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百里桥的秘密
2012-07-19 来源:揭阳新闻网

  普宁市洪阳镇曾是普宁县的县城,在城东有一座“百里桥”,外地人往往慕名而来,可是到桥一看,却大失所望。该桥长不过10几米,为何称“百里桥”呢?

  原来,当地民间有个传说,在清朝(亦有说明朝)时,普宁新来一位县令,该县令是个贪官,当得知城外有几个村名含有“山”(如马头山、赤岗山、洪山等)和“屿”(如青屿、东瓜屿、五福屿、苦竹屿、厚屿等)时,便心生一计,修表上奏朝廷,称普宁城外有三山五屿,百姓往来受阻,多有不便,拟建一座大桥,因财力有限,报请朝廷拨款兴建。于是朝廷拨了一万两银子,加上民间摊派集资,该贪官得了一大笔银子。为应付了事,在城东的小河上建了一座小桥,并写上“百里桥”三个字,以说明该工程耗资之大。这个故事编得实在是过于荒唐,难道贪官不怕欺君之罪?不怕杀头?如果作为茶余饭后之笑料,亦无可厚非。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郑重其事地把它作为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的活教材,虽然人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编潮剧《百里桥》还是依据该传说进行创作。

  近几年,开始有人为“百里桥”翻案,说“百里桥”是为纪念清朝普宁县令安定枚而命名的。安定枚任普宁县令期间,为官清正廉明,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感其恩,纷纷前来相送,依依惜别。送行人群出了城东门时,安大人就要告别众人,叫各人回去,众人依依不舍,再伴送一程,到了新安村的“柴板桥”,过桥就上揭阳官道了,安大人一再叫众人回去,送行的人群说:“我们应该送大人百里之外。”安大人用手杖点了点板桥说:“好!到此桥就算百里了。”众人才在此桥依依惜别。后来,为纪念安定枚,就把此桥改叫“百里桥”。但笔者就此故事也颇有怀疑。其一:如果是为纪念安定枚而命名的,最起码应在桥边树碑勒字让后人知道。其二:根据《普宁县志》对“百里桥”的记载“百里桥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知县沈如霖主持建造。初建时,勒‘百里桥’三字于桥左,是一长不过10丈的小石桥。”说明在明代初建时已经“勒百里桥三字于桥左”了。安定枚是清朝人,在此之前就已经有“百里桥”了。如果有其送别这回事的话,应该解释为安知县指着“百里桥”说:“到此‘百里桥’就算百里了”才合理。

  既然以上两个故事均不能采纳,那么“百里桥”的桥名从何而来呢?笔者近日将此问题请教学者方展谋先生,他对此有独特见解。认为“百里桥”的“里”不是一长度单位,而是一个户籍单位。该桥始建于明代,明代的户籍制度是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明代万历年间,潮州地区的人口还不是很多,普宁县当时是个新置县(嘉靖年间置县),还不是很大,如果以一里为一个村的话,一百个里就是一百个村,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县治的区域,换句话说,“百里桥”就是一座县级的桥,犹如现在的国道、省道、县道之说。抑或当时普宁县刚好管辖有一百个里,命其名以纪之,也未可知。

  一座桥的名字本来是中性的,当赋予其政治色彩后,可以演绎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或者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或是清官流芳千古。一座桥,尚如此,何况人乎!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