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施工危险而艰巨的抗灾工程。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相当严重的国家,多年来,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在滑坡防治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世纪50年代,我国多用挡土墙治理滑坡,这种支挡结构无论从理论和施工方法上,都是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只能治理很小规模的滑坡。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抗滑桩治理滑坡,由于抗滑桩具有比挡土墙开挖面小、圬工体积小、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仍在大规模使用。但随着需要治理的滑坡规模的增大,抗滑桩截面积和长度也越来越大,
材料消耗量变的非常庞大,人们便逐渐认识到其结构的缺陷:抗滑桩是大悬臂受力,主要靠滑动面以下的桩身所受的地基反力来平衡滑坡推力,受力机制不合理,需要的桩长和截面大,材料消耗多,工程造价昂贵。为了改善抗滑桩的这种受力状况,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便逐渐在滑坡治理中得到应用。同时随着炼钢工艺的不断发展,高强度钢材特别是高强度
钢绞线的广泛应用,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保证。
1、基本结构和抗滑机理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具有“主动支护、柔性支护、概念明确、经济合理”的特点,其结构主要由抗滑桩、预应力锚索、
锚具等组成。位于滑面以下稳定基岩内的锚索称为锚固段,其余为张拉段。对锚索施加预应力后,通过锚具将其与抗滑桩相连接,它的另一端穿过滑坡体后锚固于滑床内,从而使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组成一个联合受力体系。用锚索拉力和桩体共同平衡滑坡推力,彻底改变了一般抗滑桩大悬臂受力的状况,改变了抗滑桩单一靠嵌固段地基抗力平衡滑坡推力的机理(见图1)。这样作用的结果,使得桩内弯矩大大减小,桩径变细,桩的埋置深度变浅,达到了结构受力合理、节省投资、节约材料、缩短工期的目的。从桩的受力机制看,普通悬臂抗滑桩是“被动型”的受力状态,施工后在滑坡推力的继续作用下发生位移,桩才能逐渐具备抗滑能力,这对保护滑体上的已有建筑物非常不利。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主动型”,施加预应力后,滑体受到反推力,这样就可以立即起到止滑的作用,滑体上已有建筑物不再继续变形,个别情况下原有变形裂缝还会逐渐弥合。
图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示意图
2、设计计算方法和流程
一般悬臂抗滑桩,设计者只能利用已有资料的参数进行设计,桩的实有抗滑能力无法确知和直接验证。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由于张拉预应力,它的抗滑能力是确切可知的,这种设计容易做到经济合理、准确可靠。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受力特点类似上端铰支、下端弹性固结或简支的梁式结构,滑坡推力在其上的分布近似矩形,由于桩顶位移需控制在2~4 cm,因此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计算可采用“变位协调法”。根据桩顶抗滑桩和锚索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先确定锚索设计拉力A,锚索设计拉力A确定后,把它视为集中力作用在桩上,采用相应公式便可计算出桩身内力,然后即可进行配筋计算。其设计流程如图2。
3、施工方法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桩身,可以采用大直径的钻孔桩,亦可以采用挖孔桩,还可以采用钻孔桩组成的排架桩。由于滑体部分岩石可能比较破碎,钻孔要采用泥浆或套管护壁,挖孔桩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按竖井法施工。锚索孔应按设计要求钻斜孔,选用的钻孔机具要具有这方面的性能。施工时先进行抗滑桩施工,在桩身预留锚索孔,桩身完工后,钻锚孔,并用高压风反复吹洗锚孔,使孔壁清洁。插入钢绞线至设计位置,锚固端用C30水泥砂浆充填,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砂:水=1∶0.5∶0.45,采用P·O 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待抗滑桩及锚固端内浆体达到龄期后实施张拉,张拉分为6级进行:分别为设计张拉力的10%、25%、50%、75%、100%及110%。其观测时间前5级均为5min,最后一级为15 min。为弥补土体压缩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锚索张拉后10~15d对全部锚索进行一次补张拉,然后进行自由端注浆,对自由端注浆空间要进行补浆处理,最后,将锚索外露部分切除,用混凝土将锚头封死,以防止顶端锈蚀。
图2 预应力锚索坑滑桩设计流程图
4、工程实例
某滑坡体后缘边界为基岩,现有新公路切割通过,滑坡前缘为一公路横穿。滑坡区地形北高南低,东西宽约500m,南北长650 m。滑坡体最大厚度35 m,平均厚约18 m,体积约6 000 m
3。该滑坡为大型松散堆积层滑坡,滑体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及碎块石土组成,表层为人工填土,滑坡体厚度变化大,为2.45~35.00 m。滑带土以褐黄色夹灰白色可塑状粘土为主,其间含泥岩角砾,粒径为10~30 mm,具搓揉磨光现象。所见滑面平直,镜面光滑,擦痕清晰,部分滑面上有灰白色粘膜,滑带土厚度0.30~1.00 m。滑床是由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三段泥、岩砂组成,滑床前段为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后段为紫红色泥岩。滑床形态是后陡(倾角20~35°)、中缓(平均倾角10°)、前缘平坦并微具反倾坡内的特点。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91.3 mm,降雨多集中在5月至9月,占全年70%左右。一次最大降雨量280mm,日平均降雨强度为140mm,是诱发大、中型滑坡的临界降雨值。滑坡区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含少量的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埋深1.86~15.25m。
在该滑坡整治设计时,对普通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两种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以滑坡体主轴断面为例,其滑面受力及桩顶位移计算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在桩顶施加预应力后,桩身滑面处剪力、弯矩大大减小,桩顶位移得到有效控制。
表1 滑面受力及桩顶位移计算结果
普通抗滑桩要满足设计要求,截面须3 m×3.5 m,桩长32 m;而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截面只须2 m×3m,桩长27 m。其单桩经济效益比较见表2。
表2单桩经济效益比较
由此可见,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可大幅度节约材料,降低造价,就本工程而言,每根桩节约造价40%左右,整治黄泥包滑坡所需79根桩可节约投资约1187万元,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结束语
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和工程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支挡结构物,技术上具有明显优越性。通过调整锚索作用点位置,可使得抗滑桩内力分布更趋合理,从而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②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较普通抗滑桩而言,能承受更大外力,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③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因预应力锚索的约束,使得抗滑桩的变位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桩前土体强度得到充分发挥。
④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物,其计算理论尚不够成熟,“变位协调法”基于锚索与桩身变位一致,但实际上,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工艺不尽相同,使得变位计算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出人,变位也不一定能很好协调,因此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