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
目前全国跨径最长的天池特大桥 计中渗透着古代木拱桥的科技基因
屏南著名廊桥金造桥的剖面原理图(资料图)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汴水
虹桥巧妙的建造与行人的熙攘景况。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生动的描述:“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正是这“以巨木虚架”的“无柱虹桥”,近千年来成了中国名桥的典范。
然而,这些令人惊叹的“无柱虹桥”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见于书里画中,未见实物。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些
桥梁专家认为“无柱虹桥”已然消失,只能从《清明上河图》里去欣赏了、去凭吊了。
可到了上世纪末,闽东北、浙南的
木拱廊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人们蓦然发现,《清明上河图》中的“无柱虹桥”并未消逝!它,就是木拱廊桥!
其中,有一部分木拱廊桥就分布在宁德市素有“万山之县”之称的屏南县境内。
来自中原的屏南先民中的桥梁工匠,根据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林木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
材料,在屏南境内建起了50多座木拱廊桥,大大改善了屏南的古代交通。
深藏横卧于山川溪涧的一座座古桥承载着古老的沧桑,无言地与青山秀水交织成悠远的风景,为这片神奇的土地镶嵌出一幅幅诱人的图画。
这些木拱廊桥的设计建造理念,时至今日,还在对现代化的
桥梁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造桥大师图说廊桥 无需钉铆层层搭接
木拱廊桥俗称“厝桥”、“柴桥”。桥梁史专家
唐寰澄教授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定名为贯木
拱桥,并对这种木拱廊桥作出了“在
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高度评价。
而在中国,这种贯木拱桥仅出现在闽东北、浙西南一带,其中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术尤为精湛。
在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有个造桥世家,他们是年逾古稀的黄春财和他的儿子黄闽屏、黄闽辉。2009年5月,黄春财父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在屏南白水洋景区,记者看到了黄春财父子完全按照廊桥建造的传统方法,设计修造的仿古廊桥双龙桥。
“我们造的廊桥,基本构件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这样桥面上受压,可以让构件之间越压越紧,经过千百年都照样牢固!”黄春财指着他绘制的木拱廊桥原理图向记者介绍道,“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工艺,无论造桥还是造房屋,完全可以不用一根钉一个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圆木,按照这种结构层层搭接起来,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这样横梁牢牢的,一点都不会因为受力滑动。”
多座古桥保存至今 历经千年安然无恙
据屏南县志和有关村史、
桥碑记载,屏南最早的木拱廊桥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等七座。
屏南的溪流河床较为狭小,因而大多数木拱廊桥为单孔单跨,只有万安桥为五墩六孔,千乘桥、刀鞘桥(已毁)为一墩两孔。其中的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被收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千乘桥、金造桥、忠洋桥(即金钟桥,已毁)被收入《中国桥梁史料》中。
其中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万安桥,又称长桥、龙江公济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该桥位于长桥镇长桥村。
正是正中桥墩上的一块嵌入桥墩的石碑,泄露了这座桥的年龄——碑文写道:“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
这座桥龄九百多年的古木拱廊桥,后几毁几建,现存桥为1932年重建。据史料记载:“长桥宋时建,两溪相接,亘如长虹,叠石为墩,五构亭其上。”
除了年代久远,万安桥的得名,还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传说一次重建中有一个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所以更名为“万安桥”。
万安桥桥长98.2米,宽4.7米,桥屋杉木立柱152根,37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桥面用杉木板铺设,两旁设长凳、靠背栏杆,外置挡雨板。桥墩前尖后方呈半船形,桥堍、桥墩均用块石砌筑。该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用材量大,仅拱与立柱就使用杉木长材430多根,充分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据黄春财介绍,这些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记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
这种桥的“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便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先贤造桥工序成熟 多项技术世人惊叹
建造桥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没有
起重设备、缺乏精确测量技术的古代闽东,造桥师们是怎样修造起一座座造型优美、坚固耐用的木拱廊桥的呢?
黄春财向记者揭开了传统造桥的“秘密”。
据他介绍,多数村落建桥选桥址都是从村“风水”与环境二者兼顾角度出发,如村前小溪的出口处,村民俗称“水尾”,目的是补溪流形成的风口,保乡村的风水,所以桥址一般选择乡村水尾。同时,还要考虑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供砌筑桥台用。并且尽量要选择两岸相距窄一些,以减少桥拱跨度。建造桥台,利用自然悬崖岩壁加以修整凿成,或在溪边岩石上用条石或块石砌筑,还有的是在岸边砌筑桥台。在长期的建筑施工中,古代造桥木匠创造了竹梗水平法。具体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两片,刮去竹节,用“三脚撑”(三根木条捆成的三角支架)把毛竹撑住并联成一直线,接头处用黄泥睹住。尔后,竹片内装水,调节每根竹片高低取得水平,这便是现代水平仪测量的雏形。
至于起重设备,先贤们是这样解决的:立一根长柱(长短因桥而异),旁边用杉木尾部绑有麻绳或篾缆,然后下部顶地上,尾部用麻绳或篾缆捆住以固定水架柱,桥台前的两根水架柱固定好后,上部可用一根横梁木相连接,形成“秋千架”状。供木工上下来往用,并支撑所有上架木料。此外用木制作成绞车状,造桥工匠称为“天门车”,以起吊安装木料。这些利用杠杆原理,构造简便的“机械”,不得不令世人惊叹。
木料换成水泥钢筋 古今造桥一脉相承
木拱廊桥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中外桥梁专家叹为观止,它作为我国桥文化的瑰宝正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近年来,随着
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一座座雄伟俊美的桥梁飞架在闽东大地的江河湖海之上,这些由钢筋混凝土构建、富集高科技的桥梁,其中也承袭了木拱廊桥的科技基因,在拱桥建造技术方面,我国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在蕉城区与屏南县交界的上荐村,有一座全长405.9米、跨径为204.959米的天池特大桥,目前是国内跨径最大的单拱桥梁。
据参与设计工作的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雷运华介绍,该桥主桥为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空腹箱形拱,
引桥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梁。该桥于2006年11月开工建造,2007年6月实现合龙。在施工过程中,从桥台座施工到吊装桥身构件,与古代木拱廊桥建造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木料换成了水泥与钢筋,桥身从架设杆件演变为预制模板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