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源,因水而起。
想必在一切还未开始时,淀山湖便沉默着延续着它的生命。风光迤逦的漕港河,载着潺潺碧流,在斗转星移之际,悄然迎来了傍水而居的人家,同时也造就了架水而筑的小桥。
漕港河是一条大河,这让小巧的古镇也有了大家风范。而连着河岸两边的放生桥,自然也少不了与生俱来的大气。
在朱家角人的心中,这可是一座功德桥。
那这放生桥是如何建成的呢?
放生桥位于朱家角镇东,横跨于漕港河上
明朝隆庆年间,朱家角上的明远寺里有个叫性潮的和尚,远游十多年,化缘得来一笔巨款,却于苦于不知为百姓做何善事。偶然一日,性潮抬头一看,只见河岸边许多人在等船摆渡。灵感乍现,何不造桥一座,方便百姓来往?
但造桥怎么说也是个技术活,性潮一个和尚,难免遇到难题。谁知,刚开工几日,遇来了难题,桥桩就是打不下去、这桥桩究竟打在何处何方,竟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方。性潮望河兴叹,却无计可施。
直到有一天,漕港河来了个乞丐,笑着对性潮说:“大师造大桥,功德大无边,桥桩要深打,芦苇最为吉。”
性潮十分气愤,这方圆十里无一根芦苇,分明是睁眼说瞎话,故意取笑。那乞丐也不答话,怀中摸出一把红枣塞进嘴里乱嚼一通,吐出一团枣核仍进河中。才一眨眼,河里齐刷刷长出四片芦苇。性潮断定此人定是神仙,俯身便拜,而那乞丐早不见踪影。
放生桥
这听起来颇有神话意味,其实,民间还流传着另一说法。
和尚把建桥这事全权委托给了作头师傅,桥桩的难题让他同样心急如焚。有个乞丐模样的路人见到此景暗暗发笑、幸灾乐祸。然而作头师傅心地善良,请他饮酒吃饭,颇为热情。那人甚是感动,便给作头师傅出了点子。第二年春天桥桩就打下去了。
原来那路人很有才学,他让作头师傅将芦苇籽撒在河里,第二年只要能长出芦苇的地方,水浅泥粘,打桩必定成功。
光绪刊《青浦县志》载:“慈门寺濒于漕溪,隔岸为井亭,烟波渺弥,南北居民错趾骈肩,呼艇争渡者,每苦风涛之险,而舟子又善持缓急,行人病焉。性潮募建石梁,并结放生社于此,故名其桥曰放生桥。”
长如带,形如虹
放生桥在光滑如镜的河水倒映下,在虚实之间散发着浓郁的水乡韵味
放生桥有五孔,全长七十来米,长如带,形如虹。在光滑如镜的河水倒映下,半圆形桥孔化成了整圆,实景与幻象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远观不如近临,拾阶而上,却发现放生桥的走势显得平缓舒坦,它的台阶特别薄,走上去如履平地,古人的才智可见一斑。
桥顶的龙门石桥面上微微突起八条盘龙,似乎当初这龙脉也来之不易。
据说性潮在芦苇滩上打上桥基后,好事多磨,待到最后安放这刻有八条盘龙的龙门石时,居然放来放去放不下,合来合去合不拢。
这时,来了一个白发银须老人,对性潮说:“若要龙门石合拢,除非要等马骑人来到。”性潮不解,世上只有人骑马,从来没有见过马骑人,龙门石怕是一辈子难合拢。
他正在为难,突然见前方来了个掮着一只三脚木的汉子。性潮方悟,三脚木即三脚马,不错,天助我也。
于是性潮大喝一声:“马骑人来也,快合龙门石。在场的几个匠人立即抬的抬,扛的扛,把龙门石放到正中位置,这时,只见那马骑人“走到桥正中,用“三脚马”在龙门石上轻轻一敲;不偏不倚龙门石正好落准。
事后,人们传说那“马骑人”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龙门石果真合上,而且一丝不差。
传说中化身为“马骑人”的“铁拐李”不知是否站在这个位置?
放生桥的传说很多,每一个都多少浸润着古人们的虔诚愿望和美好寄托。
然而时至今日,放生桥的名字,更多地是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一种谋生之道。他们手捧小鱼,兜售给游人旅客,口中念念有词:“放生时,许一个心愿,保你一家平安……”
在这里买上几条红鲤鱼,从龙门石上倒进河里,也算是“鲤鱼跳龙门”。只是有些顾虑,桥顶那么高,隐隐地总怕小鱼会摔伤?
于是那天还是去了放生池,看着鱼儿欢快游走才放心离开。
放生桥中被放生的鱼儿寄托着人们虔诚的愿望
佛教里说,诸功德中,放生第一。给物命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老外们常常对放生觉得莫名其妙,把鱼抓起来又放下去,这样的循环有何意义?
其实仔细想想,若不放生,所有的鱼儿都只有死路一条。若能放生,至少鱼儿还有一线生机,得有重获自由的机会。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生活在浮华都市中的人们,若有机会去放生桥走上一走,亲手还鱼儿自由,心境总会有些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