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5月28日讯(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綦芬/文 福州晚报记者 陈建国/摄)近日,老建筑爱好者潘小清拨打福州晚报新闻热线968800说:“在拆迁中的太平汀洲地块,清末的济南桥被土堆包围了,复初庵挖出‘四太子行宫’碑,洋中路靠马口一带还埋有几块石碑。”
济南桥被埋
有可能消失
记者前往工人文化宫后面的洋中路,发现靠近马口的原新风塑革厂及边上的济南桥弄一片民房已拆为平地并被圈为工地。记者从高处往下看,在一大片砖瓦土堆中找到了被埋的济南桥。
据查,济南桥建于清光绪廿五年,北通鸟巷,南与济南桥弄相连,全桥长3.5米,宽1.7米,据称是福州市区目前已知最短、最小的供人通行的古石桥。古时,这里河网密布,主河道叫江墘下,潮水两头涨,一头由浦东河来,另一头由南禅河来,河可行船,岸边有许多小码头。
去年5月,记者曾到太平汀洲一带采访。当时桥两头连着民房,护栏一侧的河面被水泥封上,桥面条石板被行人磨得发亮,桥栏板上横刻繁体楷书“济南桥”,桥名两头落款分别刻有建造时间和建造者“光绪廿五年”和“祯善堂建造”。
没想到才一年,这座古桥就被填埋。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古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没有列入登记在册的文物点。难道这座百年小石桥就要这样消失了吗?
老建筑爱好者
给济南桥谋出路
老建筑爱好者潘小清为济南桥设计了出路:“最好能就地保护,希望有关部门能出面协调,进行保护、规划,让其成为小区的景观。退而求其次,济南桥整体搬迁,在观音亭旁边异地重建,与观音亭巧妙结合。再不行,由私人出资把桥搬到别处安置。实在没办法只好让济南桥自生自灭。”
观音亭负责人建议说:“济南桥是因观音亭而建,与观音亭有直接关系。现在观音亭迁到复初庵来了,希望济南桥也能迁过来,在边上重建。”
“听老人说,观音亭最早是木头建的亭子,观音是一尊木雕的佛像。古时济南河水大,一天,观音佛像被水冲到济南桥处一直打转转就是不走。乡里人赶紧打捞上来供在岸边,并为它建了木亭,取名观音亭。因为香火很旺,观音亭后来扩建为观音庙。因河对岸人不能过来烧香,要坐船过来,清光绪年间,乡里人就建了济南桥跨到对岸。”观音亭负责人告诉记者。
洋中观音亭旧时规模很大,它面朝洋中路,后殿紧靠南禅山龙洲港济南桥,有前后殿、大殿、戏台、看台和放生池等,隔着洋中路,路东侧还设有香坛等。解放初建洋中路时将观音亭范围一分为二,“文革”破四旧时,路东的观音亭被占为新风塑革厂。上世纪80年代,信众们在济南桥与大殿之间重建了20多平方米的观音亭。此次太平汀洲拆迁,在有关部门和复初庵的支持下,今年3月,观音亭异地重建,从南禅山东侧迁到了南禅山南麓、复池路17号复初庵边,现已异地重建好。
异地重建观音亭
挖出“四太子行宫”碑
今年3月下旬,工人们在现观音亭(也属复初庵范围)施工时,从地下挖出“四太子行宫”碑。这块青石碑为浮雕,刻双龙戏珠,双龙围绕中间一个牌位,牌位上刻“岳宗四太子行宫”,石碑高度、宽度分别为87厘米和67厘米,没有年代落款。
“四太子行宫就在复池路后面的四太子弄,四太子行宫旧址的厝壳还在。”潘小清带记者到拆迁中的四太子弄。四太子弄9号紧闭的柴门内是毓鳞宫旧址,紧挨它的石框门建筑是四太子行宫旧址。
四太子弄口居民李先生说:“四太子行宫、毓鳞宫都是连体,历史上是复初庵的附属建筑。四太子也不知是谁。‘文革’时,这两处均被房管局接管,租给居民住,建筑被破坏。这次拆迁,前几个月,四太子行宫外墙石窗上,8根蓝色青石雕刻的竹节被盗,由四五个人搬走,很可惜。毓鳞宫内现在还有几根非常大的彩绘木雕的柱子及石柱础。”
“复初庵是登记在册的文物点,它应当有个保护范围,和它连体的毓鳞宫和四太子行宫希望能保护下来。”潘小清说。
在洋中路原新风塑革厂对面,地下埋有与观音亭有关的石碑。去年福州晚报报道后,台江区文物部门请来市考古队在新风塑革厂对面的清末独山救火会旧址门口发掘出一块石碑并保护起来。“在新风塑革厂对面的寨里也埋有一块与观音亭有关的石碑,与独山救火会那块相距30米,它们是一对姐妹碑。”潘小清说。
记者看到,现在寨里已成工地,但地下还未开挖,可能未伤及石碑。在洋中路马口附近南禅弄“十二月花”旧宅遗址附近,还埋有清末民间消防组织、独山救火会三四块石碑。
潘小清说:“‘十二月花’旧宅遗址还有大榕树和残留的假山,希望文物、建设、园林部门在树下建路中环岛,那三四块碑能挖出来重见天日,它们都是南禅山一带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