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卧于抚河之上的
文昌桥,将城区两岸牵手相连,也是古时临川通往南昌的要津。它是临川文化的一座丰碑,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足以媲美任何一座名桥。
南宋理学大师吕祖谦激扬文字,挥毫作《抚州新作浮桥记》;汤显祖曾两度参加并亲自指挥文昌桥的修复;“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昌)桥上晒文章”的故事家喻户晓。读懂了文昌桥,便读懂了临川文化。
漫步
文昌桥,让人联想到捷克境内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桥,它不仅是“欧洲的露天巴洛克美术馆”,还造就了伟大的音乐家斯美塔那,因此,古老的查理大桥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晨昏时分凭栏远眺,悠悠抚河烟雨茫茫、涛声隐隐。先贤的精神长河奔流不息,古老苍茫的气韵扑面而来。“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的幽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情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这些临川文化的精髓,仿佛唯有在文昌桥上才显得更为亲切、博大、醇美。
轻抚文昌桥,仿佛触摸到了临川文化的厚重历史。它始建于1165年,虽几经重修,却仍保存着800多年的文字记录及施工图、竣工图,这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在漫长的建桥、修桥过程中,“才子之乡”创造的“水修法”、“干修法”,还为现代长江大桥的“沉井法”施工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后,文昌桥虽经多次修缮,但每每绝处逢生。尽管古桥修缮费用叠加起来远高于建一座新桥,但临川人却痴情地守护着文昌古桥,守望着心中的圣土。
以文昌桥为核心的汝水两岸,人文荟萃、胜迹遗芳。桥之西,浓缩临川古建筑精华的王右军“洗墨池”已修葺一新。桥之东的文昌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玉隆万寿宫、国内第三大哥特式天主教堂等古老建筑。它们与文昌桥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夜色中的文昌里,弥散着先人的清芬,氤氲着宁静祥和的远古气息。这里,就是“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家园故土。前不久,听说有人欲投资8亿元对文昌里进行文化旅游开发,这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文化古迹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忧的是,如果以损害文化古迹为代价搞开发,这对文昌里就不是福音。
离文昌桥不远的“玉茗堂”,曾是汤显祖当年写戏、演戏之处,《牡丹亭》就在此首演,引得万人空巷。可如今,“玉茗堂”却已难觅踪迹,留给后人的唯有无尽的惋惜与抱憾。而在英国,当年上演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场至今犹存,原貌依旧,成为人们感念、缅怀“戏剧大师”的圣地。汤显祖的原始文化遗迹已经所剩无几,文昌里的文化遗产,能不倍加呵护?
每一片文化遗痕,都是活着的历史,是割不断的精神血脉,是阅不尽的诗画长卷,也是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