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最聪明”的隧道却经不起一场大雨,智慧城市该不该背锅
2021-08-13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企鹅号 

  导 读

  智慧城市该为此背锅么?

  作为连接郑州南北的交通要道,京广路隧道是许多郑州人上班、出差途中的必经之路,该隧道全长1835米,从2012年一期工程竣工至今,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9年。由于途经郑州火车站等人流、车流密集区域,京广路隧道常常会出现堵车现象,一旦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拥堵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如果说过去的拥堵只是让人觉得烦躁而已,那么自2021年7月20日的特大暴雨之后,开车再经过这里的市民难免就会有些心有余悸了。

  因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形,京广路隧道几乎成了暴雨期间全市积水最为严重的地段,积水最深13米,最终导致6人遇难,数百辆车泡水。

  事后,人们在复盘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这条酿成惨痛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隧道,竟然是一条2个多月前刚刚完成建设的“智慧隧道”!

  按照当时媒体的报道,该隧道中心指挥大厅的智慧大屏能实时监控各隧道内的各种情况,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现场人员采取应急处理。基于UWB技术的定位/导航模块则能实现隧道内人员、设备、车辆精准定位,如果有突发事故发生,管理人员就能通过后台记录的人员最后所在位置,实现人员的快速搜救……

  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这条号称“会思考、会说话”的智慧隧道似乎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预警、求助、精准定位等功能。一时间,“被洪水冲破的牛皮”、“智障隧道”、“智慧城市被扯了遮羞布”等负面言论扑面而来。

  不只是京广路隧道,一同挨骂的还有2020年完工的郑州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以及郑州城市大脑工程,再往上,甚至整个智慧城市的概念都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这让本就发展不如预期的智慧城市建设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本文想来探讨一下,智慧城市该为此次洪灾“背锅”么?

  智慧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我们常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就像是给城市加上了智慧化的大脑。然而,就如同再好的软件也无法弥补硬件上的硬伤那样,人脑的发达与智慧,并不能够代替身体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在郑州,京广路隧道易发生积水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此前媒体报道,该隧道几乎每年都会因为积水问题上新闻。大雨导致的内涝,充分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脆弱的,这是最为致命的弱点。

  这次7.20郑州特大暴雨,更是一次极为特殊的事件。当日16时-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什么概念?据网友估算,这相当于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将100多个西湖的水倒进了郑州。

  许多事件亲历者对此次京广路隧道积水过程的描述,几乎都离不开一个“快”字。据一位亲历者霍先生回忆,“当时看有人在跑,觉得不对劲,也赶紧下车跑,见有跑不动的就拉着一起跑。大约15分钟后,隧道已被全部淹没”;同时,一位死里逃生的司机则表示,“大概就是在5分钟之内,隧道就灌满了”,而郑州市城市隧道综合管理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更是表示,从发现隧道有积水到隧道灌满,“大致推算就一两分钟”。

  这种“千年一遇”的特大灾难,别说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概念了,啥城市它都挡不住啊。好比城市对灾难的防御等级还停留在炮弹阶段,对面直接扔了个核弹头,这谁受得了?所以如果因为这次事件就对智慧城市大骂特骂,显然是一种不太理性的行为。

  但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体对智慧城市的宣传是有问题的,导致普罗大众对其有误解。

  一方面是夸大其词。

  其实不只是智慧城市,笔者作为媒体记者,在从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帮客户“包装”解决方案的情况。有时候方案可能很简单,就是用传感器采集一下数据,然后在显示屏上展示一下,但是给解决方案安个高大上的名字,再把功能拆解开来,霎时就变得高端了起来。

  在此前关于智慧隧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描述——“智慧隧道一期京广路隧道试点是目前郑州最为完善的智慧隧道”,“人在屏前坐,阅尽隧道景”,“会思考、会说话”……类似的字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先进、非常高大上的感觉。

  这还算克制的,在许多吹嘘智慧城市的文章中,你会看到许多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描述——城市里的万事万物都实现了互联,人们从起床到通勤到工作到吃饭再到返程的全过程,都能享受到无比便利的智慧化生活……

  当然,其中很多都是关于未来的畅想,但老百姓可不管这个,只会认为“你一天天说的那么好听,吹的那么玄乎,结果关键时刻不顶事儿,不骂你骂谁?”

  另一方面是以偏概全。

  智慧城市其实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囊括城市里的各种基础设施,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企业在帮政府建设城市大脑,可以宣传自己在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有的企业做了套内涝预警的方案,可以宣传自己在建设智慧城市;有的企业做了套智慧灯杆的解决方案,可以宣传自己在做智慧城市;还有的企业做了套智慧表计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宣传自己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结果就导致大家根本搞不清楚智慧城市到底长什么样,每个人都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见到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却难以看清它的全貌。于是,当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也难免会把气儿撒到整个智慧城市上面。

  智慧城市不是“面子工程”,不能“形同虚设”

  在有关京广路智慧隧道的声讨中,紧急求助功能吸引了绝大部分的炮火。

  在5月初该隧道一期建设步入尾声的时候,曾有记者跟随隧道中心施工人员进行过现场探访。当时,记者看到隧道内的墙壁上多出了很多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的小盒子,而且每隔约200米远,墙上就会有一部电话。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称,挂在隧道墙上的小盒子就是隧道内的定位模块,它能通过UWB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内的病害位置、人员位置、车辆位置的精准定位,定位精度在1米以内。电话则是紧急求助电话,摘下话筒,按下拨通按钮即可同指挥中心进行实时通话。在现场隧道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拿下了话筒,按下拨通按钮后,话筒里传来了拨通提示声。约3秒钟后,电话另一端传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声音:“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然而实际上呢?根据720被困者的描述,当他们一次又一次尝试拨打紧急求助电话时,电话总是在占线,始终没有接通……

  为何会如此?郑州市隧道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如此回答:京广路隧道“智慧隧道”项目一期工程是在今年上半年完工并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尚未开始,项目可实现的功能仅有养护人员实时定位、养护事件APP一键上报等功能。

  而在此次防汛工作中,京广路隧道“智慧隧道”项目主要发挥的作用是防汛人员实时定位、远程广播疏散滞留市民,以及视频监控。可之后,随着道路积水大量倒灌入隧道,京广路隧道电控箱设备被积水渗透发生故障,造成京广路隧道全线断电。

  “隧道的应急设备系统不是没有发挥功能,而是‘智慧隧道’项目可实现的功能有限,再加上城市内涝严重,无法阻止积水倒灌,这才导致隧道很快被积水淹没。”

  虽然这回答能够打消一部分的疑虑,但也难免让人质疑其项目是否只是形同虚设的“面子工程”?

  诚然,一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比如2020年抗疫期间多点开花的在线政务平台、大数据监控疫情平台、AI体温检测平台、远程会诊平台等,以及物流、生活必需品供给、医疗物资供给、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软硬件设备设施,这些智能化平台或设施有效提升了人口流动监控、防疫治疗研发、防疫数据更新、防疫措施宣传,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均对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但与此同时,这个领域也依然乱象丛生。比如在部分搭建了软件平台的地区,会因各部门、地区的数据不互通导致系统一度形同虚设;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任务,建设了许多雷同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和项目烂尾;还有部分项目从设立之初在规划上就有大问题,从而导致建成之日就已沦为空壳摆设之时。

  写在最后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曾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自此,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如今,当初规划的时间节点已经过去,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么?

  答案是肯定的,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我们已经可以用支付宝甚至数字货币来购买商品和乘车,全面铺开的5G网络让地铁里看电影和玩游戏变得畅爽无比,去很多政务大厅办事都比过去高效了许多,接种完疫苗相关信息能够即时同步到健康宝……但变化好像又没有预期中那样的剧变,甚至一场洪水袭来,就让所谓的智慧城市被按在地上摩擦。

  智慧的本质本就不是要多么高大上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切切实实便利人们的生活,期待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加脚踏实地,真正服务于民。

  参考资料:

  1.《“渡劫”失败?2020年的智慧城市有多惨》,物联网智库

  2.《被洪水冲破的牛皮》,来源不详

  3.《深度解读郑州京广路隧道:如何避免再次被淹?》腾讯网

  4.《期待彻底搞清“郑州京广路隧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三更听雨zgf

  5.《直击京广路隧道排水现场:数百辆泡水车被捞出 有遗体被发现》,第一财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