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修禊流风韵 至今犹唱冶春诗
2012-03-26 来源:扬州日报
问一问中国的文人,心目中的诗意栖居之所在哪里,你会发现答案如出一辙:扬州!
这不是文人对扬州的吹捧,也不是扬州人的自我得意,而是源于这座城市与诗词的关系水乳交融。对于诗词来说,扬州造就了中华诗词文化中的巅峰意境,比如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对于扬州来说,诗词不仅是城市的肌理,也化作了城市的灵魂,比如景点、社区、学校,哪怕是公交站台,首首楹联、诗词看得令人薰醉。所以,于丹不止一次地在扬州发出喟叹:这是一座文得奢侈的城市!而康震的感慨则更为直白:扬州是一个生活的样板,只要你停一停脚步,就可以感受到,现实的诗意人生就在我们中间。
韦明铧
清代张九镡有一首《晚秋广陵泛舟》:“红桥修禊冶春诗,载酒江湖似牧之。谁信一官烟月地,欧苏鼎立见丛祠。”诗中所说的红桥又名虹桥,只是扬州一座普通的桥,它的盛名来自诗人的雅集“修禊”。修禊本是古人春日在水边沐浴除垢的风俗。诗人把饮酒赋诗称为修禊,原是一种借指。但自从有了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之后,修禊便总与诗人有关了。
王士禛:红桥飞跨水当中
最早在红桥修禊的是清初的扬州推官王士禛。康熙元年(1662)春日,王士禛与扬州诸名士雅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有名句云:“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纷纷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和道:“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两年之后,王士禛再次修禊于红桥。这一回王士禛一口气写了《冶春绝句》二十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孔尚任:酒家只傍桥红处
在王士禛之后二十余年,在扬州治水的孔尚任又一次发起红桥修禊。孔尚任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三日,在扬州红桥举行修禊的。这次参加雅集的名士数十人,来自八省,所以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孔尚任在《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中宣泄了自己愉快的心情:“杨柳江城日未矄,兰亭禊事共诸君。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逗引泪纷纷。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曛。”
厉鹗:雁齿红桥俨画图
雅集一般由官员发起,但诗人也可以自行其是。布衣诗人厉鹗就曾倡导过一次秋天进行的红桥修禊。
乾隆三年(1738)金秋十月,厉鹗就和扬州诗友闵华、江昱、陈章等人,畅游了秋日的瘦西湖。他们也因此留下了一组《念奴娇》词,后人则把这次雅集称为红桥秋禊。诗人汪沆因此写下有名的《红桥秋禊词》:“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扬州人认为,这就是瘦西湖名字的由来。诗人吴士英曾题道:“渔洋游记归觞咏,樊榭歌词入管弦。”他认为王士禛的《红桥游记》与厉鹗《红桥词序》前后相映,两次雅集一样重要。
卢见曾:二分明月旧扬州
就规模而言,要数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主持的红桥修禊人数最多。卢见曾于乾隆二年(1737)来扬州任两淮盐运使。他仿效王士禛、孔尚任红桥修禊旧事,数次雅集红桥。当时名士如袁枚、厉鹗、金农、郑燮等,均曾参与盛会。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三日那次。这一天,卢见曾邀请诸名士聚会扬州倚虹园。他自己作七律四首,其中有名句“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各地依韵相和者达七千人。最后编成诗集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纪其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也作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再和卢雅雨四首》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吟道:“一线莎堤一叶舟,柳浓莺脆恣淹留。雨晴芍药弥江县,水长秦淮似蒋州。薄幸春光容易老,迁延诗债几时酬?使君高唱凌颜谢,独立昊山顶上头。”
曾宾谷:不思扬州最可怜
清代红桥修禊的尾声,由两淮盐运使曾燠画上句号。曾燠,江西南城人,著名诗人。乾隆年间,曾燠曾任两淮盐运使。当时很多名士都被招至幕下,以至于有“自宾谷出为两淮盐运使,而天下称诗之士皆至于扬州”之说。
曾燠在扬州任上十余年,他在扬州的诗酒生涯,诗人王文治有一首《宾谷来扬州,一时名流倡和成帙,择其尤者锓版以行,题曰〈邗上题襟集〉;兹复于衙斋西北隅,筑题襟馆以实之。为赋二首》写道:“邗上题襟事,骚坛喜再闻。古今虽异地,贤哲自为群。邗水秋风渡,平山日暮云。长空飞雁影,聊复点斜曛。”“隙地分官署,新营高馆成。梅心知爱客,莺友各求声。石瘦静尤碧,窗虚寒更明。公余惟把卷,合著短灯檠。”
王鹏
历史上,李白、杜牧、张若虚、欧阳修、苏东坡、秦少游、王渔洋等数不清的诗匠文豪,给扬州注入令人艳羡的诗意因子,营造出海内外向往的诗意栖居意境。但如果把扬州的诗词文化传承全部归功于上述古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扬州的地方文人,对城市的诗词传承功不可没。清代,在扬州举办的多次红桥修禊,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参与唱酬。而“冶春诗社”历经数百年,留存的十万首诗作,多是出于扬州本地文化之手。
当代的扬州人,内心对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深深地敬仰,守护家乡曼妙诗境、传承弘扬诗词创作,成为共同的文化自觉。
1981年,绿杨诗社在扬州大地率先宣告成立。5年后,扬州诗词协会建立,时至今日,诗协会员达1200人。
当代扬州诗人,从古代诗词里汲取营养,从现代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当代诗句”反映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为扬州的文化建设营造出诗意的和谐。
诗词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景点“六进”活动,饱含着扬州人的创意。
社区,是诗词文化的重要阵地。文昌花园社区独创的《和谐文昌》报,七年发表诗作1000多首,浓厚的诗词氛围让10岁的儿童也加入了创作行列;文苑社区与红星诗文社的诗人联手,为100多家店铺创作并赠送与其经营特色相符合的诗词,市区呈现首个“诗文一条街”;兰庄社区利用小区公共空间建设好人、书香、廉政、法制等6个主题诗词长廊和诗词广场,社区居民自己的诗作今年将出版第四本诗集。
学校,更是诗词文化的“传习所”。在邗江实验学校,每天晨读,学生都要用3分钟诵读经典诗词,“每日一吟”使学校充满书卷气;在汶河小学,各年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诗词讲解,陶冶学生情操;在东关小学,学校编写的《学生行为三字经》成为孩子的行为规范。
石油重镇真武,浓郁的诗词之风扑面而来。10年诗词文化建设,路灯杆、店铺门上的LED显示屏、各休闲广场成为诗牌、诗作、诗墙载体,全镇26家诗社聚集油井下,千余名诗词爱好者学诗、写诗、赛诗,抒发生活的感受,歌咏美丽家乡。
……
获悉当代扬州大地上的炽烈诗词之风,《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春江花月夜》同意境征诗大赛,收到全球华人创作的诗词近万首;瘦西湖风景区、《扬子江》诗刊、市作协联合举办“国际诗人瘦西湖雅集”,吸引当代著名诗人杨炼、子川和英国女诗人帕斯卡·葩蒂等前来感受诗画意境。
以千年文脉为指引,“诗言志、诗怡情、诗育人、诗立德”的创新作为在扬州如涌动春潮,让“烟花三月”更加烂漫、“二分明月”分外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