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马嘶桥
2012-08-21 
在塘桥镇鹿苑奚浦东约3里的小陈浦上,有一座桥叫马嘶桥。此桥不大,也很平常,但此桥名称由来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有关。

  南宋建炎(宋高宗,1127~1130年)年间,金兵大举南侵,朝庭派大将韩世忠带兵御敌,扼守江南,并驻兵在石闼镇(今杨舍庆安镇),主要防线是东起福山以西沿江一线。当时,金兵已侵占长江北岸广大地区。韩世忠为了做好御敌工作,除了在庆安、今塘桥韩山筑了望台观察敌情外,还经常带兵在沿江一带巡逻。一天,当他经过这座横跨在小陈浦上的小木桥时,其坐骑突然前啼腾空,昂首长嘶,声振四野,响遏行云。后来,当地百姓便将这座桥叫作马嘶桥。以后,这里逐渐形成小集,集名以桥名而取,也称马嘶桥。

  解放前的马嘶集镇,仅南北小街一条,小陈浦穿街而过,街道由马嘶桥连接。赶集的大多数是方圆五、六里范围内的居民。集镇虽不大,但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倒不少,南货店、杂货店、大饼油条店、酒店、茶馆店、药店、铁匠店等一应俱全。商店里品种不多,营业较清淡。惟酒肆茶馆,较为热闹,往往时至中午,食客才一一散去,尽兴而归。

  就房屋建筑而言,南街好于北街。旧时南街有小花厅、堂厅、方厅,画栋雕梁,扁额高挂。据说这些厅堂,原为一富户钱玉堂所有,后因家道败落,分别卖给他人。解放后小花厅曾作为农会、初级社、高级社等办公场所;堂厅、方厅改作茶馆。时至今日,那些旧时曾荣耀一时的厅堂因住户翻建房屋拆除而不复存在,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偶尔怀旧时还能想起它当年的模样。北街虽无厅堂,且部分还是茅草屋,但高家开的染坊倒是特别引人注目。原因是坊前场上原有一个四方形的用圆木做成的凉布架,高约10米有余,只要不是下雨天,上面总是挂满了染好的兰布、印花布,随风飘拂,翩翩起舞。此架在解放后因小陈浦拓宽而被拆除。凉布架旁原有一个硕大的元宝形大青石,是染坊甩布用的。那时无脱水机,从染缸里捞出来的湿布,只能靠人工在那块青石上不停地甩干,然后上架凉晒。天长日久,青石被甩得凹了下去,且光滑铮亮。

  在马嘶集镇的西侧,原有常熟西乡有名的古刹大树庵。该庵初名广福禅院,又名何王庵,俗称茅柴庵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僧性真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僧修伦重建,基广12亩,斋田24亩,并在大殿后植银杏树一棵。清康熙年间,僧洞微再建,钱陆灿撰记。至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时,树身已达数抱,遂改名为大树庵。殿后大银杏树高十丈有余,树梢直指苍穹。每年白果成熟季节,黄黄的白果桂满枝头。因该古银杏树高大,据说,旧时福山港外的渔船,把它作为进港的标记。遗憾的是,历经六百余年苍桑的古银杏树在上世纪60年代惨遭砍伐。

  1977年冬新开马嘶塘以后,在塘西建马嘶新街,原有老街的店铺全部搬至新街营业,并新建了马嘶菜场,从此,集镇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因张杨公路东延,新街又全部拆除迁至公路北侧。如今的马嘶,新建的菜场宽敞明亮,居民住宅内别墅成群,社区服务中心各项设施齐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是名不虚传。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安居乐业。那韩世忠走过的马嘶桥,经过无数次的重修后,也于上世纪60年代改为水泥平板桥,现仍静静地横跨在小陈浦上。这位跨越几个世纪的老人虽经脱胎换骨,但始终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也许,他也在默默地祈祷着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