面积近5万平方米,展品内容涵盖雕塑、绘画、家具建筑摄影所有艺术范畴,19~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有。

   奥赛博物馆与荣誉军团博物馆并列,面对杜伊勒里花园。

   9,国王桥(Pont Royal)

   塞纳河37座桥,其中26座过百年高龄,高寿的桥中又有3座桥称为古老,国王桥就是古老之一。1632年这里建了一座木制的、收费的、禁止车辆通行的桥,建成后桥被淹过、被烧过、被水冲走过;改建过、维修过、重建过。如今的这座5孔拱桥建成于1685~1689年,由路易十三出资,由凡尔赛宫的设计师设计,此后到协和桥建成,该桥为西岱岛下游唯一的桥。

   桥右为巴克街(Rue du Bac),桥左是卢浮宫。

   国王桥和卢浮宫,不要太高兴,这座建筑距离卢浮宫入口,贝律铭的玻璃金字塔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10,卡鲁索桥(Pont du Carrousel)

   卡鲁索桥的前身建于1831~1834年,原名圣佩雷桥,后由路易菲利普改名,因附近有一座称为卡鲁索的凯旋门而得名。整座桥于1939年重建,得以拓宽。桥头雕像为旧桥原物。

   桥头建筑为卢浮宫,拱门进去是卢浮宫前的卡鲁索广场,还没到玻璃金字塔哦。

   11,艺术桥(Pont des Arts)

   1804年建造,是一座人行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轰炸,70年代和80年代经历数次撞船事件,于1982~1984年重建,仍然为人行桥,由原来的9孔桥改为7孔桥。2006年一本意大利小说《对不起,我爱你》中的主人公将带有名字的锁挂在罗马的一座桥上,并将钥匙投入河中,以表达永恒的爱情。随小说的发行,这股挂锁扔钥匙的风潮席卷欧洲。之后巴黎也开始面对“是鼓励浪漫的爱情”、“还是拯救稳定性受影响的桥梁”。2014年部分桥栏杆被爱情压垮(这座桥的栏杆非常适合挂锁),自此巴黎市政厅有了专门拆除爱情锁的雇员。这就是与前面相矛盾的地方,两座桥在各自的介绍中都称自己是“爱情桥”。

   艺术桥两端为卢浮宫和法兰西学院。

   法兰西学术院(Institut de France)

   1634年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建立学术院,1635年国王下令改名为法兰西学术院,成为独立机构,是象征法国荣誉的学术机构。这个学术院最初的任务是编纂一部字典、一部修辞学、一部诗律、一部语法,实际只完成了字典和语法。从17世纪开始学院编纂的法语词典已经出版8个版本,第9版正在编纂中。

   这是艺术桥的上游一面,法兰西学院也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加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12,新桥(Pont Neuf)

   再啰嗦一下,塞纳河上架37座桥,其中26座过百年高龄,高寿的桥中又有3座古老的桥,而三座古老的桥中,最古老的是新桥。新桥在西岱岛的最西端,由独立的两段将塞纳河的南岸与西岱岛、西岱岛与塞纳河北岸连接起来。也就是从这里也将观赏到巴黎最古老的部分。1550年国王亨利二世就打算建造一座桥,可惜没有钱,就罢了;1578年国王亨利三世开工建造,可惜经历宗教战争,施工多次中断;终于在1607年国王亨利四世竣工,可惜此时法兰西王国已由瓦卢瓦-昂古莱姆王朝换成了波旁王朝。

   在新桥诞生之前,塞纳河上的桥都是有房屋的桥,房屋中往往为商铺。新桥就是以崭新的建筑风格而得名,也是巴黎的桥面第一座辟有人行道的桥。桥外沿的挑檐下装饰有怪面石雕像,全桥共384个,这些雕像的模版来源于法国的博物馆收藏的中世纪藏品。

   照片最左面,高吊下面的建筑是开创于1869年的莎玛丽丹百货商店(La Samaritaine),商店左侧是卢浮宫广场,广场上是卢浮宫的东面建筑(旅游者很少走到这里),和圣日耳曼奥塞尔教堂(Saint-Germain - I’Auxerrois)。

   新桥北端有地铁。

   这是新桥南面一段,这一段为5个桥拱。新桥是小说里的文字、是诗文中的篇章、是电影的场景、是画作的主题。

   西岱岛的最西端有一座被称为“青铜骑士”的骑马雕像,这座骑马雕像是巴黎城最早的骑马雕像,该雕像在大革命时期与所有王室雕像的命运一样,现雕像为1818年的复制品,唯一无法确定的是这座雕像的主人,有说是亨利四世,又说是他的儿子路易十三。

   啰嗦:法国最后的王朝为波旁王朝,波旁王朝除第一位国王是亨利四世,其后都是路易,从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八,其中路易十七没有实际掌过权。

   13,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 - Michel)

   这座桥始建于1378年,因为浮冰、因为撞船、因为洪水,经历过多次重建,现桥建于1857年。桥身外侧圆形装饰中的字母N,这是第二帝国皇帝标志--拿破仑三世。

   该桥的右边,即塞纳河南岸是圣米歇尔广场(Place Saint-Michel)和圣米歇尔大街(Boulevard Saint - Michel),沿大街一直走是卢森堡公园(Le Jardin du Luxembourg),其中的卢森堡宫是法国参议院。大街附近有圣安德烈艺术广场(Place Saint - Andre des Arts)、迪皮特朗博物馆(Musee Dupuytrn)、奥德翁剧院(Odeon Theatre)、中世纪博物馆(Musee de Cluny - Musee national du Moyen Age)和圣塞韦林教堂(Eglise Saint - Severin)。桥的北端即西岱岛上王宫--现为最高法院所在地。

   圣米歇尔桥有地铁站。

   古时候的桥不是由市政当局建筑的,往往是由某人、某行会、某商会出资建筑的,也就是说桥是私有资产,则收费。还有古时候的桥,在桥面上是有房子的,是一座建筑于水面或桥面的房子。什么意思?桥面上是房子,但它不同于我们说的廊桥,在我们的说明中廊桥有时会说成“风雨桥”,一部分意思是为桥上的行人提供挡风遮雨的服务。现在看看下面的照片,会比较好理解西方古时候的有房屋的桥。

   这是佛罗伦萨的桥--旧桥,也是一座古桥。

   这座桥的房子分成两层,一层是店铺,最上层是走道(瓦萨里走廊)。巴黎早期的桥大多是这种形式,桥上店铺、商家的地盘,上桥是要消费的,过桥也是要收费的。这也是这些桥不断地被火烧掉的原因之一。

   14,小桥/红衣主教桥(Petit Pont - Cardinal Lustiger)

   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就有大桥和小桥将西岱岛与南北两岸的陆地连在一起,小桥最早是木桥,在1196年改建成石桥,一样经历火灾、洪水、战争、撞桥、修缮、重建,现在看见的小桥建成于1853年,据说是巴黎最小的桥,桥长仅32米。

   没错,这就是巴黎圣母院。小桥的左端是巴黎圣母院广场,广场上有一地下展厅,本是一处考古墓室,之后将从罗马时代的城市遗迹收藏在这里。穿过教堂广场走到教堂前,还有一段路。

   15,双桥(Pont au Double 上图)

   双桥是非常特别的木头颜色,在绿色的钢桥和浅黄色的石桥、灰白色的水泥桥中显得极其别致。圣母院教堂广场一侧的建筑--Hotel Dieu,是教会医院,双桥响应就医者的呼吁而建,为前往医院的病人提供方便。为何叫双桥?一说过去的桥或者归行会所有、或者为出资人所有,总之过桥都是要收费的,单身一人付几何,一人一马付双份,因此得名;一说为了使过桥的行路人,不影响同时行走于桥上并要照顾病人的嬷嬷,桥分两部分通行,行路者与病人各走各的路径。

   双桥建于1624~1632年,1634年由于游行人群产生的共振,桥栏杆倒塌,1709年桥也塌了,之后建起的新桥带有“候诊大厅”,“候诊大厅”一直用到1847年,为满足塞纳河上行船要求,双桥改建成单拱砖桥,现桥重建于1883年,它是钢桥。

   16,阿西维什桥/主教桥(Pont de I’Archeveche下图)

   阿西维什桥建于1828年,是西岱岛南部最东面的一座桥,这座桥应该翻译为宗主教府桥,纪念于1831年被洗劫一空后焚毁的宗主教府。这座桥自建成后,虽多次维修,桥的样子几乎没有变化。

   双桥的左端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大门,而阿西维什桥的左端是巴黎圣母院的后花园。

   双桥与阿西维什桥之间的圣母院建筑

   你第一次是从哪里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的?历史史籍中:拿破仑称帝在此加冕;艺术图集中:这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文学作品中: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Notre - Dame de Paris)始建于1163年,建成于1345年。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原址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罗马时期的神庙,之后的建筑大多为宗教建筑。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教堂建筑已经千疮百孔,大革命发生后,教堂又多次被劫掠、破坏,再之后做过酒的仓库,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回归宗教用途。1831年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教堂建筑的惨状引起各界人士关注,1845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建筑师主持教堂的修复工程,历时23年。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之作,几乎保持原来的风貌,这在早期的哥特式建筑中是很不容易的。12世纪开始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兴起并遍地开花,一村一寨、一镇一府,为了表现自己比邻居更坚定地信仰上帝,想尽办法将教堂建得高、再高、更高,有些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坍塌--没有办法知道,当时的人是否明白建筑结构力学等问题,这些高耸如云的建筑能够建成似乎信仰的力量高于科学的计算,有些建筑建成后不久就坍塌,就有教堂在举行祝圣仪式时塌毁,如果没有后期的改建、加固,很少有保留到今天的,就是今天许多建筑学者还在时刻注意这些古老建筑出现的每一条细小的缝隙,以便及时加固保护。巴黎圣母院的钟塔没有建造完,没有建成高高的、尖尖的直入云霄的塔楼,不知是资金不够还是担心强度不够,而最终放弃啦。

   17,托内尔桥(Pont de la Tournelle 也译德拉托内尔桥)

   这座桥始建于1370年,分别在17世纪、19世纪、20世纪重建过,现在这座钢筋混泥土桥建成于1920年前后。

   照片左面的建筑是圣路易岛。

   托内尔桥在左岸一侧桥头有一座雕像,是巴黎的保护神圣女热纳维耶芙(Sainte Genevieve),作者是兰登斯基(Landowsik),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就是他的作品。

   18,苏利桥(Pont de Sully)

   苏利桥所在处原有两座桥,使圣路易岛分别与左岸和右岸连接,两座桥分别毁于洪水和大革命。现桥建于1877年,照片为苏利桥的南段,远处是巴黎圣母院的背影。巴黎圣母院就是在苏力主教的倡议下建造的。

   圣路易岛东端。此时游船已经从南部水道,转进北部水道,开始往回开了。岸边是圣路易岛最东端的开放绿地。

   19,奥斯特里茨桥(Pont d’Austerlitz)

   需要从苏利桥的桥孔看过去,且被游船挡住部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不仅是法军对反法联盟的胜利,也保住了当时刚刚诞生的共和国以及因此产生的共和体制,虽后来历史多有反复,这一划时代的政治体系终于有机会成长壮大。在法国、在巴黎,奥斯特里茨可以是桥梁、码头、车站、建筑、街道、绘画、雕塑。

   近处的桥是苏利桥的北段,沿桥向照片左面走1.8公里就是著名的巴士底监狱,地图最右面的红星是巴士底广场和巴士底剧院。

   在14世纪,巴士底监狱是一处要塞,要塞的责任是保卫巴黎城的东城门,建造者是国王查理五世,建造的目的为抵御英国军队的进攻,此时就是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产生圣女贞德的战争。之后巴黎城市不断扩张,要塞变成城市中的一处建筑,就改造成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皇家监狱,这也是为什么攻占巴士底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巴士底被攻破的这天就是法国国庆日。

   为攻占巴士底监狱,起义者和监狱守卫互射大炮,而监狱中不过七位犯人,且无一位政治犯,其中有一位伯爵大人是疯子,家人认为疯人院比监狱更可怕,因此请求国王,将大人关进监狱。人民不仅攻破巴士底,为宣示与封建专制制度彻底决裂,人民还拆除了巴士底监狱,革命党人帕鲁瓦革命挣钱两不误,他在拆下的石块上刻上巴士底监狱的浮雕出售,狠赚了一笔。

   20,玛利桥(Pont Marie 照片前面的桥)

   照片中前面一座桥为玛利桥,名称来自17世纪开发圣路易岛的发起人克里斯托夫.玛利,也是三座古老桥之一。

   圣路易岛得名于国王路易九世,他死后被教廷封圣,而称为“圣路易”。路易九世(Louis IX 1214~1270年)是卡佩王朝的第九任国王,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参加过十字军东征(第七和第八次,前次东征时被俘,后一次东征时感染瘟疫死于东征路途中)、待百姓仁厚、执法公正,这些就是中世纪一个模范君主的要素,路易九世全部具备,得名号“完美怪物”。路易九世时期的卡佩王朝还没有统一整个法兰西,但也将皇室领地扩展于“法兰西岛”---今巴黎周围地区--之外。对外,法国不主动挑起战争,路易九世还是众多争端的调解人,为他赢得公正宽大的名声,对内,进行司法改革,将法律的最终裁决权掌握在国王手中,有效的限制贵族在自己领地为非作歹,并在王室领地只流通王室铸造的钱币,虽然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国王也是名副其实的最有实力的人。路易九世的有效统治给法国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也是半个世纪后法国能最后赢得百年战争的胜利的基础,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促使法国形成民族国家。

   圣路易岛原是放牧的“草原”和储存木材的场地。17世纪路易十三时期开始开发建设,圣路易岛成为繁华闹市中的宁静角落。岛上横平竖直几条路没有地铁,商店也不多,主要为住宅建筑,建筑风格也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估计在大革命时期没有遭到破坏。

   21,路易.菲利普桥(Pont Louis Philippe 照片中后面的桥)

   在反法联盟的帮助下路易十八(Louis XVIII 在位1815~1824年)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八至少明白他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臣民,统治者不得不改变统治方法,只是到死路易十八都不甘心接受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变化,又无能为力让顽固的贵族阶层同他一起面对眼前的事实。路易十八的继承者查理十世(Charles X 在位1824~1830)则完全没有其兄的觉悟,完全不顾及民众疾苦,一味地增加百姓负担以补偿大革命时期贵族、教会、僧侣的损失,人民当然要抗争,国王当然更恼火,查理十世签下《七月赦令》(取消出版自由)成了导致他下台的导火索,经过三天游行示威、进攻卢浮宫后,查理十世逃走。这样路易.菲利普被议员们推举为“国王”,即“七月王朝”。

   路易.菲利普的父亲是奥尔良公爵,以贵族的身份加入第三等级(贵族、僧侣之外、大革命前纳税的城市居民);当第三等级宣布组成国民议会时,奥尔良公爵的罗亚尔宫就是鼓动民众的中心;攻克巴士底监狱,公爵是人民的英雄;推翻君主制后,他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他支持雅各宾派中的“山岳派",却被雅各宾派中更加激进的“忿激派”推上断头台。

   1833年,新国王为桥梁奠基,1848年在推翻“七月王朝”的革命中被焚毁,1852年重建后更名“改革桥”,1860年再重建时再更名路易.菲利普桥。

   22,阿尔科莱桥(Pont d’Arcole 也译阿荷高勒桥)

   现在是在西岱岛的北侧水道,据说1830年一位名叫阿尔科莱的起义者在此遇难,因此命名。不过“阿尔科莱”似乎也是一场拿破仑指挥的战役的名字,因后者而命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桥左为西岱岛,一直走进去就是巴黎圣母院;桥右为塞纳河右岸,是巴黎市政厅。

   巴黎市政厅(Hotel de Ville):14世纪前这里是一片卵石滩坡,是木材、小麦的装卸码头,也是巴黎人经常聚集的地点,公开处决犯人时常在这里进行。1357年,巴黎市长以市政府名义买下这块地皮,当今日为止,巴黎市政府没有动过窝。

   首先在法英之间的百年战争期间(前后延续100年左右,其间断续停战、缔约),法国、巴黎还交错发生市民起义、农民暴动、贵族捣乱,尤其是英国占领巴黎时,巴黎人对占领军的欢迎态度,让国君对巴黎民众极度猜忌,收复巴黎后的四任国王,都不肯在巴黎居住,直到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 在位1515~1547年)登基,巴黎重新恢复国都地位。

   弗兰索瓦一世被称为法国的文艺复兴之父,也是巴黎城市建设的功臣。这位国王青睐意大利的一切艺术特质,他让意大利的建筑师为巴黎设计建造桥梁、开辟道路、构建房屋,著名的卢浮宫就是在那时建成的,而伟大的达.芬奇也是被他请到法国来的。国王觉得作为欧洲和天主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应该有一座与之身份相配的市政厅,1533年,国王请来一位完全沉浸在文艺复兴精神中的意大利设计师,进行这项高大、宽敞、光明、完善的建设,经过约七任国王,到路易十三时期的1628年才宣告完成。

   市政厅宏伟的建筑到大革命时期又增加了壮烈的成分:1789年拒绝向民众提供武器的商会会长被杀害于此;1794年革命党领袖罗伯斯庇尔在此被捕(之后在断头台处死,之前他处死了国王,以及很多敌人和很多同志);1871年巴黎公社的极端分子放火焚烧大楼,以至保存于此的所有公共记录全部焚毁;1882年重修市政厅,外墙基本保留文艺复兴风格,内部全部为19世纪的艺术特征。

   市政厅前的广场当然叫市政厅广场,还叫“罢工广场”,因为在19世纪广场上常常聚集找工作的人。广场周围有许多雕像,是出生于巴黎的历史名人。

   注意一下市政厅的屋顶,这种被称为“金字塔”的屋顶,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但法国非常普遍。

   圣雅各塔(Your Saint - Jacques)

   这座塔高54米,是一座圣雅各教堂的仅存部分,这座教堂的附近是巴黎的屠宰场,这座教堂就是在1509~1523年,由屠夫们建造的,教堂内曾保存有圣雅各的一件遗物,这座教堂也是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的必经之地。塔身装饰很精美,据报道这座塔是近两年才重新开放的,不知为何又蒙面修缮了。

   沿市政厅广场前维多利亚街(Avenue Victoria)走约100米。

   23,圣母院桥(Pont Notre - Dame 也译圣母桥)

   从现存的艺术品和资料中可以知道,最早在1499年以前,就有圣母院桥了。到1914年现桥建成,其间木桥变石桥、多孔桥的桥孔越变越少,这可能是航运的发达导致船舶技术的提高,使桥梁的桥孔尺寸越变越大。1910年时圣母院桥还是5孔石桥,1914年改建成现在的样子,两面的石拱为旧桥遗物(从阿尔科莱桥的照片可以看到)。

   圣母院桥与小桥在一条直线上,即桥右是西岱岛,一直走就是圣母院广场。

   24,兑换桥(Pont au Change)

   这座桥可能就是罗马人说的“大桥”,由于以前建的桥上都有房屋建筑,大桥上的房屋里是金银器商人和最早“金融”交易机构,同样经过各种水淹火烧不断修造,1786年拆除桥上建筑,其实桥上的房屋是最容易烧火的,现桥应该是第二帝国时期的成就,桥身有拿破仑三世的纹饰“N”,并以原来的交易所命名。

   这座桥右端是西岱岛,圆拱顶建筑是最高法院,法院前面的建筑被称为古监狱“(Conciergerie)。这片建筑群位于巴黎圣母院的东面,包括教堂等众多建筑,占据西岱岛东部全部,14世纪前为王宫,由查理五世改成法院,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皇后在被处决前也是关押在这里。现在部分为法律机构使用,部分为监狱博物馆。切记:巴黎古监狱与巴士底监狱是两回事,我们的导游就是“指鹿为马”。

   兑换桥的右边是很神奇的地方,原是屠宰场,屠宰的废弃物就由岸边直接倒入河中,且臭气熏天,而桥上却是珠宝、金银器物的商人经营的场所。现在桥头为莎勒特广场(Place du Chatelet),广场上胜利女神塔,不远处就是圣雅各塔。

   塞纳河的水与畔

   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对此文倾注足够关注的看官会注意到,我观赏的“塞纳河上的完美巴黎”中的25座桥(标号24加一个绿色五角星)中,17世纪建成的三座:新桥(1607年)、玛丽桥(1658年)、国王桥(1689年);18世纪建成的两座:兑换桥(1786年)、协和桥(1791年);19世纪建成的十八座,分别建于1804~1900年;20世纪建成的两座:圣母桥(1914年)、托内尔桥(1920年)。即托内尔桥尚不足百岁外,其余的桥都是百岁的高寿。在19世纪建成的18座桥中,有6座桥建于第二帝国时期(1848~1871年),有三座桥明确是为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所建。

   之所以罗列这些,是要说明,巴黎是一座古城,在这里经过的每一位君主、政府,多多少少都为这座城市增添过景物,即便是巴黎大革命时期,政局跌宕起伏、外敌侵扰不断,巴黎的城市建筑也没有停顿过。然而19世纪的巴黎数量巨大的马车挤瘫了巴黎的街道,追随时代审美情趣的现代建筑,就像补丁一样镶嵌在巴黎的城区里,同时既要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又可在市民暴动时进行快速有效的镇压,拿破仑三世可谓亲力亲为,这样一个脱胎化骨的巴黎就在这期间出现了,之后的人们总对它极尽泛美之辞。

   在巴黎的历史中,巴黎的行政管理权有些时段是归塞纳河省代理的,第二帝国时期就是如此,这时的省长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宏伟计划而青史留名。奥斯曼男爵(BaronHaussmann Georges 1809-1891年),首先拆除了市区中心地带的一些中世纪建筑,像切蛋糕一样,开辟出宽阔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形成巴黎交通的主干线。再为这些大道种上高大的树木,伴着大道的人行道被行道树荫覆盖,使城市充满绿意。今天林荫道是城市规划设计必备的元素,就是由巴黎首开先河。在林荫道外侧,建起高度被统一规范的楼房,以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同时也使得巴黎城市的街景风格融合,形成了典雅、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之肺”--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绿地,这又是今天城市规划的共同语言,那么奥斯曼在一个多世纪前就为世界造就了城市空间的样本,他在回忆录中强调:开敞的空间、新鲜的空气,市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享受阳光,对健康非常有用。除了大街、高楼、公园、街道雕塑等等,奥斯曼男爵为巴黎还留下了与后来巴黎地铁同样闻名于世的巴黎城市下水道管网系统,这些隧道涵洞,就是一座地下城市,每一条管线像街道一样有一个属于它的名字,现在这里也开出博物馆,让人们可以了解下水道的设计、使用的设备。这套管网设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完善,今天巴黎可以100%地处理污水和雨水,以保证塞纳河水质,这也是塞纳河没有经历莱茵河的命运的原因--不知为何当初的黄浦江为何不学塞纳河,城市管网建设也没有当初的魄力,以至于隔几年就要重新铺设。男爵阁下是为了体面的人群服务的,对于不断涌入巴黎的底层人口,以及贫困的工人阶层,男爵是无意关心的,还好拿破仑三世专门拨款建设工人住宅区。

   随后的第三共和国时期,虽然社会矛盾并没有真正缓和,但大规模的、枪炮相对的冲突没有再发生过,1889年、1900年两次巴黎博览会为巴黎增添了新的景致,就是这样巴黎走到了新世纪游客的眼前。

   
相关图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