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杨巍)对“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大桥局”)来说,建成一座桥后,现在除了实体桥梁,还能同步交付对应的“数字桥梁”。
“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全部能一键溯源,细到一个桥墩用的混凝土是哪个厂家、什么时候生产的、配比是多少等参数全部一目了然。”中铁大桥局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陶世峰介绍,以“大桥云”为底座打造的“桥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桥梁管养综合服务、集团化协同管控、建桥产业链协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打造智慧桥联网综合服务新生态。
关键数据全部“一键溯源”
一座桥梁在使用中出现某种问题需要紧急处理,如果只在厚厚一叠图纸、资料中查找原始参数,不仅耗时耗力,有时甚至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本次中铁大桥局揭榜挂帅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项目“基于BIM+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
作为以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为基础打造的“桥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集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监控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在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桥梁管养智慧服务、数据集成驱动的高效决策、施工技术智能化研发、桥梁产业生态服务、集团化协同管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在应用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设计、施工BIM模型高效协同的基础上,关键安全结构件质量监测数字化覆盖率达90%,工程建设全过程数据上云比例高于80%,工程设计变更与拆改率降低了15%。
“我们通过BIM+工业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关键装备、设备数据联网,数据库内3000件桥梁构件信息能够一键溯源。”陶世峰介绍,该平台目前已研发、部署完成桥梁行业全国首个二级节点标识解析平台,相关应用已获得BIM方面的知识产权7项,且搭建了3个BIM平台。
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属柔性桥,因而在重压作用下,桥体变形幅度会相对较大,位移较其他桥也更大。
“我们在桥上装有328个传感器测点,一旦产生形变,指挥中心能实时监测到相应数据,如果检测到安全风险,系统可第一时间响应。”陶世峰说道。
近年来,中铁大桥局将BIM信息化与施工深度融合,快速推进智能建造应用场景研发与应用,在智慧梁场、桥梁施工大数据溯源管理、桥梁主塔施工大型智能模板系统、基础冲刷智能监测、主塔强化养护、栈桥码头综合防护、边辅跨智能建造等综合技术研发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打造智慧“桥联网”综合服务新生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为成功开发“基于BIM+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中铁大桥局牵头组建了包括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以及扎根工业互联网的优秀本土民营企业——武汉亚为的百人研发团队,不仅平均年龄40岁以下、研究生和高级工程师占80%以上,还有多位深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专家。
“充分利用了各家所长,极大地减少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项短板。”陶世峰谈道,该平台不仅提高了中铁大桥局工程建造数字化管控能力,提升了桥梁施工技术数字化研发水平,更促进了以数据为驱动的高效决策力。
数字经济正引领桥梁行业创新发展。“未来,我们将以平台为核心打造智慧桥联网的综合服务生态,集聚上下游、行业内外优势资源及企业,共同拓展和完善智慧桥梁运营模式和行业生态,促进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协同发展数字化水平。”陶世峰透露,中铁大桥局正努力在数字化预制、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维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加速桥梁建筑行业5000余家链上企业的数字化、标识化融合,为武汉乃至全国、全世界搭建“数字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