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BIM3.0阶段,有哪些新的应用模式?
2021-03-18 来源:广联达新建造 

  当前,建筑业的BIM应用已经进入3.0阶段,逐步展现出从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向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从项目现场管理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从施工阶段应用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的特点。

  从BIM应用模式上看,基于现阶段的BIM应用特点以及使用需求,主要可分为BIM与相关技术集成,形成基于数据进行业务管理的应用模式、基于数据实现项目管理协作的应用模式、基于数据实现项目建造全过程一体化的应用模式。

  第一,BIM技术作为数据载体,能够很好的与其他数字技术结合,形成工程项目的数据中心,辅助项目上各岗位、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提效,同时数据可以在各业务间的有效流转,实现项目上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第二,项目上各岗位、各业务部门间的数据有效流转,可以形成项目上各组织间基于数据的多方工作协同和管理,保证项目上参建各方的有序协作。

  第三,BIM技术本身可视化、协同的优势,可以将各岗位、各业务线、各组织间的数据通过BIM模型及多形式看板,在建造全过程实现有效传递,从而优化建造过程中的全要素、全过程、全参与方,实现建造全过程一体化精益管理。

  1

  BIM实现

  基于数据的项目业务管理应用模式

  BIM技术先天具有可视化和协同的优势,在工程项目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可以更好的赋能项目部各岗位、各业务部门,利用以BIM+智慧工地为核心,涉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BIM2.0阶段的典型特征中包含从设计阶段应用向施工阶段应用转变的趋势,BIM技术的载体是模型,所以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也是从模型最容易产生价值的技术管理应用开始的。

  经过这些年的应用实践,BIM应用以专业化工具软件为基础,逐步在深化设计、施工组织模拟等技术管理类业务中得到应用。按照项目管理“技术先行”的管理特征,技术管理成果和其它管理融合更有利于BIM技术的优势发挥和价值实现。

  在BIM3.0时代,BIM技术不再单纯地应用在技术管理方面,而是深入应用到项目各方面的管理。除技术管理外,还包括生产管理和商务管理,同时也包括项目的普及应用以及与管理层面的全面融合应用。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建筑业企业已经对BIM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BIM技术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在此基础上,建筑业企业强烈需要通过BIM技术与管理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价值。

  经过近几年的应用实践和总结,BIM应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可视化应用为主,逐渐转向对“数据载体”和“协同环境”这两大技术特征的应用,BIM技术与其它新技术和集成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到项目部各管理阶层,成为精细化管理落地的关键技术,为加速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以BIM技术为载体,实现基于数据的工程项目业务管理应用模式主要体现在落实管理岗标准化管理、跨岗位协作管理、建立指标数据库管理三个方面。

  第一,落实管理岗标准化管理,提升岗位工作效率。建立任务级跟踪体系和标准作业工作包,将精益建造思想与BIM技术融合,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优化。

  通过WBS拆解将工序级工作任务形成标准数据库,通过BIM平台与进度计划形成联动,将各岗位管理内容落实到人,实现岗位管理活动标准化, 提升岗位效率。例如,传统模式下成本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的算量、组价、询价等事务性工作上。

  这些事务性工作完成可以由BIM模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方式辅助完成。

  成本管理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成本管理规则制定以及辅助科学决策方向,从业者的主要工作是研判数据结果、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为项目决策提供建议,以及为项目价值最大化出谋划策。

  第二,跨岗位协作管理,提升项目部各岗位、各业务部门间沟通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应用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平台,将改变传统项目管理系统以流程表单为核心,与各业务部门间管理脱节、数据传报效率低、各业务间数据无法充分共享联动、决策没有真实数据支撑等问题,为项目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

  新一代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集成BIM、云、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技术,改变项目部各业务部门职能分割、数据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实现自下而上汇总项目信息、自上而下落实业务管理,加强项目管控能力。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可以围绕项目的技术、生产、商务等核心业务,有效解决项目建造过程中多岗位、多部门沟通协调难,彼此间信息交互传递慢、透明度低的问题,进而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各岗位、各业务部门的协作效率。

  第三,建立指标数据库管理,落实共建共享的模型化指标数据库,让数据成为新生产力。通过实现BIM与项目信息的集成,随着项目的推进自然形成模型化指标数据库,存储完整的建造阶段要素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

  例如,通过分析工期、质量、环保、安全等要素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建立各要素的影响力模型。另外,基于模型化指标数据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准确计算拟建项目的工程成本。

  基于模型化指标数据必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数据资产必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但是单个企业的数据是有限的,只有通过BIM数字化平台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分享数据,才能建立起共享共赢的行业大数据库。

  可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建立供给与收益互补的价值分配机制,鼓励并吸引更多项目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形成共建共享的大数据。

  以工程造价为例,基于共建共享的模型化指标数据,通过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智能算法,对采集的模型化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工程量清单数据、组价数据、人材机价格数据的工程造价专业大数据库,并在实践中进行数据训练,深度学习,建立具有深度认知、智能交互、自我进化的智能数据应用,可以实现快速算量、智能开项、智能组价、智能选材定价,大大提升岗位的工作效率。

  2

  BIM实现

  基于数据的项目管理协作应用模式

  现阶段,工程项目在生产环节中的过程信息主要由人工填报为主,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问题很难被解决,而且这些填报信息的多方共享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应用BIM技术,通过对工地现场的智能感知数据实时关联在BIM模型上,可以更好的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其中,主要集中在项目部各部门间的数据协同、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数据协同、项目部与各参建方之间的数据协同这三个方面。

  项目部各部门间的数据协同,可以避免各部门重复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以及收集过程中存在偏差和版本不一致的问题,统一精准的数据还可以保证各部门间基于统一数据的协作效率和效果。

  在基于BIM数据进行业务管理,为项目部各部门间协同管理提供支撑的过程中,数据的标准化是关键因素。数据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依据,需要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撑业务协同的开展,这就要求项目的策划阶段,就明确好项目数据标准,业务数据的产生要在标准数据约束下才能产生业务管理业务间协同的价值。

  例如,施工前期可以通过BIM技术,在建筑信息模型上进行施工模拟,事前发现问题,减少后续施工阶段的返工情况。

  这一数据同时也可以用到生产业务,项目上的劳务工人、物资、机械等相关资源可以做到事前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的保障进度计划更加有效的执行,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数据协同,可以促进基于数据的“项企一体化”协同效率。工程项目的管理协作主要包括公司、项目以及公司和项目之间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业务管理与协同。

  当项目部需要公司给予项目支持,保证工程有序实施的情况下,公司基于项目真实数据进行决断,更有效的保证项目需求的实时响应;另外,公司也可以通过项目的实时数据,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管控和赋能,同时根据多项目综合数据,合理调配公司资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

  在此过程中,BIM作为数据载体,可以实时、真实的反映多项目的真实情况,通过数据指导公司决策。

  例如,在传统管理方式的情况下,项目部都是按照计划,向公司申请相关资源的,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由于客观或是主观因素导致的变更,需要公司及时响应项目部的新需求,传统的管理系统以流程申请及审批为主,整个流程冗长复杂,项目部的需求得到响应往往存在滞后情况。

  另一方面公司也无法准确了解项目部提出需求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都无法记录,审批的准确性也无法保障。

  通过以BIM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更清新的反映项目部客观情况,项目部的需求响应效率可以被更迅速的响应,同时也方便公司做出更加合理的资源调配方案。

  项目部与各参建方之间的数据协同,可以让项目部与业主方、不同专业的分包单位、PC构件厂等参建相关方,形成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协作,避免了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在协作过程中,参建各方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可以更好的寻找到利益平衡点,真正促进各方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收益的共赢。传统特征不直观、不清晰等问题,BIM的可视化、协作性特征逐步为项目协作方提供协作基础。

  例如,业主方在建造阶段核心是对进度、质量安全的把控,通过BIM技术项目部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示进度情况,业主方也能在过程中做到更有效的把控;

  再比如不同专业分包都会存在工作面交叉、施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发生,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同特性,可以通过工序模拟推演出最优方案,避免整体资源的浪费和工程返工;

  又如PC构件厂等物资供应方,可通过BIM技术,将构件的相关信息在模型上匹配,根据BIM模型上项目部所提供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运输,做到项目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过程情况实时可查。

  3

  BIM实现

  项目建造全过程一体化应用模式

  项目建造全过程一体化的应用模式是指通过以BIM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建造过程各阶段基于统一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得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效率得以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BIM技术可实现数字孪生,建造期全参与方可通过BIM模型信息与项目现场信息的实时交互,清晰了解参建各方的资源情况,进而实现全参与方的资源效率最大化配置。

  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下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是相对割裂的,参建各方都是利益的个体,相互之间是利益博弈的关系。

  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产业链各方协同完成建筑的设计、采购、施工、使用和运维,形成网络化与规模化的多方协作。

  建设方可更充分地连接、配置和使用资源,向使用方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更高质量的服务;

  设计方基于BIM进行全数字化的协同设计、审核和交付,最大化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施工方实现岗位、项目、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构建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精益管理与赋能体系。

  在此过程中,各参建方之间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提升了各方互动频率,促进各方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形成以项目成功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项目的信息共享和跨角色的高效协作。

  以BIM技术为核心,基于数据的建造全过程一体化应用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改变组织内生产关系。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筑企业组织边界将被打破,向网络化协作转变,构建数据化、透明化、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

  管理机制将向层级缩减的扁平化转变,运行方式向高效灵活的柔性化转变,重构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基于数据驱动,建筑企业与客户建立起实时互动和反馈的价值连接和动态响应,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企业组织管理的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同时提升组织的效能,实现与数字生产力的高度匹配。

  第二是改变项目全过程协作关系。新型协作模式与生态伙伴关系是数字时代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数字化平台的赋能下,建设方、施工方与咨询方等各参与方以项目为中心,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新型生态伙伴关系,形成项目利益共同体,产生高度协同的效应,将生产力提升到新的层次,从项目层面加速数字生产力的落地。

  第三是改变产业链上下游关系。BIM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对于企业发展的束缚,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也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重构产业信任关系,使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变得更加透明和紧密,形成数字化新生态。

  以交易为例,数字化可以引发建筑市场交易模式的变革,在需求端、供给端之间搭建数字化高速公路。

  5G、大数据等应用打破了传统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降低了市场搜寻成本,交易的个性化、长尾化和便捷度空前提高。

  区块链技术,使交易更加透明、可信、可追溯;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匹配供需两侧,让交易更加智能精准。同时,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也会反向促进数字化交易,引发交易模式的数字化变革,从交易层面支撑数字生产力的形成。

  通过基于BIM技术的数据平台赋能,工程项目将实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交付、运维等全过程一体化,最高效提升产业链的生产效率。

  在设计阶段,参建各方通过BIM技术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打样,实现设计方案最优、实施方案可行、商务方案合理的全数字样品;

  在采购阶段,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征信体系,使整个交易过程透明高效;

  在建造阶段,可打造融合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一体化数字生产线,通过基于“数字孪生”的精益建造,实现工厂制造与现场建造的一体化;

  在运维阶段,通过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可以自动优化设备设施运行策略,为业主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