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序幕开启助力港口让互联成为常态
2015-04-01
一条物流链可以延伸多长?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其物流链可归结为“仓储+配送”,即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仓储和配送中心发往目的地,最多可涉及15个环节。物流链各环节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直接影响企业物流效率,尤其是港口货物集疏运的物流链,更为复杂。因而,通过国家平台实现港口互联的价值显而易见。
近日,记者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港口互联应用推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国家平台及合作伙伴提供了三类服务:公共信息查询服务、互联互通应用服务、与港口物流相关的增值服务。
共享物流公共信息
堆场数据信息一直是整个港口供应链上最薄弱的一环,中远集团与国家平台合作之前,各方工作人员对此多是抓狂状态,2013年,国家平台帮助中远与中小堆场实现了提还箱信息的实时互联,让中远及时掌握集装箱动态,进而能更好地协调集装箱、舱位资源。
记者了解到,在公共信息查询服务方面,国家平台推进货代、集装箱等港口物流环节基于平台统一标准进行信息开放共享,目前货代企业可以通过国家平台获取公共节点物流状态、汇聚服务提供商反馈状态、作为客户服务的窗口;物流服务商可获取公共节点物流状态,反馈物流状态、提升客服质量,获取客户服务指令(拟);货主可获得一站式获取订单执行状态。
宁波港通过国家平台,开放港区作业的相关信息,实现集装箱进出门、装卸船数据的信息共享,目前动态船期共享接口已有宁波航交所、宁波北仑集运基地等6家单位试点使用,与浙江电子口岸、宁波九龙物流等企业进行了技术对接,日均访问量达到1300多次,而集装箱状态跟踪接口已有宁波世贸通外贸平台、宁波简达国际货代等8家单位试点应用和技术对接,日均访问量达到1500多次。
整条供应链实现互联互通
据记者了解,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开始货代间订舱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余家货代企业进行EDI订舱,每天通过货代间订舱项目进行一、二代订舱的业务量在4000笔以上。
不仅传统的订舱场景有所改善,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效益也大大提升。
记者了解到,港口货物集疏运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企业参与方、管理部门数量很多,需要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完成业务操作,对物流信息互联有着天然的需求,但是由于各个实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市场地位不同,信息化水平亦有很大差异,同时各个实体间有着不同的管理软件、数据标准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得实际业务中的信息共享并不顺畅。目前,国家平台统筹考虑整个进出口供应链信息一体化需求,将互联需求拓展到更多的船公司、货代、堆尝集卡、仓储等,逐步实现双方互联到多方互联,由实现简单的独立业务场景到实现复杂的整条物流链的步骤来推进的。
谈到对港口互联下一步计划,国家平台港口组业务副总监景雁告诉记者,国家平台将继续完善在浙江试点的进出口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工程,以订舱为基点逐步向进出口供应链上其他业务环节如装箱的无纸化互联互通展开工作,总结平台在宁波港实施开展的进出口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工作,着手研究和推进进出口业务互联互通模式向国内其他港口拓展工作。
增值服务商提供贴身服务
信息化的增值服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客户服务工具和主动营销的工具,增值服务商通过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手段来为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或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渠道、贴身的信息服务,来提高企业市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会上,记者了解到,i跟踪专注于国际物流信息整合,提供货物跟踪、全球船期、空运跟踪等管理服务。“我们目前接入的港口有1800多个,去年6月与国家平台开始合作,目前10%—15%的数据来自国家平台,其余的数据均与国家平台共享。”i跟踪产品总监阳晖对记者说,以前都是根据i跟踪的产品去找企业,加入国家平台后该企业知名度大增,很多企业主动上门并提出需求,比如以前i跟踪只有提单跟踪,现在还有船箱跟踪等,不仅满足企业需求,更促进i跟踪的快速发展。
此次港口互联应用推广工作会,国家平台集聚各界资源,给物流企业、服务商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舞台,促进了进出口供应链各方互动交流和共享合作。
基于国家平台,相关增值服务商和软件商推出了系列信息化增值服务,而国家平台这一“互联网+”物流领域的践行者多年致力所向,正是要通过标准共建、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引导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同时,更引导和启示了一种方向:“互联网+”时代序幕开启,以信息化手段、网络化思维进行跨界整合和服务创新的企业将赢得更大先机。国家平台将通过共建互联标准、共创交换通道、共享公共信息,举政府之力做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服务企业打开“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