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009年,湖南交通文物部门联合启动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交通文化遗产普查。通过野外调查,在湖南南部发现了多座榫卯结构的石柱石梁桥。包括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寿隆桥、允山镇回岗村汉缕桥、寺上桥,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五谷桥,新田县石羊镇清水湾村莲花桥、史家村莲花二桥等。这些榫卯结构石梁桥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空白,是湖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亮点,也是研究我国古桥建筑从木结构过渡到石结构极其珍贵的实物例证。
1榫卯结构石梁桥概述
江永古称永明,秦时立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有世界瑶族后裔世代寻觅的圣地千家峒,有千年古村、古榭沐县治遗址上甘棠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寿隆桥、汉缕桥和寺上桥位于江永县境内,潇贺古驿道上。
寿隆桥又叫汉寿桥,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的潇贺古道上,横跨沐水。寿隆桥长约10米,宽1米左右,5墩4孔,青石砌筑。桥墩高约1.85米,榫头露出桥面高0.27米,使桥面坚固地固定在两个高过桥面的榫头之间,桥墩由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拢围砌,最后由5块长条独面青石压合而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桥面所用青条石,最长的一块3.14米,最短的一块1.83米,除最西边由两块宽度约0.6米的长条石铺成,其他长条石宽度大致相等,约1.3米,桥身长条石厚度在20厘米以上(图1)。
该桥保存完整,除中间第三只“足”倾斜外,其余仍然保持初始状态。
汉缕桥和寺上桥都位于江永县允山镇回岗村潇贺古驿道上。均为卯榫结构古石桥,铺满青石板的古驿道向南经过千年古村上甘棠和兰溪直达延伸至两广。
图1寿隆桥吴顺东摄影
汉缕桥横跨寺上河,桥长14.5米, 5墩6孔,河道中间两个桥墩系榫卯结构,桥柱榫头与桥面平行 。桥面青石板最长的一块3.56米,最短的1.5米,桥面宽1.3左右,桥墩高度约1.1米(图2)。
图2 汉缕桥蒋正呈摄影
[page] 寺上桥横跨寺上河,桥长约11米,两端砌筑料石驳岸,中间3个桥墩由6根石柱、3块石横梁组成。靠田洞处桥墩石横梁因中有裂纹,不知何年被人用石柱顶托,呈三足状。桥面由5块青石板铺成,最长的一块2.56米,最短的1.8米,宽约1.3米。支撑桥面的卯榫由于洪水的冲击,大都倾斜。东南第一个榫头断裂。其形制与寿隆桥基本相同,但从其桥面磨损程度来看,年代较寿隆桥晚(图3)。
图3 寺上桥蒋正呈摄影
五谷桥一桥、二桥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均在村西南田洞中向北流往永明河、全长15公里的支流麦洞河上。
五谷一桥长8.4米,2个桥墩由4根石柱构成,由两端凿有椭圆方孔的石板作为横梁卯固在桥柱上,两边外露榫头正好嵌住青石板。该桥石柱桥墩以河床底到桥面高1.1米,下底宽1.1米、上底宽0.9米,椭圆形石板长1.1米、宽0.45米、厚0.25米、两端正方形榫口边长0.25米,作为桥面的青石板均为2.8米长(图4)。
该桥梁两个桥墩上方椭圆形石板不知何时一左一右都断掉一截,同样还一边断了一个榫头。虽然此桥构件有小损伤,但桥的总体质量完好。
图4 五谷一桥 杨雄心摄影
五谷二桥位于五谷一桥南400米处,东西走向,桥长7米。4根石柱构成2个桥墩,两个桥柱中间的长石板因桥面较薄,两端凿有方孔的椭圆石板上方均使用了一块小于椭圆石板的垫板石,以稳固桥面,靠北桥柱榫头低于桥面,南面榫头呈方形,与桥面平行。石柱桥墩从河床底到桥面高1.5米,椭圆形有方孔的石板长1.3米、厚0.2米,长青石板桥面均长2.35米,两端桥面板厚0.3米。该桥总体质量好于一桥,未见任何损伤(图5)。
图5 五谷二桥杨雄心摄影
[page] 莲花桥又名河砂桥,位于新田县石羊镇史家村。莲花桥因河(该河为无名河,在其下游处有取名张家湾)中有乱石堆成莲花状而得名,是过去连接史家村和清水湾村的主要通道。在史家村北处,此河分成两支,分别铺设两座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石桥。
莲花一桥靠史家村边,桥长8米,由四块石板铺成,每块长2米,宽1米,两组6根石柱组成三个桥墩。每个桥墩上方均有凿有方孔有石横梁连接主石梁(图6)。
莲花二桥靠清水湾村边这座石桥,桥长4米,宽1米,由两块石板铺成,每块长2米,宽1米,有两个桥墩。两座石梁桥桥柱榫头均在桥面以下(图7)。
图6莲花一桥盛凌摄影
图7 莲花二桥盛凌摄影
2榫卯结构石梁桥成因探讨
榫卯结构石梁桥由下大上小石立柱、呈椭圆形两端凿有方孔承重石横梁(图8)、长青石板、河堤料石驳岸等四部分构成,其构件组成和《中国古桥技术史》(茅以升主编)第二章梁桥第30~31页江西莲花县沿背村木桥(图9),桥柱是用两组八字木排架构建成多孔木梁柱桥完全一样。
图8古石桥桥墩平面图
图9 江西莲花县沿背村古木桥 资料来源:《中国古桥技术史》
该桥型的建造步骤大同小异,首先将事先凿好的两根石柱放入开挖好的河床基坑内稳固,然后将椭圆形两端凿有方孔的石块抬到两根石柱处,对准石柱榫头,卯进石柱,榫头一般高出承重石横梁18~20厘米左右,待所有桥柱固定完毕,吊装构成桥面的长条石至承重石横梁两个榫头之间对接相搭成桥,整个造桥工作即告完成。这种造桥方式、结构简单,而且长条石、承重石横梁与桥墩之间完全没有使用黏合材料固定,但使用寿命远远超过了多孔木柱木梁桥。
此类型桥梁所处溪流水位不深,笔者曾在道县祥霖镇田广洞村五谷桥下水探摸,考虑是否靠河床有一块和石柱上方承重石横梁相同的应力石横梁,但是探摸未见实物。笔者推测,在河床竖立两根石柱的下方应该会有一块应力石横梁,以卯固立柱,或者是用料石砌筑基础。因为它对这类桥梁基础的稳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处桥梁一直在当地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使用过程中,不便开挖探沟,只有留得待以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了。
这一类型桥梁所处位置,均为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是否是因为石灰石丘陵地带人类活动频繁等,加剧了石灰石丘陵地带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居住地的人们改弦易张,而用石头来搭建桥梁呢?
[page] 在我们走访调查中,这些桥梁所处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很高,并不缺乏造桥用木材。在20世纪70年代前,当地大小河流均还可见部分木便桥存在。榫卯结构桥梁所用石板材、石柱是就地取材,且不像建造石拱桥那样费工费时;承重能力比木桥大,结构耐久性远高于木桥。因此,建造使用石仿木榫卯结构建造梁桥是人类生产生活所致的必然结果。
3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梁桥建造年代推论
古代修造桥梁一般都会留下乡贤倡首、众人捐资、献力助威的碑刻记录。古代的文献志书对桥梁也会择其古、巧、清者简记数座。但在对该型桥梁的野外调查过程中均未发现造桥年代的碑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只是在走访过程中村里的村民介绍桥的名称,或是据传说的建造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据《上甘棠众架石桥捨钱题记》载,与寿隆桥结构相同、位置相邻的栈道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有专家据此推断寿隆桥同样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又据石碑“重建寿隆桥记”的记载:“……甘棠周氏宅东北隅一里许,有桥曰寿隆,屡兴屡废,难为长久之策。爰自成化辛卯冬,棠溪积善君子周绍隆、周麒,同诸众信,集功舍财,觅工镌石圈桥一道……时大明成化八年岁在壬辰仲春月。”断定,该桥始建于宋,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
汉缕桥和寺上桥据传桥成于明代,因为其祖先在明代洪武年间始居于此,而族谱和其他遗传下来的资料中对寺上桥和汉缕桥都无记录。
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一水沟边用大量古碑刻砌筑的一个台阶上,有一方《重修五谷桥碑记》,可惜除了“五谷桥”几个字能辨识外,其余均磨蚀不可识。虽然五谷桥不能确定修造年代,但是该桥位于“潇贺古道”上。而这里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遗存,“鬼崽岭石刻人像群祭祀遗址”即将被国务院公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桥东西两端10余公里依稀可辨的古道两边300~500米范围内的田边、地头、山上,到处散落着诸如:穴田庙、雨王庙、万岁庙、盘古庙、白相公庙、狮子庙,大、小庙、观音庵、罗汉堂、迎圣祠等等,不下十数处的寺庙、庵堂类的遗址。该桥与寿隆桥、汉缕桥和寺上桥相距不远,又同处潇贺古驿道上,建造年代当同属明代。
莲花桥的建造年代,当地传说修造于明建文帝时期,有关专家考证莲花一桥建于元末明初,莲花二桥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以这两个村古建筑形制,结合村民和专家考证看,修造于明代的可能性比较高。
4结语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梁思成文集》(卷三)中说过:“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湘南地区这些造型独特的石柱石梁桥,采用了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组成桥墩的两根石柱从构造和外形上,很类似老式长凳一边的凳子腿,是向外撇的外八字形。该桥型对研究湖湘桥梁构造方式的演变有较重要的实物价值。虽然年代的考证留下了一点遗憾,但是这批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梁桥填补了木质桥向石桥过渡的空白,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中国交通史上尤其是桥梁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十分珍贵的交通文化遗产。2011年,江永寿隆桥和汉缕桥及其所在的潇贺古驿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 湖南省零陵地区志编纂委员会.零陵地区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湖南省道县志编纂委员会.道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 湖南省新田志编纂委员会.新田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 (清)吕思湛,宗绩辰.永州府志.道光八年修纂.
[6] 道州志.光绪三年修.
[7] 谢明尧.千年古村上甘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