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三大技术打造智美双全池州长江大桥
2019-11-13 来源:中国交建 

  8月31日,二航局、中交路建承建的安徽省第一跨度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脚下,连接铜陵市枞阳县和池州市。远远望去,大桥南北主塔好似一双洁白硕大的“佛手”屹立于江中。池州长江大桥是安徽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纵三”——济祁高速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大桥全长约5.8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为不对称混合梁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828米,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跨度位列第四。大桥通车后,枞阳到池州车程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佛教圣地九华山脚下,昔日两岸隔江相望,如今天堑变通途。

  作为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团队结合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特殊地域文化,按照设计和施工高度融合的理念,在塔柱上应用了“皮肤功能混凝土”和“新型钢横梁集聚锚”新技术,为国内首创,并在基桩工程中大面积使用“根式灌注桩”技术,打造品质工程。最终成型的塔柱形似佛手,6颗球形钢横梁犹如佛珠,呈放射状的108根集束拉索寓意佛光。大桥整体造型生动,科研创新与文化艺术交相呼应,内涵与颜值共存。

  匠心独具

  攻克“皮肤功能混凝土”技术

   池州长江大桥跨江主通航孔桥为主跨828米的不对称混合梁双塔斜拉桥。大桥南主塔高约243米,北主塔高约237米。为了克服施工期与营运期不利的水域环境对桥塔耐久性和美观性的影响,中交建设团队依据仿生学“皮肤效应”理念,在大桥塔身上首次引入“梯度功能混凝土”,俗称“皮肤功能混凝土”。

   这项新技术通过连续改变材料组分和结构,消除了内部组分界面,缓和了界面应力,形成了性质和功能呈梯度变化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混凝土材料,大大提升了塔柱混凝土的耐久性、抗裂性能和观赏性,使塔柱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填补了我国在“皮肤功能混凝土”领域的空白。

   主塔内外层采用不同性能混凝土的复合技术,内部为普通混凝土,外部为36厘米厚的“皮肤功能混凝土”。“其中,北主塔共浇筑‘皮肤功能混凝土’5500余方,普通混凝土近3万方。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皮肤功能混凝土’看上去更白,触感也较为‘细腻滑溜’,像人的皮肤一样。”二航局池州大桥项目北主塔施工负责人李向阳介绍。

   “皮肤功能混凝土”技术此前毫无可借鉴经验,研发过程并非一番风顺。中交路建池州长江大桥项目负责人刁先觉表示,项目团队深入开展技术创新,通过600多组配比试验、30余次方案讨论、20余次工艺验证,顺利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配备两套拌和系统,用两种搅拌工艺对黑白两种混凝土进行拌和,浇筑过程中用钢丝网对内外层混凝土进行分隔,采用“多点平衡布料系统”和“双布料同步浇筑”工艺,创造性地解决了“黑白混凝土界面处融合难、强度不一致、两种混凝土浇筑速率不匹配”难题,全面提升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裂性和耐久性等品质。

  精益求精

  首创“钢横梁集聚锚”技术

   据二航局项目负责人何文宗介绍,一般大桥的斜拉索是锚固在主塔上部的混凝土索塔上,而池州长江大桥采用国内首创的钢横梁集聚锚锚固工艺。大桥钢横梁为箱形结构,单个钢横梁最大重量达315吨,分4块进行吊装。由于钢横梁体积庞大、安装空间狭小、工序复杂且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同时吊装施工集“新、高、重、难”于一体。

   遥望大桥,主塔两上塔柱之间通过6道钢梁连接,108根斜拉索分6组集合,分别依次从6颗琉璃黄色钢球中穿过,锚固于上塔柱六道钢横梁上,整体呈放射状伸向桥身。从150多米到220多米高空穿出的金色拉索,犹如“万道佛光”,普照在八百里皖江上,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非凡。

   “以往的斜拉桥,承载整个桥面重量的拉索都是独立且分明的。但池州大桥不同,它的索分成了6组,每一组都从同一处出发,到达桥面。”二航局项目总工尚龙介绍道。“这样的集聚锚斜拉索工艺是国内首创,绝不是为了彰显个性,是有科学道理的。”

   传统斜拉桥如同怀抱大石的人,手臂是拉索,连接着桥面和主塔。“臂膀”抱久了石头,自然酸痛不已。可混凝土的特性是抗压而不抗拉,过大的拉力会造成裂痕,进而影响使用寿命。池州长江大桥创新使用集聚锚技术,“数根拉索集中到一处,拉力经由球形钢横梁,传递给连接主塔的数百根高强锚杆。锚杆就如同挂衣杆,勾住横梁化拉力为压力,让主塔更坚实。”尚龙解释道,这样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中主塔被拉伸的困扰。

   刁先觉表示,钢横梁结构复杂、工序繁琐,仅单个钢横梁的高强螺栓就达10960个,拼接板达248块,单块连接板螺栓数量最多达到600个,单侧锚固拉杆数量达到168根、单根锚杆重量达309千克;利用大型塔吊进行超高空、大吨位和大块件吊装作业,安全风险极高;再加上安装精度要求高,平面位置、高程允许偏差均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项目团队超前策划、精心施工,通过高强度螺母将塔柱与钢横梁两端锚固在预埋的混凝土塔柱钢锚板上,确保了整个上塔柱的结构稳定。

   除此之外,中交路建在池州长江大桥引桥基桩建设中,首次大面积使用了“根式灌注桩”技术,全面提升了基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并形成了包括理论、设计、施工、装备和检测等成套的技术成果。《根式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工法》获评安徽省省级工法,《系列根式基础成套技术》获评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为根式基础在桥梁、港口、海洋风电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