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庐陵古桥故事
2013-07-03 来源:人民日报
庐陵古桥众多,现存散落于各地的小跨径古桥有700多座,比起被称作中国“古桥博物馆”的绍兴市还要多。泰和县苑前镇玉山村两条小溪上不到一公里范围内,竟分布宋、元、明三朝古桥10座。青原区富滩镇的古富村,有一处包括相公桥、陈家桥、泡泉桥、岭下桥等在内的宋代古桥群,省文物专家考察后赞叹不已,认为对研究宋代建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安福县在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山庄乡明、清两个朝代的古桥有45座,年代之久,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做工之精,实属罕见,堪称“古桥之乡”。安福还有一座古桥叫集仙桥,相传吕洞宾曾月夜吹箫,招引铁拐李、何仙姑等仙人至桥上饮酒歌舞,故名“集仙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集仙桥写入所著《中国桥梁史话》一书中。据考证,位于吉安县桐坪镇什香村的什香桥,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吉安市现存最古老的桥。

  尤让我感兴趣的是范蠡、苏东坡、文天祥三位历史名人与三座庐陵古桥的故事。

  范蠡桥位于安福县竹乡蠡湖村桥头自然村,东西走向,三拱,桥身采用打凿成长方型的大型红石拌石灰、桐油垒砌而成。桥长37.8米,宽3.05米,桥南正中顶部嵌有“范蠡桥,同治八年蠡湖村修。”阴刻楷体铭文石刻一块,桥墩呈长角形,尖角处朝北,桥面平铺鹅卵石,中间主道两侧分布平整打磨的红石块。

  相传春秋时期的范蠡携家人曾逆水而上,经泸水河至安福枫田附近上岸,一路往北跨溪水,步小径而至蠡湖村。时值傍晚,便在村中借宿。翌日见村口溪旁民众靠用大树架成的独木桥过江,致数人落水,即捐资建造一座石桥并监督完工。石桥建成后,当地村民一再追问恩公姓名,范蠡的随从便告其真相。自此,该村便更名为“蠡湖村”。该桥虽历经历代重修,但一直称之为“范蠡桥”,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名人范蠡命名的村落和古建筑在江西甚为罕见,范蠡桥也是迄今发现范蠡曾在吉安停留布施的有力证据。

  苏东坡一生游览许多名桥,但由东坡书题桥名之桥,寥寥无几。位于新干县城南门外的惠政桥,便是由苏东坡题写桥名。

  宋元符三年的一天,苏东坡遇赦返京,从广东海岭入赣,乘船沿赣江北归。这位宋嘉祐元年进士、宋代大文学家,官虽至翰林学士,一生却仕途坎坷,几度遭受贬谪。宋绍圣元年复谪惠州,颠沛流离6年,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此年遇赦,已是64岁高龄。当船抵新干时,迎候知县竟是同窗好友江西南康县人张好古。数年不见,老友相逢,真是感慨万分,张邀东坡进府叙旧。路上张好古就谈起新桥题名之事,当船由赣江驶入金川河时,城内外百姓千余人,伫立两岸,齐声呼唤,请求东坡为新桥书题桥名。东坡见此情景,深为感动,随即在船舱里挥毫写下了“惠政桥”三字,由桥工镌刻在桥的中拱石壁上。表达桥乃惠民之桥,当地政通人和之意。

  苏东坡书题桥名之事已过去900多年,桥也几经损毁。现桥乃清代所建,但“惠政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宏桥位于泰和县苏溪上宏村。这座七孔单拱桥,红石砌置,长100米,宽6.6米,高7米,是南宋时期上宏附近郭公毁家修建,并请僧人昙发监修所成,至今使用,现桥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建。

  史书记载此桥完工之时,恰逢文天祥经过,闻此壮举,欣然而作《上宏桥说》:“予过龙泉江道上宏,闻有郭公者,主石桥之役,盖毁家以成之。而僧昙发则朝夕之督其事,颇难其力,不倦其心,盖可取焉!邀予以之说,惟予不得以与斯举也。郭老矣,迫于其请,则念儒书中是亦为溱,洧济人之事,虽其事之偏,而视夫拔一毛不以利人,且浚人以肥己者为有间矣。郭公之所为若此,是邦之人若士,观感动悟,其能以自己于心乎?夫善者,性之所自然,为善者,人之所同欲。罔俾郭公专美是邦可也,而岂必曰福田利益之故哉。因书以俾昙发,使持示是邦之可语者。”文天祥的诗作流于世的很多,但彰显修桥筑路壮举的散文极少,收录在《文山先生全集》的仅此一篇。足见当时上宏桥修筑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文丞相不吝墨宝彰显其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