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有桥千座,最古当话龙门。这龙门,就是位于钟山乡仕厦村的龙门古桥。此桥位于仕厦的小溪之上,是一座单孔石拱,仰视宛如天然龙门的桥梁。龙门桥不大,全长不过9米,宽不过二米半,高不过4米,颇有江南女子娇小玲珑之美态。这座相传建于宋代的古桥已经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在当地,人们把龙门桥称之为龙门大桥。一座区区9米长的桥梁,何以被称之为大桥呢?这还牵涉到了此桥建筑之初的一段故事。在龙门桥桥拱的正中,有一个石雕半身雕像。关于此像的来历,有人说是坐莲观音,保佑当地百姓的一方平安。不过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龙门桥是苏州一名赵氏寡妇捐银千两建造的。这个石像就是赵氏寡妇的像,人们为了纪念她,将她的半身像雕于桥身中。
当年的钟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仕厦村里识字的人也不多。因为人们盼望出“仕”,渴望筑“厦”,于是才将村名取为仕厦。当时盛行建寺筑庵。于是仕厦村人便集资兴建了一座“合桃寺”。寺庙由一位德高望重赵姓僧人主持。因为寺庙初建,香火寥寥。为了振兴寺庙,赵僧就四处化缘。一日,赵僧化缘到苏州,偶见一大户人家,便沿着庄园转了一圈,见门前桃李成行,树上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顿时驻足,口中念道:“好景观,好景观,只是可惜……”门内的管家闻言出门,正好听到了赵僧的话语,也是一惊,便上前问道:“只是可惜什么,还请大师指点。”赵僧说到,“贫僧到此一游,见此地景色宜人,但居家却人丁不旺啊。”闻听此言,管家顿时大怒,欲上前教训赵僧。此时,一名妇人从后走出,询问何事。管家道:“这和尚甚是无礼,出口损人。”“何故?”妇人向和尚问道。赵僧便道:“出家人慈悲为怀。贫僧路过此地,见此地景色宜人,但居家却人丁不旺,便直言相告。”妇人闻言大惊,便延请赵僧到家中稍息片刻。原来,这户人家也姓赵,家中良田万亩,富甲一方。只可惜膝下无子。其夫也在年前英年早逝。眼下家中之事,都是由赵姓寡妇掌管。赵僧的一句“人丁不旺”,正中她的心头之思。于是妇人便向赵僧讨教良方。赵僧说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施主家中家财万贯,何不厚善积德,济世于民,做些惠及子孙的事情呢?贫僧家乡位于富春江畔,屡遭水患,现欲建造一座18孔龙门大桥,造福于民,但银两颇缺。这是积德行善之举,不知女施主意下如何?”这赵氏寡妇闻言心动,当即应允:“造桥是千秋伟业,惠及子孙的好事。我愿意捐助银千两,如何?赵僧顿时大喜,说:“千两银子足矣。为了让女施主的善行流芳百世,筑桥时,当塑女施主半身像于桥中,并刻上大名。让子孙后代铭记心中。”原来,赵僧见此户人家桃李满枝而无人摘取,猜测此家中必定子息不旺。没想到却给他猜了正着。
赵僧回到桐庐后,却寝食难安。原来他答应苏州寡妇造一座18孔大桥,怎奈仕厦溪太小,溪宽不过三四米,根本无需18孔。如此一来岂不是要食言了,又该如何去应对苏州寡妇呢?左思右想之后,赵僧决定桥还是要造的,只不过不是原先说的18孔大桥,而只是沿仕厦小溪建造18座小桥,总数仍然是18孔,其中以龙门桥为主。桥中塑造一座半身像,远望如观音坐莲,近观则貌似苏州寡妇,二者兼之。为了蒙混过关,对外龙门桥则一律称之为龙门大桥。此后,赵僧在乡里大兴土木,广建石桥18孔,百姓广受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