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南明桥
2015-03-04 
 

  贵阳建筑最早的桥是南明桥,原称南门桥,位于中华南路与新华路交接处的南明河上,清代木刻《南岳寿山图》中称之为襄阳桥。

   桥长84米

   时期清末至民国时期

   1人文历史

   此桥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镇远侯顾成修建。最初名叫霁虹桥,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霁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1404年)镇远侯顾成建。”明嘉靖《贵州通志 · 城池》载:“(霁虹桥)在治城南,南明河上, 贵阳八景曰‘虹桥春涨’即此。”当时称这一段河流为南津,故有“南津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跨其上”的记载。到了明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描述:“贵州东三里为油榨关,其水西流。西十里为圣泉北岭,其水东流。北十五里为老鸦关,其水南流为山宅溪。南三十里为花仡佬,其水北流。四面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穿城中又次之,东为最微,俱合于城南薛家洞,东经襄阳桥,东北抵望风台,从其东,又稍北,入老黄山东峡,乃东捣重峡而去。”这里所说的襄阳桥就是霁虹桥,亦即南门桥。由此可以推知霁虹桥改称襄阳桥大约在明崇祯年间。

   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明桥上已是歪歪斜斜一付破败景象,1945年,杨森主政贵州重修此桥,到1947年桥竣工即改为“中正桥”,亲题“中正大桥”于桥栏两外侧半圆形“安全岛”下方。桥长72米(含引桥20米),宽13.2米,将原9孔改为6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桥。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名“南明桥”。1995年,新华路、中华南路扩宽,桥显狭窄,遂拓宽至40米,桥长84米,仍为6孔,另增2孔人行通道。

   南明桥一段的南明河,水面宽阔。近看,浮玉桥、涵碧亭、甲秀楼、观音寺隔水相望,两岸绿荫垂地,民房嵯峨;远看,观风台、东山、仙人洞等名胜古迹遥遥在望,相映生辉。

   2正确称呼

   南明河古代的样子,早已在人们记忆中消失,但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南门河(桥)与南明河(桥),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称呼呢?”明嘉靖年间编写的(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和(嘉靖)《贵州通志》中,都称“南明河”,但在景泰七年(1456年)出版的《环宇通志》和天顺二年(1458年)出版的《大明一统志》中却只有“南门河”而没有“南明河”。说明景泰和天顺年间还叫南门河,这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治城的南门(朝京门)建在附近沿河有关。贵阳方言中“明”和“门”发音接近,久而久之发生转音而变成南明河,桥以河名,出现两种不同的叫法。再就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明河还是城南市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站在河边看,河水清澈见底;站在高处看,南明河白光闪烁,像一条明亮的玉带,围绕着贵阳城。叫她南明河,不是也很贴切吗?

   3南门桥简介

   南门桥位于州城南门外的护城河上。现为东(平)靳(口)公路所经之处。 据有关记载,其桥创建年代为元代。桥全长47.5米,宽7.3米,地上高度2.3米,原建筑现存3孔,为全石结构拱形桥,桥孔之上雕有避水龙头,雕刻细腻,手法娴熟,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现在看来还栩栩如生。当年南门桥的雄姿由此可见一斑。[1]

   4历史沿革

   州城自宋代建城以来,北门至南门5华里长的大路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门桥也首当其冲地成为一大关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平县城,残酷镇压东平人民的抗日力量,为盘查行人,在南门桥北端挖坏,安上吊桥。至今,南门桥附近南门村一带的老人,习惯称南门桥为“吊桥子”。建国后,政府在原吊桥处建桥两孔,距三孔桥18米,孔高1米左右,孔距上路面为2.30米,使交通更为方便。

   
上一篇:叹息桥
下一篇:杭州天水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