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663年历史元代石拱桥藏身乡野
2012-05-29 来源:武汉晨报
近来,江夏区农田中有座元代石拱桥的消息被网友们热炒,不少网友认为该桥缺少保护,担心会垮塌。昨天,江夏博物馆馆长表示,该桥距今已有663年的历史,保存较完好,现在仍能通行人和车辆。

  这座石拱桥位于山坡乡大屋饶村与湖泗镇大屋陈村交界处,横跨南桥港,当地村民称其为南桥。去年9月份,网友“东湖楼外楼”去探寻该桥后,将自己的见闻及该桥照片编成帖子发到网上。今年4月份,该帖子被重新翻出,众多网友跟帖。有网友在帖中声称此桥缺少维修与保护,担心会垮塌。


 
  湖泗镇大屋陈村支部书记陈家斌介绍,在古代,该桥是当地村民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车水马龙,相当繁华。上世纪中期,该桥所在处仍然人烟密集,有学校、庙宇、店铺等建筑物。但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该桥所在处庙宇、学校都被拆掉,村民外迁,该桥也因此变得冷冷清清。

  前天,细雨濛濛中,这座桥静静躺在长满庄稼、灌木与茅草的乡野中,青苔与细小的杂草镶嵌在桥身上,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据了解,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喜欢来这座桥上散步,抚今思昔。不时还有摄影和旅游爱好者,来此拍小桥流水。

  江夏区博物馆馆长刘志云介绍,该桥用红砂岩凿成的长条石块砌成,采用糯米浆和石灰作粘合剂。其拱洞呈半圆形,与其水中倒影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洞。远远看去,该桥就如一轮明月掩映水中。经实测,该桥全长36.7米。桥面两头宽中间窄,最宽处7.4米,最窄处6.3米。桥拱跨度为10米,桥拱最高处高出水面6.9米,船只可从桥底通过。桥身上刻有楷书桥铭,共14个字:“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桥力鼎建。”


 
  刘志云表示,该桥建造于元代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是我市现存数量不多的古桥之一。清代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曾对其进行过维修,现在桥身上的青石条块即是当时补入的。据大屋饶村所藏《饶氏宗谱》记载,该桥是元代当地饶姓富户饶东山出资修建的。

  刘志云说,到上世纪80年代时,该桥的桥面、拱顶、护水墙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1985与1994年,政府曾两次对该桥进行维修。1989年,该桥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自那时起,江夏区还安排了专人进行看护。目前该桥很健康,没有垮塌危险。

  对南桥的专业文书

  江夏南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36.7米,桥面东西两端宽,中间窄,最宽处7. 4米,最窄处6.3米。桥拱呈半圆形,影映水中,虚实相连,如一轮明月掩映水中,显现出田园风光的悠美和恬静。桥拱跨度过10米,半圆拱的矢跨之比为1/2,属于陡拱一类的古桥。此种桥便于船只从桥底通过。整座拱桥建于河床的岩层之上,经实测桥底距桥高度为10米,桥身方向110度,主体的建筑材料为凿磨规整的红砂石块砌筑,粘合材料为糯米浆和石灰。局部以大小不等的青色石灰岩修补。拱圈为雕凿好的扇面石拼合而成。


 
   南桥券顶中部由南向北刻有桥铭,字体为楷书,字径约15厘米,阴刻:“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桥——力鼎”,一行十三字。桥西头南面镶嵌一块“康熙三十六年”青石灰岩碑刻。字迹多已漫漶不清。从桥铭看,南桥建造的年代应为元末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79年)曾以修葺。现在桥身上的青石灰岩即是当时补入。据当地大屋饶村所藏的《饶氏宗谱》记载:“迄元至正年间,东山公阡陌云连,外则特建南桥,内则重修墙壁墙里,饶氏群称巨室……”。这段记载证明元代当地饶姓富户饶东山在修葺饶氏宗庙祠堂的同时,出资修建了南桥。

   南桥建于元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悠长岁月的风侵雨蚀,车轧马践,再加之雨季洪水的冲击,致使桥面、拱顶、护水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85年、1987年,先后两次由政府拨款对南桥西南角坍塌处进行小面积的抢救维修,没有根本解决南桥濒临坍塌的危险。1994年10月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批准维修专款,由江夏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对南桥进行全面维修。使这处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

  网友“东湖楼外楼”的旅行札记

  长江流域中部,昔日跨江以南的武昌县,三国有遗址,汉兴,清正名江夏,现在只是大都市的一个城乡区,古老又崭新,人民生生不息。

   我对江夏的人文历史,古迹旧址,近水楼台早关切,湿地、古井、庙宇、驿道、王陵、风水宝地、姓氏文化发源处,还有历史传奇人物的祠堂,听说,打探,观摩,回味无穷。


 
   很幸运,紧挨咸宁,但仍隶属江夏的,与黄石、嘉鱼几成等距离的地方,据说有座元代的拱桥。什么赵州桥,很似响当当,但江夏如有传承了六百余年,还至今完好无损的元代石拱桥,也是我等大幸也。

  六渡桥成了大楼市的代名词,丁字桥没见桥洞冇见泽,江夏南桥港周边大名鼎鼎的贺胜桥更是传奇北伐未见桥梁,耳闻不如目睹,为一饱眼福,去看看吧。

   从纸坊老火车站起始,久鼎商务酒店右直行经郑店往107国道咸宁方向,在贺桥岔道左行铁贺路,看到“湖泗S315铁山”路牌,穿高铁架桥、跨公路过水引槽,再不到1公里,逆向马路对面有排排竹林,不打眼处,高悬“江夏区山坡乡陈六村”路标,仔细看不会漏掉。很显眼,有窄窄的一条村级混泥土路,两边灌木也深,右行直到瞧见门牌都写着“大屋饶湾”,坐北朝南的小村庄。


 
  车停饶家湾,问路,村民很热情,估计外人来的少,我等是稀客,找老乡,一是探路,二是有预约返回村里喝农家正宗土鸡汤的想法。

   绕过村庄,往北走碎石草路,放眼看到的,是广阔的、金黄灿烂的稻田,我忽然与五里界那边筑高铁、扩厂房与农田荒废几成乱相;郑店那边各种蔬菜瓜果长势喜银的基地作比对,啊,空气的味道清新,视野养目,呵,感觉这里才是真正的农村了,古老的拱桥也许就在这里,没有环境污染、没有浮躁的后人践踏,得以幸存下来。

  眺望东边,丘陵连连绵绵,一条近似落水的溪水由西往东北悄无声息的流淌,这小小的溪流,滋润了方圆数千亩的良田,那是大屋饶湾的生命河。

   再仔细观察,哇,我看到了,东边,隐隐约约被杂草掩护着一座石拱桥洞,这就是有600多年历史,传说中的,贺站镇陈六村大屋饶湾东北的南桥港上的元朝南桥。


 
   被两边茅草呵护的,近千米笔直笔直的平坦小路,当年也许不是官道,但应该是大屋饶湾乡下的布衣们,赶集市走郡府的必经之道。

   离拱桥越来越近,我却放慢脚步,细细感受,逾600年,那小桥流水的地方,当年,是否牲畜在欢唱追逐,劳作的农民是否在耕耘,贾人是否在泛舟赶路。

   这是一座桥下穿船游,桥面马车溜的单孔半圆石拱桥,几成武汉市挂牌的文物了,因交通不方便,也不是雕龙刻凤的官桥,现代过客很少光顾。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等是碰巧。

   缝隙无间的基石,古朴、扎实。岁月蹉跎,河床萎缩,引桥道上茅草丛生,当我摸索到桥下亲水边岸,瞩目观摩,影映水中的桥身,在几近静止无浪的溪水锁定下,显得那麽的幽静优雅,那是另类的休止符,这道古老的风景线,没有被篡改,是当年设计施工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真实、自然、美妙的水彩画。

   古人总是巧夺天工,我去过都江堰,知道因势疏导的道理,在这南桥桥根两侧,看到古人在桥壁下部预留的四眼平行凹面,那是根据水流大小走势,拦水倒灌农田备用吧;古人很聪明,知道上游水势凶猛时对桥体的冲刷,在桥南迎水护桥墙上预留了多处突出石柱,增加桥身与激流的接触面,减缓激流对桥体的冲击,江夏南桥也算一座很智慧的水利枢纽了。

   离引桥西部约百米的地方,忽然发现被商陆、野生月季、小构树、白茅草遮掩的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形状与大南桥一致,尺寸缩小若干倍,我想,这是当年的与大拱桥引流灌溉的配套项目。历史的演变,大桥谢幕,小桥废弃,多少年了,它没有翻修,也没有倒塌,桥面盘踞寄生的商陆月季盛开绽放时节,与悠久的大南桥相映,那是多么惬意的一道乡间风景了。

   从南桥的东西南北向,桥体上上下下,目测拍照,心满意足,返回停车的小村庄。注意到一农户小院外,左右两尊石狮都缺胳膊断腿,看造型及磨损的深度,肯定不是当代石雕了,莫不是从南桥那边搬运过来,作逢凶化吉之用?看到正砌砖墙搭院的老农,一聊主题,回答的滔滔不绝,居然顺杆爬墙说,那南桥有八百年的历史,再问贵庚,意料之中的,当然很自豪的饶姓了,那是远古时期的望族,名门之后呀。这饶姓宗族祠堂呢,一农妇主动搭讪,说是上世纪三几年在那里哪里,哈哈,我没记住不熟悉的口音。下次来,可以到你家喝鸡汤吗,围观的年轻靓仔马上起哄,现在就可以到她家,侧身一看,有老妇刚杀完鸡,用井水清洗,还捞起盆里的土鸡,提示这鸡腿细哟。主动跟年轻人摄相留照,记住电话QQ号,搭白回头将包括南桥的照片传过来,也是为下次来此地钓鱼休闲农家乐打个伏笔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