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熊儿桥的传说(三则)
2011-10-10 来源:郑州日报
(一)

    位于管城回族区南门外的熊儿桥由来已久,据《郑州志》记载:“熊儿桥在南城埠民门外”,“州南城外有桥曰熊儿,其来久矣。”桥孔为一伏一劵式,以大方石排列砌造,原孔劵上雕有飞禽、花草、海石榴、龙、凤等,正中劵顶刻一兽头,怒目大嘴,古人想以此镇服水患。到了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州张钺曾三次率人重修,改建砖桥成为一座两孔石桥。原桥长34米,宽6米,桥高6.5米,桥的东西两侧均镶有“熊儿桥”三个醒目大字。

    熊儿桥雕工精细,造型美观,相传为熊儿所修,故名。熊儿为明末郑州石柱村(今新圃东街)人,他弟兄二人,称熊大熊二。因家贫无以为生,熊二到城内南门东拐张监生古敦府中当家人,改名熊儿。熊儿年老时,目睹南关小河无桥,负贩行旅,常年涉水过河,夏季尚可,入冬则难以下水,行人叫苦。于是,他带领群众挖河排洪,保护庄田,遂将手头积攒的银钱捐修一座砖桥,架于河上,便于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百姓感其德,遂名“熊儿桥”。桥下小河,也随之叫“熊儿河”了。

    这座初建的“熊儿桥”,后为大水冲毁,直到清乾隆三年,知州张钺重修,但次年一场大水又将桥冲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改修为石桥,并增建一孔,以分其流,历时二百多年,仍坚固耐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方便繁忙的交通需要,经过多次扩宽重修。原来石桥北头,有两个大耳石熊,故后人以音同,将“熊儿桥”讹为“熊耳桥”。

    (二)

    人们都知道郑州有个熊儿桥,是古代有名的桥梁建筑,特别是桥头的石狮子,雕刻精致,有张嘴的、合嘴的、仰头的、扭头的,形状各异,别具一格,逗人喜爱,可是谁都数不清,桥上有几个石狮子,连住在南关熊儿桥附近的人们也弄不清楚。

    有一年秋天,信阳来了一个赶考的举子,住在南关悦来客店,因秋雨连绵,不能行路,在傍晚时,天气放晴,他信步走到桥头,观看桥上的石狮子,姿态各异,他一边观看一边用手抚摸,越看越喜欢,不由数起来,往返五六遍看个仔细,才知道桥两侧石栏杆,每一根柱子上都雕有一个石狮子,东边柱子上有5个石狮子,有个小狮子蹲在母狮子的前爪下边,西边柱子共6个,合计有12个石狮子,其中有6个张嘴的,5个合嘴的。一个扭头的,一个仰头的。当年有个石狮子嘴里衔着一颗夜明珠,夜里光芒四射,不知何时被人盗走了。

    (三)

    清光绪年间,郑州北郊庙李村,有一个落榜秀才,名叫李简,外号“李圣人”。有一年春天,到南关“眼光庙”去赶会,走到熊儿桥上休息,一边观赏桥上的石狮子,一边观看河中流水,慢悠悠的向东流去,不由忽然随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熊耳桥,桥熊耳,熊耳桥上有对石熊耳”;下联苦思良久再也想不出来了,因天气近黄昏,便匆忙离去,这副对联并不高明,他把熊儿桥写成熊耳桥了,来这里观看的人虽然很多,但却无人对出下联来。

    时隔一段时间,密县有一个张秀才,来郑州南门里探亲,从熊儿桥上经过,一眼看到有一上联,便提笔写出下联来:“燕子岭,岭燕子,燕子岭上有只土燕子”,可谓巧对。现在熊儿桥已经变成了宽广的水泥大桥了,有关熊儿桥的趣闻,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上一篇:官局桥
下一篇:斜石拱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