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古桥
阳春三月,笔者陪同文物工作者一同走进被称为“古桥之乡”的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镇,探访悠悠
古桥的神韵。据文物部门统计,潭山镇现存自元代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至清朝末期的各式各样古桥53座。潭山镇以其古桥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保存之好、工艺之精,而闻名远近。潭山古桥多为石
拱桥,而又以单拱居多;偶尔也有三拱或二拱的,其次为长条石板桥。主要建造在河流、水圳、沟渠的交通要道,“打通”便利的交通环境。
除便于交通外,有许多潭山古桥都披着神秘色彩。坐落在上山田村茜坑小组大山深处峡谷中西坪寺桥,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此桥营造方式为采用上百块各式各样条石砌成单拱桥,拱桥净拱高4.6米,长5.5米、宽2.2米,由引桥、立桥、护岸三部份组成。整座古桥造型精致,坚固耐用,石与石、拱与拱挤压成形,排列整齐,座落有致,尽管经历了700多年风雨,但整桥完好无损。
西坪寺桥还有一个美丽的
传说。相传宋朝末期此桥上方300米处建有西坪寺,寺庙建造宏大,但一直香火不旺,朝拜的人并不多。有一天,寺庙主持请来高僧指点迷津,高僧提议在寺庙前方300余处小河上建造一个月牙型
石拱桥,形成半月照寺庙吉祥之状。主持按照这一指点,通过化缘筹措银两建造了石拱桥。此后西坪寺果然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直到今天当地群众仍称这座桥为“吉祥桥”。
中兴村下石桥建造于元朝末期,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下石桥为单拱,由200余块条石砌成,长15米,宽4.2米,净拱高5.5米,桥面有石砌护栏,是一座非常精致的石拱桥。据考证,下石桥由一位陈氏寡妇筹资建造而成。相传,居住在下石桥陈氏的丈夫患病早亡,她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在含辛茹苦拉扯大儿女的同时,还积攒了一些银两,雇人在村头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供村民过往方便。该桥建成后,陈氏因积劳成疾,不久病故。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农妇,称此桥为“寡妇桥”。“寡妇桥”因其坐落方位又名下石桥。
在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潭山找桥村有一座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石板桥,名为永济桥。这座桥长约15米,宽0.95米,净空高3米,石板桥厚约0.4米。整座桥身由四块长7米长条石板组成。永济桥建在海拔1 0 2 3米的大山深处。据记载,建造此桥时,所用的
石板每块重约五六十吨重,是从几十公里外搬运过来的。由于桥石太重,即便五六十个强壮劳力也无法起运。无奈之时,当地村民只好从外地请来一位叫张济的法师相助。法师到达现场后烧香做法,结果只用30多人就将桥石搬运而来,永济桥终于得以建成。
人们为了永远记住这位法号为“济”的法师,所以便为这座石板桥起名为“永济桥”。永济桥在嘉庆十三年十一月曾维修过,至今这座桥仍然非常坚固,承担着河道两岸人民生活和交流的沟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