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桥趣
2011-05-23
湖南武冈桥多。区、乡、村以桥命名的就有数十个,县城约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梯云桥、化龙桥等十多座桥梁。据有关资料载,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每平方公里有桥零点七座,而武冈城内每平方公里竟有三座桥梁!
武冈桥多,给桥取的名儿也别具匠心,且多趣味。有人从这些桥名中,终于有所发现,比较出许多武冈桥梁之最来,说——
武冈最长的桥——七里桥;
武冈最高的桥——高桥、梯云桥、天心桥;
武冈最古的桥——秦桥、梁桥;
武冈最美的桥——花桥、凤凰桥;
武冈最雄伟的桥——龙头桥;
武冈最险的桥——烂木桥、雷打桥、断头桥;
武冈最脏的桥——牛屎桥、狗屎桥……
当然,以上多是望文生义编出的趣话,不能为据。就说七里桥吧,是因其离城七里而得名,并非桥有七里长也。
武冈差不多每座桥都有历史传说。如城西渡头桥,歌谣云:“渡头桥,渡头桥,渡头不渡身,渡身不渡头。”据传宋朝皇帝殿下有位刘大将军,系武冈人氏,善兵法,懂玄机。他本想接老母去京,怎奈老母难离故土。刘将军是孝子,便做了一匹竹马,昼在朝中主事,暮骑竹马回家陪伴老母,来去自由快迅,大概超过了如今的直升飞机。老母怕竹马失事,待儿子睡熟后,悄悄地将竹马放到尿桶下。翌日凌晨,将军醒来,寻马不着,急问娘,遂将尿桶搬开,骑马便走,可是,耳边没有了风声,更听不到江河咆哮,看不到山川飞动。猛醒悟,知马失灵,顿足说:“娘误我也!”只好拔腿朝京城赶去,数月后,才赶回朝中。皇帝大怒,将其斩首。刘尸首分家,但如常人。尸身提着脑袋急往家赶,只要叫母亲将头栽在项上便有救了。他来到离家不远的资水边,遥喊河中渡船。艄公说:“渡头不渡身,渡身不渡头。”刘将军一急,将头抛过河去,落在禾田里,时值禾苗吐穗扬花。刘将军下船提头赶到家中。娘提头一看,错把粘上的禾花当蛆虫,说:“头都生蛆了,怎么得好?”一语把玄机道破,刘将军倒地而亡。玉帝念他孝心可嘉,封他为刘公圣爷。后来,当地民众集资在他过渡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便是“渡头桥”的来历。
武冈历史悠久,明代朱王在此立王城,故引出一段“五龙不出城”的传说。五龙,系指五座式样不同但名称中都嵌有“龙”字的桥,相传为朱王修建。他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武冈广集民夫,大兴土木,修筑王城,并开掘护城河引资水人城。为取九五之尊的意思,又在渠水上修桥五座。朱主给桥取名,费尽了心机,为达到自己当“真龙天子”的目的,便将第一座桥取名为“兴龙桥”。不料,第二座桥尚未取名,朱王便一命呜呼了。文人墨客逐一将未名的四座桥取名为“攀龙桥”、“野龙桥”、“让龙桥”、“化龙桥”,以讽喻朱王是攀龙附风的野龙,其皇帝梦最终化为泡影。后来笃信迷信的封建统治者怕五龙桥真的变成五龙飞走,就将“兴龙桥”的“龙”字改为“隆”字,取其兴旺腾达之意;将“野龙桥”的“野”字改为“犹”字,以避“野”字粗俗;将“让龙桥”的“让”字改为“骧”字。又在武冈城南面增修一座新城,将五龙圈在城内。就这样,武冈“五龙不出城”的传说便一代一代盛传不衰。
相传第十二代朱王,骄奢残暴,草菅人命,加税加赋,因而民怨鼎沸,终于激起了农民暴动,数万农民攻进州城。朱王仓惶逃命,刚到东门外的资水桥上,便丢失了玉带,不出二三里路,到一小桥边,又被一屠夫用刀将马腿砍断,翻身落马,如惊弓之鸟继续逃窜。此时他已是精疲力尽,在另一座小桥上躺倒起不来了,被一仇深似海的寡妇用菜刀将头砍下。朱王一死,万众沸腾,一片欢呼:“杀朱王,谢阎王,武冈得安康。”后人便将这三桥分别命名为“玉带桥”、“落马桥”、“断头桥”,至今三桥犹在。
其实,武冈这么多的桥梁,都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在武冈城东北面,有一座石羊桥。此桥建千宋代,都以方形巨石砌成。建筑技艺高超,结构坚实,桥上之木建筑物极于两端,中设殿堂。传说修桥时,一百人施工,只九十九人就餐,有一人不吃不喝,只埋头做事。桥修成后,问他是哪里人,他不答,走到桥上,用脚在桥面上一蹬,随之升天而去。只见他蹬脚的地方,一只大羊脚印嵌在石桥之上。人们望空齐拜,感谢“羊脚大仙”神助,并将此桥取名为石羊桥。这传说中的“大仙”,不就是能工巧匠的化身么?
桥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也是一座连接以往、通向未来的桥。有人说:“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在武冈城东五公里处,旧时有座“烂木桥”。歌曰:“烂木桥,烂木桥,走一步,摇三摇。”解放以后,这里修建了一座水泥结构的大石拱桥,不但能过行人,而且能通车辆,故改名为“安乐桥”。此外,玉带桥、梯云桥、骧龙桥、石羊桥、三元桥等,也都在解放以后改建或新建成宽阔的新式公路桥,它们像一道道彩虹,架设在武冈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