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涧古桥
玉涧古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自古以来,桥就是人世间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它联接南北,让交通得以畅通无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贯穿古今,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系在了一处。今天我们要说的桐庐名桥———玉涧古桥,就是其中的典型。玉涧桥,原位于桐庐县印渚地方丰收村,是一座双孔石
拱桥,全长29.1米,宽4.8米,拱壁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这座桥建于明代,2003年按原貌迁移保护至西湖杨公堤景区。
它因何而闻名
与诸多有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的古桥相比,玉涧桥的建造时间并不久远。然而在我县的诸多古桥中,唯有它是声名在外。始建于明代的玉涧桥,又是凭着什么,拥有了如此的声名?其实,玉涧桥最早是和徐霞客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明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的十月初五,历史上普通的一天。在桐庐县印渚地方附近的官道上远远走来一行人。领头的是一五旬左右的清癯老者,满面风尘之色,似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他们不紧不慢地行进,穿过保安坪,又向前走了一里多路,市声渐闹,官道旁尽是些买卖的小贩和农人。老者一行来到了一座四面有樟树环绕的石拱桥边,坐下打尖歇息。再往前穿过一个路口,便是天目溪畔了。看那
石拱桥,条石纹理可鉴,四周樟树成荫,桥下流水潺潺,真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去处。那老者似乎产生了兴趣,一边歇息,一边向路人问讯,外地口音及一身异乡人打扮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约莫过了盏茶功夫,他们又开始动身,往官道南面飘然而去。
这些来来往往的异乡人就如同水面上的
浮萍,飘然而过,没有多久,人们就将她忘在了脑后。一直到了四年多后,这个场景才重新被人们所记起。公元一六四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一代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江阴老家逝世。后人把他三十多年的行走笔记编成了一部《徐霞客游记》。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人们都可以在其中的《浙江游记》中读到这样的句子———“又一里为玉涧桥,桥甚新整,居市亦盛,又名排石。山始大开”。当年的人们并不知道那老者就是徐霞客,只是从他的游记中,后人才知道他来过此地。那座他曾停留过的石桥便是玉涧桥,据传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八四年。徐霞客的笔记为玉涧桥在历史上留下了最初的记录,也让这小小的玉涧桥开始为人们所知。
是谁建造了它
玉涧桥到底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说出了。只是根据当地的传言,这座桥建于明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八四年。一直到了三十多年前,印渚镇丰收村一张姓农户在修建房屋时挖出一块石碑,这才揭开了玉涧桥建造者们掩藏在历史迷雾的面纱,让他们始为人知。这块石碑上面记载了当地顾氏一门孀寡造桥的史绩。当初,顾氏从外县迁至当地,家道不幸,男丁大多早夭,竟至满门四代二十多位寡妇,仅存两个男儿,尚未成年。于是她们委托一位和尚四处募捐,加上积蓄建造了一座双孔石砌拱桥,以去灾祈福,初名玉界桥,后渐渐被叫成了玉涧桥、玉建桥。顾家后来成为了桐庐当地有名的世家,延续数百年。据县志记载,明成化丙申年间———公元一四七六年,天下大荒。朝廷命各级官府发动民间捐粮。顾氏当家顾廷璧慨然捐粟三百石,以济灾民。在后来出土的《于潜县顾廷璧尚义碑记》中,清楚地记载了这件史实。碑文中道:“输粟济民虽非有大功”,但“于其民而有仁民之惠”,“今以英名刻之于石,使声闻垂于万古之下耿耿而不磨,上有光于先世,下有荣于后人”。在饥馑之年,顾氏不但能自给,还兼济民间,已然透露出他们是世族大家的讯息。到清康熙年间,族中有夫人被
朝廷封为诰命,显赫一时。至此,顾氏在其家族发展史上也登至顶峰。也是在那时,他们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宗族祠堂,传说中的祠堂“雕栏画栋、工艺精湛”。
在等级制度极度森严的封建时代,普通人家不要说没有能力建造祠堂,即便有,也是没有资格与权利这样做的,否则便是僭越。只有出过朝廷命官的人家,或因特殊功绩受到朝廷嘉奖的以及那些大户人家,才能修祠。这种举动就象一个典礼,俨然向人们宣称,他们已正式步入名门望族。
然而就如同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一样,就象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挽回
封建王朝的崩溃。太平天国时期,顾氏因多出官宦而遭到灭顶之灾。玉涧桥也逐渐冷落了,当地的公路建成后,古时的官道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玉涧桥也鲜有村民走动,渐渐长满了藤蔓野草。只有剩余的两株古樟依然苍劲有力,巨大的枝叶仍耿耿地荫庇着古桥和当地的人们。在民间,家中有子女多病的,人们往往会寄拜古树为父母,玉涧桥旁的古樟也不例外。每年春节,它散落各地的上千名子女都会前来拜祭,以至车水马龙,热闹如同集市。当年的玉涧桥默默一旁,没有人再记得在这座桥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就象顾氏后人,如今也迁居各地,当地的嫡系后人不过四五十人了。
古桥落户西湖边
当时光进入20世纪尾声的时候,玉涧桥,这座始建于明代中期的
古桥,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了。1985年,此桥连同桥旁的老樟树,一同被列为县二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此时的玉涧桥已经如同一名年迈的老人,数百年的风霜剥蚀,使玉涧桥受损十分严重。虽说历史上曾有过几次修建,但该桥依然不可抑制地日益魏败下去。就连桥头横斜的樟树,也苍老得“空心”了,村里人不得不在树身上用钢丝绳捆扎了几圈,助其支撑。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村人的面前。本世纪初,为了对分水江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整治,我县开始兴建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而玉涧桥所在的印渚地方丰收村正好位于淹没区内。按照设计规划,库区水位警戒线为48.5米,此桥平时四分之三将被淹在水里。由于古时建桥用的粘合
材料是泥土、豆渣、猪血等混制而成,在水中天长日久地渗泡必然松化,这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桥身的散架倒塌。也就是说,相伴丰收村人600年的古桥,很可能就要在这一代人眼皮子底下消亡。显然,这是丰收村百姓最不愿见到的事实。
正当玉涧桥的消失即将成为难以改变的事实的时候,此时杭州市正在实施的“西湖西进”工程给了玉涧桥一个千载不遇的机会。这是一个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拓进而实施的全方位保护、发掘
西湖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工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元素,有楼、阁、亭榭、祠堂、牌坊等诸多的历史文化景点在这里定格。而丰收村的玉涧桥由于处在淹没区,也将迁来这里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到此“安家”的还有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横村镇的永福桥。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为美化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进行的重大工程。玉涧桥能融进这片人文荟萃的所在,无论是对古人还是对后人,都将是最好的交待了。因此,当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下文要求将玉涧桥行移至西湖景区保护后,立即得到我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县人民政府以简复单的形式下文到各有关部门,同意将此桥易地杭州西湖西线景区进行抢救性保护。整个拆迁工作从2003年7月24日开始,到8月5日结束。为了保证古桥异地迁建能够完整地保持原貌,在拆迁前首先对原桥进行了测绘。玉涧桥上的每一方石头都进行了一一编号登记,以保证玉涧桥迁建后的原始风貌。而与玉涧桥一同乔迁新居的还有原本位于横村地方的永福桥。
如今,修复如初的玉涧桥依然矗立在
西子湖的杨公堤畔,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丽身影。
桐庐桥俗
桐庐有着众多的古桥,自古以来人们也把建桥修路作为一种崇尚的美德善举。而千百年来桥文化的积淀,也衍生出了诸多的风俗习惯。深入探访一番,你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地方。
择日动土:造桥乃是一件大事。古人信奉风水之说,凡是建屋、造桥等大兴土木之事都必须按照风水历法选择好的日子,特别不能选择在太岁当值之日。在破土动工的时候,要祭祀山神和菩萨。造桥执事和造桥师父在破土动工之日,必须先来到桥基地,摆上猪头等供品。祭拜时要先插上一对大红蜡烛,点上三只香,并在桥基四角都插上三只香。烧好纸钱后,要杀一只公鸡,让鸡血撒在
桥基四周,以示溅血挂红。同时在地上树立一块写着“姜太公在此动土,百无禁忌”字样的木桩。然后向南念祝文,再燃放鞭炮,并用出头在地基上连挖三锄头,最后收拾东西回家。回家路上是绝对不能回头的。
灵石镇桥:旧俗为了保证桥不被邪魔和恶水所侵毁,必须要用镇桥石柱来镇压恶鬼。因此,造桥的时候往往会在桥上勒刻“石敢当”。一般是刻一些辟邪的东西或者菩萨神佛。
圆桥:当造桥快要完工的时候,造桥人往往要留下最后一块方石作为举行圆桥仪式而用。这块石头要请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摆放,石头下放铜钱货银元,或用小孩的生辰八字压在其下,以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