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树木伐移工程招标公告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树木伐移工程已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另结合此前已审批通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设计方案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试点项目),相关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该项目或将正式进入施工准备阶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上盖建筑与地下车站效果图
连接两大机场、副中心和中心城区 城市副中心站畅通城市发展动脉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价值启幕,区域的交通配套也不断升级,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建筑规模约238万平方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也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三轴三带规划结构 打造区域强大交通引擎
众做周知,城市副中心站是一个极具战略性意义的工程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筑规模约238万平方米,总投资421亿元,是北京唯一连接两大国际机场的铁路综合枢纽,也是副中心唯一连接京津冀和城市中心区的换乘枢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车站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副中心站“三轴三带”规划结构,其中,三轴指的是结合高铁线路的走向和开敞空间形成由运河指向潞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轴;结合地下人行换乘通廊,形成斜向交通换乘轴,连接TOD区域和车站枢纽区域,形成交通换乘轴;结合M6线路走向形成了从政务区到运河的开放空间景观轴。同时,规划有三条绿带,整合现有的北运河景观带与东六环高线公园景观带,设计延伸成为城市绿化带。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近期的始发终到站,同时也是城际铁路联络线、京秦铁路及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车的重要车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杨坨地区,临近北运河,下穿地铁6号线,是连接北京中心城和城市副中心的重要节点。在6号线、八通线、7号线东延的基础上,新的副中心轨道交通线网正在规划,将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地铁,届时将形成“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副中心与北京中心城区和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快速通达。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上盖建筑与地下车站效果图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引领区域发展建设
据悉,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密集的交通网络,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
根据目前的线路规划,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将建设京唐、京秦、京滨、城际联络线、市郊列车,以及6号线、18(R1)号线、平谷线(22号线)五高三轨的轨道交通线网;同时,还预留了城市轨道交通线(D1线)的规划通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交通枢纽综合体,同时也是亚洲最大TOD综合体,实现半小时京津冀生活圈,15 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未来,区域还会承接更多资源上的倾斜,在先进规划理念下,通州正式进入发展黄金期。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开放的地下空间和换乘通道
四区一心的功能布局 引领集成式综合中心
事实上,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铁或火车站点,而是带动产业、商业、生活的综合基础设施,除交通外,将涵盖商业、办公、酒店、公寓、会展、公园等多维优质业态辐射区域,未来将成为城市副中心最繁华的商圈。
交通枢纽城市设计效果图
据悉,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四区一心的功能布局,其中四区涵盖枢纽站,以办公、会议、展览、商业零售为主;城墙般蜿蜒连续的建筑体和由地下破土生出的车站构成区域意象,方形母题的数字化幕墙时尚现代而又连绵变化;换乘中心,则以办公、商业为主,形成错落有致的TOD综合体;运河客厅,汇集了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文化艺术展览、休闲商业等业态;运河客厅200m的超高层建筑是两轴一带的交点,丰富了运河天际线,且有通州古迹“燃灯塔”的意象;远期京哈高铁站,则形成集车站、办公、酒店、居住、购物于一体的综合中心。而对分布在交通枢纽周边的融御项目而言,则意味着更好的便利性和更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