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柳梧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2015-12-03
1 工程概况
1.1 新柳梧隧道
1.1.1 简介
新柳梧隧道属于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新建工程(青藏公司管段)站前施工TJ1标,隧道起迄里程DK2+336~DK2+686,中心里程为DK2+511,其中包含29米明洞,全长350m。隧道位于半径为1200的曲线上,缓和曲线的长度为150m,隧道为单线下坡隧道,坡度4.5‰。整个隧道围岩级别包含Ⅲ、Ⅳ、Ⅴ、Ⅵ级围岩,其中Ⅲ级围岩长150m,Ⅳ级围岩长70m,Ⅴ级围岩长57m;Ⅵ级围岩长44m。Ⅳ、Ⅴ、Ⅵ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Ⅴ、Ⅵ级围岩仰拱采用复合衬砌。
1.1.2 地质情况
1.1.2.1 地形地貌
新柳梧隧道位于拉萨河宽谷区左岸,拉萨火车站西侧,右侧为既有青藏铁路柳梧隧道。该施工区域属于柳梧新区,离市区仅5km左右。
1.1.2.2 地层岩性
本隧道所处地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细砂(Q4eol4),冲积细砂(Q4al4)、砾砂(Q4al5)、粗圆砾土(Q4al6),基岩为喜山期闪长岩。该隧道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南部前缘,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印度板块在新生代早期完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拼合后,仍在向北运动,使得本区仍在整体抬升,斜掀和差异性的上升运动,致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为密闭节理,节理间距0.05~0.5m。
1.1.2.3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该地区属高原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相对湿度小,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丰富,冬春两季干燥风沙大,多雷暴。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29.9℃,极端最低气温-16.5℃。降雨量年分布不均衡,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年平均降雨量461.4mm,年最大风速15.0m/s主导风向SW,年平均大风日数(≥8级)6.9天。土壤最大季节冻土深度26cm。
工程区域属拉萨河水系,据钻孔揭示,隧道进出口均见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地下水位埋深8~13m。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质良好,对混泥土不具侵蚀性。
1.1.2.4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地质较为复杂,隧道进出口分布有半固定沙丘,地表植被稀疏,风沙层5~8m,以粉砂、细沙为主。另外,隧道进口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细沙层存在沙土液化现象。
1.1.2.5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地震基本烈度:八度
1.2 忠才山隧道
1.2.1 简介
忠才山隧道属于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新建工程(青藏公司管段)站前施工TJ1标,隧道起迄里程DK6+370~DK7+220,中心里程为DK6+795,其中包含42米明洞,全长850m。隧道除拉萨端413.03m位于R-2000m的曲线上,其余段均位于直线上。隧道从3‰的上坡至里程DK7+000后采用3‰的下坡出洞。整个隧道围岩级别包含Ⅱ、Ⅲ、Ⅳ、Ⅴ、Ⅵ级围岩,其中Ⅱ级围岩长277m,Ⅲ级围岩长320m,Ⅳ级围岩长112m,Ⅴ级围岩长69m;Ⅵ级围岩长60m。Ⅴ、Ⅵ、Ⅵ复合衬砌。
1.2.2 地质情况
1.2.2.1 地形地貌
忠才山隧道位于距拉萨市约10km处,为拉萨河左岸地高山余脉,该山体呈带状伸入拉萨河冲洪积阶地。
1.5.2.2 地层岩性
本隧道所处地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细砂(Q4eol4),冲积细砂(Q4al4)、砾砂(Q4al5)、粗圆砾土(Q4al6),基岩为喜山期闪长岩。该隧道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南部前缘,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印度板块在新生代早期完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拼合后,仍在向北运动,使得本区仍在整体抬升,斜掀和差异性的上升运动,致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为密闭节理,节理间距0.05~0.5m。
1.2.2.3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该地区属高原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相对湿度小,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丰富,冬春两季干燥风沙大,多雷暴。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29.9℃,极端最低气温-16.5℃。降雨量年分布不均衡,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年平均降雨量461.4mm,年最大风速15.0m/s主导风向SW,年平均大风日数(≥8级)6.9天。土壤最大季节冻土深度26cm。
工程区域属拉萨河水系,据钻孔揭示,隧道进出口均见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地下水位埋深8~13m。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质良好,对混泥土不具侵蚀性。
1.2.2.4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地质较为复杂,隧道进出口分布有半固定沙丘,地表植被稀疏,风沙层5~8m,以粉砂、细沙为主。另外,隧道进口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细沙层存在沙土液化现象。
1.2.2.5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地震基本烈度:八度
1.3 拉萨河隧道
1.3.1 简介
拉萨河隧道属于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新建工程(青藏公司管段)站前施工TJ1标,隧道起迄里程DK10+940~ⅢDK11+734,中心里程为ⅢDK11+337,其中包含59米明洞,全长794m。隧道除进口端307.42m位于R-1600m的曲线上和出口端353.89m位于R-2000的曲线上外,其余段均位于直线上。隧道纵坡依次为9‰、5‰的上坡、5‰的下坡。整个隧道围岩级别包含Ⅱ、Ⅲ、Ⅳ、Ⅴ、Ⅵ级围岩,其中Ⅱ级围岩长100m,Ⅲ级围岩长330m,Ⅳ级围岩长144m,Ⅴ级围岩长49m;Ⅵ级围岩长30m。Ⅴ、Ⅵ为复合衬砌。
1.3.2 地质情况
1.3.2.1 地形地貌
拉萨河隧道位于拉萨河宽谷区左岸,洞身穿越一低高山山体,地形起伏,山体自然坡度30°~40°,山体坡面上植被稀疏,洞身浅埋段有冲击发育。进口地段地表分布有沙层;山梁上有基岩裸露,受节理裂隙法乐及风化作用影响,易形成危岩落石;浅埋段分布有风积沙,出口段只要为坡积,洪积碎石类土。
1.3.2.2 地层岩性
(1)拉萨河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细砂(Q4eol4),冲积细砂(Q4al4)、砾砂(Q4al5)、细圆砾土(Q4pl6)、细角砾土(Q4pl6),坡积粗角砾土(Q4dl6),基岩为喜山期花岗岩。
1.3.2.3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本地区属高原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相对湿度小、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丰富、冬春两季干燥风沙大、多雷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28.5℃,极端最低气温-25.1℃,最热月平均气温14.6℃,最冷月平均气温-3.5℃,降雨量年分布不均衡,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年平均降水量469.9mm,年最大降水量752.1mm,年平均蒸发量2068.6mm,年平均风速14.7m/s,最大风速30.0m/s,年平均大风日数(≥8级)19天。土壤最大冻土深度26cm。
工程区域内较大的河流为拉萨河,为常年流水河,流量较大,水质清澈,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隧道区基岩中赋存少量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不发育,属贫水区。
1.3.2.4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隧道进出口存在不良地质:
A危岩、落石
主要分布于拉萨河隧道进、出口端,在线路里程DK11+000~+100、ⅢDK11+590~710右测范围内,山体顶部与坡面基岩裸露,山势陡峻,岩体节理隙发育。岩体多被切割成碎石状、块状,易形成危岩落石,落石直径一般在0.2~1.5之间。
B风积砂
隧道洞身浅埋段发育半固定沙丘,砂层厚约5m,沟内及坡面植被稀疏,沙害较为严重。
1.3.2.5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地震基本烈度:八度
1.4 曲龙隧道
1.4.1 简介
曲龙隧道位于白德站位东侧,洞身穿越一低高山山体,地势上隧道进、出口两端低而洞身部位高,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140m。进出口地段地表分布有粉砂、粗角砾土,山梁上基岩裸露,山体坡面上植被较稀疏。该隧道附近尚有乡村道路绕山通过,交通较为便利。隧道起迄里程为DK14+710~DK15+126,隧道全长416m,为单线隧道。隧道位于直线上;隧道纵坡为4‰的上坡。
1.4.2 地质情况
1.4.2.1地层岩性
隧道处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粉砂,坡积粗角砾土地,洪积块石土,冲积粗圆砾土,基岩为燕山期闪长岩。
1.4.2.2地质构造
该隧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南部前缘,
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印度板块在新生代早期(渐新世-中新世)完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拼合后,仍在向北运动,使得本区仍存在整体抬升,斜掀和差异性的上升运动。
根据区域地质报告及对隧道区的地质调绘,隧道通过区域未见大的区域构造发育,但受多期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主要节理产状:N75°W/57°N、N65°W/85°S、N80°W/45°N。
1.4.2.3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相当于基本烈度八度。
1.4.2.4气象条件
该地区属高原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相对湿度小,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丰富,冬春两季干燥风沙大、多雷暴等特征。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29.9℃,极端最低气温-16.5℃,最热月平均气温15.4℃,最冷月平均气温-1.9℃,降雨量年分布不均衡,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年平均降水量461.4mm,年最大降水量796.6mm,年平均蒸发量2300.4mm,年最大蒸发量2659.6mm,年平均风速1.76m/s主导风向E,最大风速15.0m/s主导风向SW,年平均大风日数(≥8级)6.9天。土壤最大季节冻土深度26cm。
1.4.2.5水文地质特征
工程区域内较大的河流为拉萨河,为一常年流水,流量较大,水质清澈,水量随季节变化面变化。隧道洞身浅埋段浅埋沟谷中未见地表水。
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以浅部风化裂隙网状水与深部构造裂隙脉状水的形式存在。由于该隧道较短,且通过一低高山梁,地下水赋存量较少。环境水对圬工无侵蚀性。
1.4.2.6不良地质
风积沙:隧道进口发育半固定沙丘,影响到线路两侧100~200m,砂层厚5~13m。成份以粉砂、细砂为主,淡黄色,砂质较均,局部杂少量砾石。风沙来源主要为就地起沙,沙源较丰富。由于受拉萨河宽谷风向影响,主导风向为N70°E,地表植被稀少。风源来源主要为就地起沙,沙源丰富。
危岩、落石:隧道的进出口附近,由于山体顶部及坡面基岩裸露,出露基岩主要为喜山期闪长岩,山势陡峻,节理裂隙发育,N75°W/57°N、N65°W/85°S、N80°W/45°N,节理间距0.2 ~1.0m,多为张开节理,无填充。岩体被切割成块状,块石状,形成危岩落石,落石粒径一般在0.2~1.5m之间。
1.5 白德村隧道
1.5.1 简介
白德村隧道位于白德站位东侧,隧道最大埋深163m,该隧道工程附近有乡村道路绕山通过,交通较为便利。白德村隧道位于拉萨河谷宽谷区左岸,洞身穿越低高山山体,地势起伏,隧道最大埋深160m,除隧道进出口端地表有风积沙分布外,洞身多基岩裸露,植被稀疏。隧道全位于9‰的单面下坡,隧道除出口段205.3m位于半径为2000m的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上。隧道起讫里程为DK15+956~DK16+688,隧道全长732m,为单线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