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陇南公路建设:为贫困山乡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5-03-31 来源:甘肃日报
   
   

   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如玉带一般飘落在两当县云屏景区。 本报记者 周者军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村民从便民桥上走过。近年来,陇南市交通部门整合交通、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建成便民桥400多座。本报记者 周者军

   
   在交通、公路等部门的精心维护下,国道212线文县高楼山段路况明显改善。 本报记者 周者军

   

   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沿白龙江向前挺进。本报记者 周者军

   
 
 
   成武高速、武罐高速和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在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交汇。近年来,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在陇南境内实施,陇南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陇南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为贫困山乡插上腾飞的翅膀——陇南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扶贫攻坚纪实

   ■核心提示

   五阳路(武都五马至康县阳坝)全线贯通、 洛礼路(武山洛门至礼县)建成通车、礼武路(礼县至武都)加紧施工……初春时节,走进陇南,一条条乡村公路像飘落在山间的玉带,把散落在沿线的村庄、山寨、旅游景点串联了起来,昔日大山深处的一个个贫困山村,因为有了路,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常抓不懈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让山区群众告别了行路难,还打破了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为贫困山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是陇南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本报记者 周者军

   行路难正在成为历史

   陇南地扼甘陕川三省,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是甘肃南下东出的要冲,这里峡谷幽深,悬壁林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米仓山、高楼山、西秦岭、青泥岭、摩天岭等直插云霄的大山横亘于陇南大地,成为阻隔交通的天然屏障。

   诗人李白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叹,杜甫有“青泥河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亲身体验。“对面能说话,见面需半天”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陇南的“行路难”。

   千百年来,人们沿着茶马古道、阴平古道,靠肩挑、人扛、畜驮,艰难地进行着对外商贸交流。成县西狭摩崖石刻记录着西汉武都太守李翕发动百姓修建栈道的感人事迹。

   1951年,陇南修通了第一条公路——国道212线岷县至武都段。

   “过去,村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条羊肠小道,村民们外出卖药材,或到乡里买日用品,要背着东西走好几公里的山路,非常不方便。祖祖辈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条宽阔的大路通到家门口。”说起行路难,狮子乡为石村党支部书记王忠义感触很深。

   大山深处的陇南群众,对路的期盼是最强烈的,因为路从家门前穿过,就意味着打开了开放之门、文明之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陇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要想富,先修路,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首先破解农村交通扶贫攻坚问题。在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市情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交通“率先发展、率先突破”和“着力夯实”的发展战略,确定了“2016年底实现全市农村公路全通畅,比省上提前两年完成交通扶贫攻坚任务”的奋斗目标,力争在抓好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全市农村公路与交通重大项目同步建成,互通互联,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赢得时间、提供支撑。

   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把交通扶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市委“433”发展战略,集全市之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先后编制了《陇南市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规划》《藏族乡村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农村道路建设规划》。

   在市县交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公路“百千万”工程的支撑下,目前,陇南市195个乡镇中已通畅的187个,通畅率为96%;通公路行政村由“十一五”末的798个增加到2129个;水泥(沥青)路里程由2300公里增加到7870公里,通畅里程翻了三番。建成便民桥400多座。

   到2016年底,全市将实现农村公路全通畅、所有行政村通班车目标,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和县际公路为主干道,以农村公路为脉络,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自我加压强力推进

   陇南地质结构复杂,境内群山连绵,江河密布,农村公路建设难度在全省来说是最大的,近几年,全省交通扶贫攻坚确定陇南市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任务10505.3公里,按照3年完成建设任务的既定目标,陇南市每年的建设任务达3000多公里,是以往正常年度建设任务的3倍。2014年实施通畅3096公里,601个行政村实现了通畅,通畅率达到66%。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陇南市将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自我加压,接受监督,全力推进。

   各级政府切实发挥牵头、协调、抓总和组织推动作用,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供水供电、资金筹措等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协调发展、运行规范的农村公路建设格局。

   施工过程中, 采取划片包干、包路包段和“项目定人、人盯项目”的办法,全面靠实人员责任,下沉工作力量,强化动态跟进,及时召开调度会或现场会,加强阶段性工作汇报分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五阳路,被认为是“陇南历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公路”。

   行走在五阳路上,一边是深不见底高深莫测的山涧水潭,一边是犬牙交错乱石嶙峋的峭壁巨石。在无处落脚的悬崖上,打钻爆破、清理碎石、拓宽路面、加固路基,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要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每掘进1米,对筑路大军而言,都得付出难以言说的心血和汗水。

   在五阳路修建最艰难的时刻,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市长陈青先后多次来到施工工地,看望施工人员,现场解决突出问题,指导工程建设。

   边远山区,电力、通讯基础设施落后,下雨停电,遇到暴洪,施工人员、项目办管理人员经常过着白天停水、晚上停电、缸里没米、柜里没面、手机不通、电视中断的艰苦日子。

   针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人力不足等问题,陇南市大胆创新,多措并举,努力克服化解。在用好用足省拨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发改、扶贫、财政等各类资金,用足用好双联平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同时,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式,鼓励县区政府自筹资金或施工企业先行垫支建设农村公路。

   2014年,全市施工企业共垫资3.6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各县还利用冬季闲暇时间,每年组织开展交通大建设活动,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靠管理保证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固然重要,但好的管理才能保证质量。为此,陇南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质量监督站和农村公路试验室,加强对现场原材料和施工全过程的监督检测,加大抽检频次,确保原材料和工程实体质量规范合格。连续3年开展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提升活动,召开质量提升现场观摩会,举办农村公路质量提升和技术研讨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办法总结提炼,并在全市强制性推广。

   在实践中,陇南交通部门总结出的把好“六道关口”(市场准入关、机械设备关、原材料关、监督公示关、安全措施关、交竣工验收关),健全“两个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企业资信评价体系),抓好“两个提升”(提升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项目建设监管能力),实现“两个转变”(实现质量意识的转变,实现质量监管方式行业监管向社会监管的转变)等经验,已作为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的重要标准在全市推广执行。

   同时,强制推广铺筑试验段,要求每个通畅工程正式施工前必须铺筑不少于200米的基层和面层作为试验段,待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通过努力,农村公路整体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项目建设质量合格率达100%。

   在农村公路管理上,有句俗话“三分建设、七分管养”,为此,陇南市交通部门深入推进以“机构、人员、编制、机械、经费”五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路养管体制改革,全市共成立县级养护站9个、乡站195个、村级养护协会2093个,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基本形成,为实现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全覆盖”目标提供了保障。同时,推动路政执法管理向乡镇延伸,在武都、康县重点乡镇成立了路政中队,文县5个乡镇成立了试点路政中队,强化了路政管理工作力量,加大了超限超载治理,农村公路路产路权、路容路貌得到有效维护。

   为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陇南市交通运输局主动与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了全市农村公路质量检测和技术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市检察院与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举办了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质量监督业务培训班,参训人员达1000多人,实现了县区、乡镇、村社和交通系统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和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全覆盖。

   大路托起小康梦

   宕昌县贾河乡离宕昌县城只有10多公里,但过去贾河是个死胡同,进来后想出去,没有第二条路,必须原路返回,贾河人想到理川镇出售中药材,也要先到县城,再转道去理川,要走60多公里的路。

   今年年初,随着这条“断头路”的贯通,贾河乡由原来的死胡同变成了交通枢纽,贾河乡到理川镇行车只有15公里。

   贾河乡申扎村村委会主任陈彦忠高兴地说:“路修通了,咱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后咱脱贫的信心更强,致富的步伐会更快。”

   “以前,村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乡上赶集,来回得走一天时间。现在好了,政府为咱着想,去年年底修通了五阳公路,把周围五马、阳坝、裕河等14个乡镇串了起来,群众出行方便多了。”说这话的是武都区裕河乡赵钱坝村村民罗桂芳,她的话,不仅说出了五阳公路沿线20万群众的心声,也表达了陇南山区群众对政府千方百计修路的感激之情。

   陇南山大沟深,大部分村庄坐落在半山或河谷地带,由于群山的阻隔和修路的艰难,多年以来,群众受尽了“路难行”的苦头。没有路,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村上产的核桃、花椒、茶叶、木耳等农产品,往外运输成了最愁人的事。

   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里的群众最期盼的就是走上宽敞、平整的路,把大山里的丰富物产运送出去,换来好生活。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也给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路通后,大量收购车辆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就地销售,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损耗大、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原来我家的地边不通车,每年就种点小麦、玉米,现在路通后,我种植中药材,一亩地最起码比原来多赚800多元。”成县宋坪乡李梁村村民李新民这样说。

   陇南市资源优势明显,生物资源富集,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核桃、花椒、茶叶、银杏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必将极大地提高全市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为群众创造更加安全、可靠、便捷的出行环境。为此,陇南市大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农村客运“三化”(城乡客运公交化、农村客运小型化、乡镇客运网络化)战略,努力建设产业路、富民路,全力推动公交枢纽站、县级汽车客运站改造和乡镇客运、行政村停靠站(候车亭)建设,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乡有客运站、村有简易站、路有停靠站的乡村交通运输格局。

   昔日偏远乡村的路通了,班车开进了村子,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农资运到了地头,有力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2014年底,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达100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23.7元,增长13.8%,增幅居全省第一。

   陇南市副市长王月成介绍,目前全市交通运输事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和负重爬坡期。交通运输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把握机遇,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陇南将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圈、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争取项目、落实资金,发扬不怕吃苦、以干克难的精神,全力推动交通建设跨越发展。

   大交通促大发展。随着农村公路和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立体交通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陇南将建成南下川渝、东进陕西、北上兰州、西连九寨的交通枢纽,将成为我省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山大沟深的陇南将迎来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