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到《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再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 年~2022 年)》,国企改革蹄疾步稳、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如何能改得准、行得稳?“国企改革绝不是简单地重新分‘蛋糕’,而是要和企业的业务转型、战略转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天强TACTER总经理祝波善先生近期接受《中国建设报》专访,对国企改革总体趋势,以及建筑业企业改制的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剖析。
祝波善:天强TACTER总经理、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资国企改革专家、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
长期致力于国企改制、企业变革、工程设计行业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咨询实践,拥有二十余年国资国企改革领域研究经验。多次受国务院国资委邀请参与相关课题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负责有关中国工程设计行业发展的多项课题研究,负责过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云南省、深圳市、武汉市等的行业五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企改革要激发内生动力
自2015年《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国企改革“1+N”文件陆续出台,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重大试点梯次展开、改革成效不断显现。祝总表示,尽管国企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进程仍不如预期。
究其原因,祝总表示,首先,部分政策要求较为严格,导致落地难。例如,员工持股推了几批试点但数量不多,就是因为政策对参与试点企业的要求较高。
他分析称,目前,企业开展员工持股的依据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出台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针对员工持股总量、个人持股比例都有严格限制: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不超过1%”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公司被少数人控制,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核心关键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有些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或是相互之间的衔接比较模糊。比如,职业经理人的改革方向是清楚的,但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的范围、评价体系、退出机制等仍不明晰。
最后,企业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
因此,祝总认为,激发内生动力是推进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基本原则”第一条提出“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的“要素”既包含土地、资本、技术和价格,也包括劳动力。
今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在2019年11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规则,明确股权激励实践规范,通过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国企改革的活力。
祝总表示,国企改革的目的不仅是做大做强并取得相应效益,更要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价机制,优胜劣汰,让核心人才与贡献较大的员工获得对等回报,提高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激发国企发展活力。
国企改革要基于发展战略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同时还要呼应转型、创新、升级等方面的要求。
对此,祝总强调:“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为了混而混’,每一步都应该基于企业业务转型和发展创新的需要。”在企业没有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系统论证研究,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领域以及整体发展战略的全面系统分析,缺乏对具体改革项目的必要性研究时,混改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他认为,建筑行业有其特殊性。他将建筑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进行对比:一是建筑业企业尤其是施工企业处于乙方的地位,本质上存在于服务的链条中;二是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业有市场准入制度即资质审批制度;三是建筑业发展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
总体来说,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业企业有很长的成长期。因此,祝总称,建筑业企业在改革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发展战略,决不能“为了混而混”。
在谈及建筑业企业改制较为成功的案例时,他提到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他分析道:“这个企业能够改制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明确了自身发展战略——从服务单体建筑建设转向服务园区、服务城市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战略,这家企业在后期引入战略投资者时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其业务转型的需求作出的。”
祝总表示,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一定要认识到,投资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资源、智慧和活力。
改革从无坦途,发展任重道远。
国企改革,不仅需要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强创新的动力,更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要善用创新驱动引擎,结合自身发展调整战略,才能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