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桥与一所老房子的故事
2012-10-12 来源:中国桥梁网整理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江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
杭州六和塔是一个很好的观潮点,登上六和塔,凭栏远眺,钱塘江尽收眼底,大潮来临之际,波涛汹涌,如浪滔天,蔚为壮观。在视野的左边可以看到一座大桥横亘在钱塘江上,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汽车行人络绎不绝,下层火车隆隆,呼啸而过,这座桥就是著名的钱塘江大桥。
提起钱塘江大桥,自然就会把它同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联系在一起,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钱塘江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成的钢铁大桥,它的建成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是,要建造这么一座大桥光靠设计师是不行的,还要有建桥的资金。正是由于建桥所需的资金,使这座桥与杭州的一所老房子有了密切的关系。
提起这所老房子,杭州本地人大都比较熟悉,它就是位于中山中路羊坝头的中国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可不要小瞧了这所老房子,它的主人在民国时期可是大有名气的。老房子大理石门口靠右边立着一块灰斑点点的碑石,上面写道:“浙江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此楼始建于1918年前后,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羊坝头支行。1923年建成后成为省内标志性金融建筑——浙江兴业银行。这是一座三层西式古典主义建筑,入口台阶两边是爱奥尼亚双柱式门楼,柱身是苏州金山花岗岩,建筑中部冠戴高突的圆顶,显得气势宏伟,堪称杭州早期金融建筑中的典范。 它的设计者是杭州人沈理源,我国第一代留学意大利的建筑师。”
站在中山中路仰望这幢大楼,给人一种坚固、沉稳和安全的感觉。大楼由乳白色大块条石砌成,条石雕花作装饰,栏杆、窗台、阳台、拱券均是黑色的精细铁艺。据说大楼内部装修用的许多材料都是从胡雪岩故居买来的,十分考究。杭州的金融业也正是从这所房子开始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907年10月16日,浙江兴业银行成立,它是我国最早的商办银行之一。银行的初设是为了解决浙路公司股款的收缴、储存和周转问题。银行于当年5月先行试办,附设于浙路公司。同年10月,经清政府邮传部、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核准, 10月16日正式在杭州保佑坊成立,取“振兴实业”之义。当年即拥有银圆票发行权,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几家有发钞权的银行之一。
浙江兴业银行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又在上海、汉口设立分行。1915 年,浙江兴业银行进行大改组,把全行的行政和业务中心移到上海,改上海分行为“本行”(后又称总行,改杭州总行为分行)。
“浙兴”的宗旨是“振兴实业”,从它创办伊始,就注重对工商业的放款。作为一家创办于浙江的银行,虽然在1915年总行迁到上海,但是浙江兴业银行的主要股东和经理人员大多是出自浙江,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浙江兴业银行饮水思源,十分注重对浙江的工商业放款,同时也对浙江省政府主持的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放款。浙江兴业银行在迁往上海之后,由于经营有方,银行业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银行存款逐年上升,并且连续几年实现银行存款位居全国华资银行的首位。资金上的充足,为浙江兴业银行投资浙江的建设事业,支持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钱塘江横亘浙中,把浙江省分为浙东浙西,钱塘江一方面因其壮丽的钱江大潮闻名天下,一方面也确实成为交通之大阻碍。在钱塘江上建大桥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千百年来的梦想。1933年11月杭江铁路竣工后,浙江兴业银行于次年作了关于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调查报告,并向时任浙江省建设厅长的曾养甫建议修建钱塘江大桥,报告认为“钱塘江横亘浙中,地处冲要,今年来的东南各地建设,铁路公路的继续伸展,更显得贯通钱塘江的必要,倘能穿越跨渡,连贯通车,则不仅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可以发展,就是对全国交通、国防也有巨大关系”。浙江兴业银行竭力主张造桥的报告也得到当时铁道部长顾孟余的支持。浙江省政府方面经过研究后也同意造桥,但表示政府财力不足,希望浙江兴业银行能协助筹措修桥款项,董事长叶揆初当即响应,并由浙江兴业银行出面邀请中国、浙实、四明等银行参加,组成造桥贷款银行团,共同投资200万元,浙江兴业银行自认其半,即100万元,促成了大桥工程开工,后又多次贷款,总额近300万元,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浙江兴业银行等银行的借款并不是无需担保的信用借款,钱塘江大桥的贷款以“大桥全部财产与收入及浙江清理旧欠公债票面132万元浙江省金库券票额56万元作为抵押担保”。因此这跟一般的商业贷款也无更大的差别,但是在其他投资能取得更大收益的情况下,浙江兴业银行能够放出如此大的一笔贷款来投资到浙江的基础建设中来,可见其所图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目光长远地考虑到了全国的经济建设的大形势下,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为整个经济局面带来全方位的影响。这恰恰是浙江兴业银行创办以来所抱有的一贯宗旨“振兴实业”,使它认识到只有加快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给实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才能更快地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以缩小与资本主义强国的差距,从而实现实业界、金融界以至全中国人的希望,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
浙江兴业银行对钱塘江大桥工程的贡献不只是简单的投资,它还专门设立了稽桥处来监督钱塘江大桥的工程进度,稽桥处的设立确保银行团所提供的借款能切实地被用到大桥的建设中,而不致被挪用到其他地方。这一做法也得到银行团其他银行的认可和支持,并得到了中央建设委员会和铁道部的批准。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工程破土动工,经过九百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1937年11月17日建成通车。这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观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盛装出席通车典礼的叶揆初、蒋抑卮,更是难掩心中的喜悦,他们放出去的贷款,终于没有打水漂。
可惜的是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为阻断日军快速通过的危险,国民政府一声令下,刚建成不久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12月23日被炸毁,从大桥通车到被炸毁这一天仅仅89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3年重修钱塘江大桥,大桥仍由茅以升设计完成,最终成为杭州的标志之一,此桥至今仍横跨在钱塘江上,现在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爆发后,日寇没完没了的轰炸,使民族工商业几乎全部覆灭,浙江兴业银行的大量贷款成了呆账。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浙江兴业银行仅存的那点“保命钱”眼看着一点点贬值,直到成为一张张废纸。1952年,浙江兴业银行与其他银行钱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浙江兴业银行为这座城市留下的唯一印记就是位于中山中路的这所老房子了,而房子也已经易主,只有在房子前面的石碑上能知道它早先的主人及其往昔的辉煌,它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孤独地隐没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似在向过往行人诉说那段难忘而又辛酸的往事。 (作者 孙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