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中巴“面的”随心换乘老区群众惬意出行
2015-03-27 
        本报记者高斌通讯员杨晓明龚红焰3月23日下午,革命老区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口的班线对接点(候车亭),王婆婆接到乘坐中巴从镇上回来的孙子,两人换乘“面的”(微型面包车),不一会儿就到家了。

        在大悟,“面的”是村民出行接驳倒短的“必需品”,是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推广“干支接驳、区域运营、以流定班”客运模式的重要举措。“面的”主要在支线上运行,与干线中巴车结合,使偏远支线的客流向干线集中、各乡镇客流向县城集中。这种模式自2011年推行以来,有效解决了山区客流少且分散等问题。

        以芳畈镇为例,该镇的13条客运班线由一家民营客运公司经营。客运公司在白果树湾、大悟山等村湾设立6个农村班线对接点,由“面的”将乘客接送至对接点,再换乘中巴车,将乘客送至芳畈镇区、大悟县城。

        “‘面的’灵活、成本低,比较适合在弯道多的山区公路上行驶。”工作人员说,除在对接点等待外,“面的”还会在各村、湾往返行驶,并接受电话预约。

        “客运公司负责人、财、车管理,运营收入全部上交公司,驾驶员除每月工资收入外,每年还会获得一定分红。去年驾驶员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大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海华介绍,所有中巴车和“面的”按照公车公营模式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运价、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目前,大悟县正以全县7家客运公司为依托,整合线路存量。今年,该县拟发展农村客运线路67条,投入运力110辆,确保年底实现“村村通客车”。

        □编后

        一头连着各村、湾,另一头连着主干道的中巴站点,“面的”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当地广受好评,也让客运公司有了持续运营的效益与动力。

        农村客运开通易、留住难,有效益更难。大悟县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一个思路——必须要有“水土相服”的方法。也许大悟县的做法不能完全被复制,但是管理的思路和为民服务的初衷值得各地借鉴。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