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桥的来历
2011-09-30 来源:红袖添香
在德平房集村东2公里处,有一座桥,叫金锁桥。老人们讲,房集村是燕王扫北后,从寿光迁来的,先有桥后有村,前后相差几百年,金锁桥始称鱼鳞桥,桥名的变更是因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故事得从鱼鳞洼讲起。在房集村附近有一方圆10多公里的大洼,该洼布满了许许多多小土丘,像鱼鳞似的整齐有序。因为这,人们将该洼取名为鱼鳞洼。据说,该洼地是黄河故道,大洼里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水沟因在鱼鳞洼里,所以人们就将这条水沟叫成了鱼鳞沟,现在仍有河向,只不过解放后为修水利加深罢了。
隋末唐初,这条鱼鳞沟直通一处大寺院,由于该寺院位居鱼鳞洼腹地(现房集村东南2公里处),故称鱼鳞寺。当时,寺内有许多和尚,为进出方便,主持方丈利用自己是皇后娘娘近亲侄子的关系,向朝廷申报在鱼鳞沟上修建九十一孔桥,实际却修了一座单孔桥,这座桥就叫鱼鳞桥。故事是因这个方丈引发的,他武艺高强,善使两柄铜锤,锤重80斤。平日里,他依仗是皇亲国戚,又精通武艺,有恃无恐,常常带领寺内和尚横征暴敛、欺男霸女,无恶不做。方圆十余里的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一提主持方丈就气愤地骂他是“秃驴和尚”。
这件事传到了唐太宗那里,唐太宗非常气愤,派兵前来征讨,结果兵败。又多次派兵征讨,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唐太宗把大将尉迟敬德派出,大战鱼鳞寺,和尚们大败,鱼鳞寺方丈倒提铜锤,顺着鱼鳞沟往西败走,藏于鱼鳞桥下。尉迟敬德追到,遂用飞抓将其从桥下抓出,押送朝廷,听从唐太宗发落。
尉迟敬德把鱼鳞寺方丈押送京城后,唐太宗亲自审问,当讯问到鱼鳞桥只修了一孔,为何报九十一孔时,他强词夺理说:“我一报‘就是一孔’,而你们拨款时却给了九十一孔的款,这是您亲自答应的。”唐太宗见鱼鳞寺方丈在自己面前尚且如此刁蛮无理,可见在当地百姓面前是怎样地非横跋扈、不可一世,无论他在哪里,哪里的百姓就遭殃。想到这儿,唐太宗立即喝令将他推出午门斩首。娘娘见皇帝真杀近亲侄子,急忙求情。唐太宗碍于面子,便下令将鱼鳞寺方丈推回殿内,暗示解差说:“一个和尚,闹不翻天,送交原地‘罢了’。”送回后,解差说皇上说“罢了”。当地老百姓便一哄而上,将鱼鳞寺方丈和寺内和尚立埋于地里,露着头,用牲口套上“耙”全给耙死了。现在鱼鳞洼内仍有20余亩的高台地,地上有碎砖乱瓦,是鱼鳞寺的遗迹。
据说,在把鱼鳞寺方丈押往京城的路上,害怕他逃跑,走到鱼鳞桥上又紧了紧木枷,从此鱼鳞桥又被百姓叫成了“紧锁桥”。时光流逝,此名一直延用到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上为教育文武百官爱民、廉政,对该桥进行了复修,命人在桥上锁上了一把铜锁,并钦赐了三个字“金锁桥”,警示大小官员莫以贪为念,要廉洁为民。自后该桥就更名为“金锁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不论走到中原任何地方,都知道山东有一“金锁桥”。
此桥原为石头结构,1953年村里又筹资进行了复修,上面为砖,下面是石。现在该桥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是一座石砖结构的普通老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