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和尚桥之谜
2012-08-15 

 
      和尚桥桥的传说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区东南部的清溢河上。和尚桥的名气,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论年代,并不久远,论结构,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气,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女人,有一个风流和尚,还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女人的丈夫久病卧床,女人便请来一位和尚,来为自己的丈夫诵经消灾。那个和尚平时就住在村外的山上,山上有一座庙,山下有一条河。一来二去,这个女人就与和尚相爱了,而那位不幸的丈夫却在不久之后死去了。丈夫死后,女人每到夜深人静时分都会离开村子,涉水过河,到山上的寺庙里与和尚同床共枕,在天亮之前再回到儿子身边。这件事村子里无人不知,其中甚至包括她自己的儿子。不过,儿子虽然洞悉了母亲的私情,却从未与母亲谈论过此事。因为在中国,长辈可以对儿子的爱情横加干涉,儿子对于长辈的感情却无权过问。

  多年之后,儿子长大成人,赴京赶考,并成了一名手中掌握了生杀大权的官员。很多村民都认为,和尚活不成了,做儿子的肯定会杀死和尚为父报仇。但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儿子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拨款在那条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名义上是为了方便村民来往于河流两岸,实际上是为了孝顺母亲,方便母亲与和尚见面。那些行走在石桥上的人,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只是从来没有人把此事挑破。过了一些年,母亲死去了,儿子从京城返乡奔丧。村民们认为,有感于和尚多年来对母亲的照顾,儿子大概会将和尚带到京城,让和尚安度晚年。然而,又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办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儿子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那位和尚杀掉了。后来,有人在石桥上留下了一副对联:修石桥为母行孝,杀和尚为父报仇。从此,人们便把那座石桥称为“和尚桥”。

  关于这座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葛县志》载:“在县西南15里(原县治在今老城镇),为邑冲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万历十年(1582年)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沈全,江苏华亭县人,顺治进士,时任巡宪之职)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万历十年之前,这座桥就叫“和尚桥”,是因为“和尚募化”而得名。万历十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乡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桥名曰:“济众”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桥”,现在的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和尚桥”。

  其实,和尚募化而修桥,在过去是常见之事。据说,全国叫做“和尚桥”的桥有17座之多。这个附会的传说,究竟起自何地何时,恐怕很难考究。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这也很难说清。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长葛的和尚桥,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专利”。“和尚桥”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