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古桥
2014-06-17
中国古代桥梁纵横,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北、云南等省都分布着众多精美的古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的便是江苏扬州古桥,老扬州城河网纵横,古桥林立,以致世人有“车马少于船”的说法;浙江乌镇那一座座古朴的石拱桥,横跨在幽幽河水之上,如玉带,似彩虹,乌篷船悠悠从桥下而过,石拱桥便在水声与橹声中,摇曳着它们的身影;想来大家不会忘记小学课本中的《赵州桥》,河北赵州桥建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在云南省保山,澜沧江流至平坡乡豁然开阔,水流平缓,形成极佳的渡口—兰津古渡,1465年,僧人了然化缘修建了一座霁虹桥,这也是中国西南第一座铁索桥……
在很多人记忆中,提到中国古桥,会想到“二十四桥”,想到“赵州桥”,想到“七七事变”的卢沟桥,想到江南那些宛如长虹的“石拱桥”。而四川古桥数目众多,历史久远,有的美,有的险,有的是村民的活动中心,有的传承着古老的民俗……
要说美,雅安上里古镇有古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梁桥、石墩子桥,种类多样,石拱桥有通航之需,石墩子桥则建在河床平坦、水流较为平缓且水位不高的河段。错落的民居倒影在清澈的河水里,水的清秀,桥的古意,拥有着中国水墨画般的美。
要说险,四川岷江上游一带,自古生活着羌族部落,逶迤曲折的岷江阻隔了两岸羌民的往来,桥梁便应运而生,而溜索便是其中最惊险刺激的。“羌人在高地上将一根编结而成的竹缆伸展拉直以越过峡谷,然后为自己准备两个半圆的木筒,装有铰链,将两个半圆木筒装在竹缆上,用一根绳索绑起来”“以极快的速度俯冲而下,头朝前,越过深谷……”这是美国女探险家伯德夫人1898年夏天在岷江河谷的描述。直到今天,岷江上游一些人烟稀少的河谷中,还能看到这种惊险的桥梁。
要说古桥上的民俗盛会,绵阳安县雎水镇,有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的太平桥,每年农历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周边八乡四邻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潮水般地向太平桥涌来,为的是踩桥拜桥,福至心灵。
而说起桥与村民的关系,同在安县的姊妹桥,是一座风雨廊桥,每天傍晚,周围村民便踱到桥上歇脚,抽袋叶子烟,摆摆闲龙门阵,住在附近的大爷、大娘,有时还捧着饭碗,参加这个乡村聚会。早些年,廊桥桥头设有茶摊,供行人饮茶。这样的古廊桥,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而是保存了一种古旧的生活方式。
此外,四川尚有甘孜泸定桥,达州通川桥、花桥,万源铁索桥,华蓥五星桥,江油合益桥,宜宾龙华廊桥,都江堰南桥,康巴波日桥,成都九眼桥、万里桥等等,从种类来说,涵盖了平梁桥、石拱桥、石墩子桥、溜索、悬臂桥、铁索桥、廊桥诸多类别;以建桥材料来细分,又有木、石、砖、竹、藤、铁等。也许与古桥林立的江浙比起来,四川古桥的数目不见得多,但其种类的丰富程度,却又是江浙古桥不能比肩的,堪称中国古桥的博物馆,其产生原因无疑也是复杂的。
首先,四川地形多变,高原、平原、丘陵、山地、湿地、峡谷,不同的桥梁便应运而生;其次,四川自古部族多元,今凉山州盐源一带汉代生活着一个叫笮人的部落,在历史上尤以造桥著称,称为“笮桥”,也就是溜索,而邛人、青衣羌、牦牛羌、僰人等部族,都有着绝佳的建筑技巧;最后,四川秦代、三国、魏晋、唐宋、明清曾有过多次移民浪潮,尤以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规模最大,各地移民不仅在四川大地上拓荒生息,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那些桥,要么秉承古风,要么源自移民故里,或朴实如敦厚的汉子,或精巧如深闺的娇娘,或巧妙如串珠的项链,堪称中国古桥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