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BIM标准:国际视野助力本土化落地
2015-03-18 

   “BIM标准要强调与国际接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经在BIM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尽管各国国情与行业发展程度不同,但是很多经验还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由标准院承担编制工作的两部BIM国家标准于14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待审批合格并且发布之后,BIM国家标准便将正式出炉,届时我国BIM的发展将结束“各说自话”的现状,加速在项目全周期实现“车同轨、书同文”。

   殊途同归的BIM标准

   “BIM标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国际接轨。由于标准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走出去,别人也方便走进来,整体会带动行业的发展。”魏来表示,尽管各个国家国情和思维方式有差别,但是在BIM领域,很多认识都是共性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数据组织、协同保障等方面都是倾向于同一种方式和理念,可谓是“殊途同归”,这也为国家BIM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帮助。

   据了解,BIM国际相关标准由IFC(工业基础分类)、IDM(信息交付导则)和IFD(国际语义框架)三方面的标准组成,这三种标准均已经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而标准院负责编制的《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分别对应了其中的IFD标准和IDM标准。交付标准主要对于BIM过程以及交付物加以规定,使BIM操作更加统一和规范。编码标准解决的是统一语言问题,把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并且赋予数字化编码,保障信息准确迅速地传递下去。

   “标准院负责的这两项标准,不仅考虑BIM发展方向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了国际现有的有关BIM的研究成果和操作经验,充分结合中国建筑工程的具体实践和地域差别而制定。”魏来举例到,编码标准参考美国Ominiclass建筑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同时也重点考虑国内现行的部分编码体系和标准,这样既体现中国建筑业现状,又兼顾了BIM应用中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与很多国家所不同的是,我国的BIM国家标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一种规范性的指导,对整个建筑行业是有约束力的。因此我们在编制标准时非常谨慎,成熟一条,就编制一条。只有这样,才能使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广泛的实施性。”魏来表示,国家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给出一个大家认同的发展方向和框架体系,各地区、各协会、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详细的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形成全国大范围的协同应用。

   10%与90%

   尽管当前针对BIM的讨论看似聚集在标准和技术层面,但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MosesScott则根据自身的经验表示,BIM实际上是10%的技术与90%的社会学。“BIM是利益攸关方在一起互相交流信息、达成共识的过程。”MosesScott认为,BIM技术是目前行业面临的一场巨大的变革。BIM带来的,不但是设计工具的改变,更是行业分工的改变以及协同方式的改变。

   对此魏来也表示赞同,“BIM实际上是全社会共同协作把信息化向前推动的一个过程。”他认为,我国在建筑领域有较好的标准基础,但以往这些标准更多是为了规范行业管理,没有考虑到信息化的需求。而BIM国家标准的制定正是为了将市场上不同的做法统一起来,确保BIM技术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有相关的专业能够与其联动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技术工具的应用并不是难事,难的是怎么把这种应用持续下去,这就要求项目的各个参与方都要找到应用BIM的原动力”。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智亮对记者说,应用BIM最大的收益者实际上是业主方,对于投资方来说,BIM技术的信息协同功能将为其降低大量的成本和风险,但是由于当前行业内存在技术壁垒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多业主目前还体会不到BIM所带来的实际效益。

   而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承勇看来,未来我国BIM的发展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也要注重流程的建设。“BIM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施工方和运维方都要参与并充分交流,才能保证信息有效地在项目的全周期运行中传递并利用。”他坦言,如何在流程中把各方参与的工作表达清楚,形成协同合作,依然需要时间来探索。

   作者:时宜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