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南昌“乌纱桥”的由来
2012-05-28 来源:南昌晚报
在红谷滩新区碟子湖大道与新建县长征东路交界处,有一座水泥桥,长不过50米,宽约10米,当地人叫它“乌纱桥”,也称“乌石桥”。据说,这座桥的得名,和一位叫李迁的南昌人有关。

  李迁,江西新建人,历任明代兵部右侍郎、两广总督、刑部尚书等要职。明隆庆五年(1571年),李迁辞官回乡行至一座坍塌的石桥,他感慨当地官员的不作为,怒摔乌纱于桥下,“乌纱桥”因此得名。近日,《人文梅岭》一书的作者龚家凤揭秘了南昌名士李迁鲜为人知的人生传奇。

  【感慨】南昌人大多不识李迁

  西山南面,蟠龙峰下的禹港李家村,以前,在村口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面雕琢了精美的狮鹿马象及龙凤等图案。它器宇轩昂,气势磅礴地屹立在田间地头、竹篱茅舍间,显得有些太显眼,太奢侈。

  相传,这是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时任刑部尚书的李迁告老还乡时,穆宗皇帝朱载垕赐给他的。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这座牌坊被一次雷电击倒。至今,在禹港李家村,还有很多光洁如玉的石头,散落在寻常百姓家。

  今年48岁的龚家凤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梅岭人,研究梅岭文化已二十多年。几年前,龚家凤来到湾里区招贤镇禹港李家探访时,发现一块刻满了李迁一生丰功伟绩的石碑,铺在村后的水圳上当桥,已经被践踏得字迹都看不清了。此外,还有一些古韵犹存的遗迹,也损毁严重。这让他痛心不已。

  李迁是我们南昌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连他们村里的人,也很少知道这位乡贤的故事。”龚家凤感慨地说。

  【传奇】痴迷读书下雨天忘了收谷

  李迁,字子安,号蟠峰,江西新建县李家村(今湾里区招贤镇禹港李家村)人。“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小时候,经常拿着书去蟠龙峰上吟读。”龚家凤告诉记者,有时,他在山上看书,看得入迷,天下雨把衣服和书淋湿了,他才如梦方醒。

  有一次,父母在家门口晒了谷,要出远门,交待李迁,如若天要落雨,赶快把谷收起来。那天,李迁只顾读书,大雨不但把谷给淋湿了,还冲走了许多。村里人都笑他读书读呆了,读傻了。只有他的父亲不屑一顾地说:书中自有千盅粟,何必在乎这点谷子。我儿将来必成大器。

  距离李家村二里许,有一座蟠龙峰。山中岩石苍苍,形似龙首;其山下险上平,东南两山夹峙,有点像个马鞍。唐代诗僧齐已曾在此建蟠龙寺,名列古西山八大古刹之一。

  钟灵毓秀的蟠龙峰,似乎集结着仙气和灵气。李迁每到此处读书,更能心无旁骛。有一次才到山脚,只见路边草莓累累实实,红艳欲滴。他边走边吃,不知不觉,钻进一丛杉树林。林中有一处乱石,或立或卧,犹如石府洞天,其中有两石,如桌如凳,他便常坐在此处读书。他给此处取名为红草莓书洞。

  他曾想,等自己学有所成,就来这里建一书院,传道授业,教化乡民。

  冒杀头风险开仓赈灾

  李迁二十岁补县诸生(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为诸生),并拜大学士徐阶为师。“徐阶是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奉贤区齐贤镇),王阳明学说的继承者。”龚家凤告诉记者,他为官谨慎,善于韬光养晦,最终以柔克刚,击溃了权奸严嵩。徐阶后来入阁十七年,为李迁的政治生涯铺开了一条坦途。

  明嘉靖二十年(1540年),李迁29岁中举,次年进京又荣登进士榜,历任兵部车驾主事、济南知府、兵部右侍郎、两广总督、刑部尚书等要职。“为官三十年,李迁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大好事。”龚家凤说。

  在李迁出任济南知府伊始,遇上了干旱,赤地千里,老百姓连草根也吃不上了,饿殍遍地。他冒着被弹劾,甚至被杀头的风险,毅然开仓赈灾。他的部下提醒说:“李大人,千万慎重,若被朝廷怪罪下来,轻则罢官,重则掉脑袋。”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宁愿掉自己一人的脑袋,而救千万苍生。”他还贷款给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李迁思想开明,敢为人先,在当地办药局、染织局等,大力发展工业。为了教化民众,他还兴办学堂,建王阳明祠堂,彰显“心学”,使济南文风大盛。

  在他总督两广军务时,有倭寇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他亲率一支劲旅,在瑞洲(今广东肇庆)一带,一次擒斩倭寇一千三百余人。还雷厉风行地征讨了广西的韦银豹,广东潮州的蓝一清、赖元爵叛乱。

  穆宗皇帝赐汉白玉牌坊

  明隆庆五年(1571年),时任刑部尚书的李迁已年届六十,就向明穆宗请求辞官还乡,待奉老母。临走这一天,他把刑部节余的五千两银子封存入库。

  理财官对他说:“按照惯例,这些钱可以带走。”他说:“我为官几十年,别无长处,就是不妄取一文钱。今有幸得到皇上的恩赐,告老还乡,有赐金足以养亲,为什么还要这些钱呢。”

  “他做官三十多年,除了朝延的俸禄,皇帝的赏赐,两袖清风,从不多要一文钱。”龚家凤说,王世贞之弟王世懋曾评价他说:“德高一世而无道学之名,身登八座而无自贵之荣,雅重艺林而无自炫之色。”

  在他离开京城时,明穆宗破例率文武百官相送。在经过汉白玉牌坊时,明穆宗为了让文武百官向他学习,就把这座牌坊赐予给他。

  李迁返乡后,便在蟠龙峰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建了洪崖书院,亲自讲课授徒,教化乡民,使洪崖乡间文风大盛。此后,每有门生故吏远道来访,他用亲自采摘的茶叶和竹笋、山蕨、苦菜来招待客人。

  万历十年(1582年)10月19日清晨,他坐在椅子上手持书卷,离开了人世。明神宗皇帝追谥他为“恭介公”,赐国礼祭葬。李迁还著有《莺谷山房集》传世。

  【故事】长堎“乌纱桥”得名与他有关

  “据说,新建县长堎镇的乌纱桥,还是因为李迁而得名。”

  龚家凤告诉记者,当年李迁告老还乡时,工部派人把皇帝御赐的汉白玉牌坊运到了西山脚下的禹港李家,耸立在村口。这件事让南昌府、新建县的大小官员为之震惊,都以为这个李迁又要升迁,要当阁老了。

  听说李迁快到南昌了,大小官员在十里以外相迎,一个个作揖打拱,媚态十足。只要他动一下脚步,便是前呼后拥。到南昌府,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酒过三巡,李迁站起来拱手说:“李迁承蒙圣上恩准,告老还乡。从今以后,诸位就是我的父母官了!”

  大小官员听这么一说,心里就像浇了一盆冷水,面部表情,一下子僵硬了好多。酒席很快就散了。李迁坐着一顶轿子,悄然回乡。

  李迁正在为世态炎凉而感叹时,轿子落地了,轿夫请他下轿。原来,快到长堎时,有一条溪,宽如小河,以前那座平坦如砥的石桥,被大水冲垮,几块嶙峋的石头,架在桥墩上。

  李迁自言自语道:“没有想到,这样一条通往省城的通衢大道,石桥坍塌了,竟没有人管。这些地方官都干什么去了?真是尸位素餐!我在京拿国家的俸禄几十年,真是没有脸面戴着这顶乌纱帽去见父老乡亲。”

  说完,李迁把乌纱帽摔到溪水中。不久,李迁拿出自己的养老金,修缮了这座桥,当地人便把它取名为“乌纱桥”。因“纱”与“石”在南昌方言中口音相似,后人也把“乌纱桥”称为“乌石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