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飞夺泸定桥后故事 一天一夜行240华里
2013-02-26 来源:
“大渡桥横铁索寒”,提起泸定桥,几乎所有人都会想起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二连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但实际上,当年第一拨攻进泸定城的,并非是从桥上过去的二连战士,而是在泸定桥下游2公里左右渡河过去,并溯河而上击溃泸定守敌的红四团七连六十多名战士,其中就包括当时年仅18岁的吴清昌。

  “至今我仍然为七连的战友们感到骄傲,虽然我们并没有二连那么有名。”吴清昌说。

  一天一夜行军240华里三分之二的人掉队

  1935年5月25日,红军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不过,由于沿河的船只大半已经被国民党烧毁,红军最后只找到了三艘小渡船。当时大渡河水暴涨,要载一船人过河至少得花一个多小时,船少人多,要按照预定计划将红军全部运至对岸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于是中央军委果断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夺取泸定桥,除已经到达对岸的部队,全军其余人马都从泸定过河,而夺桥这一任务则由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完成。

  当年5月28日,敌人得知我军已在安顺场突破大渡河之后,派重兵围堵,形势急转直下,中央军委电令红四团:夺桥日期提前一天,务必在5月29日攻入泸定城。而在接到电令的时候,红四团距离泸定还有240华里路程。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要赶完240华里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个时候红四团刚经过鏖战,全团的人都非常疲惫,加上山道又窄又滑,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怎么才能完成中央军委交待的任务?

  “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条!”吴清昌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至今仍有点后怕,毕竟他那年只有18岁。不过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鼓舞下,全团的士气开始高涨起来,“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大家在气壮山河的口号激励下,全团人马朝泸定桥方向全速前进。

  很快天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如注的大雨浇灭了火把,却浇灭不了大家心中的信念。由于时间紧张,根本来不及吃饭,所有人都是空着肚子在急行军。实在太饿了,就抓一把生米送进口里,实在太渴了,就捧把雨水喝一口。吴清昌说,途中有人体力不支倒下去了,有人实在赶不动了还拄着拐杖往前走,但却没有一个人叫一声累。

  5月29日凌晨,红四团顺利抵达泸定。“那个时候我看了看部队,其实也就到了三分之一,大部分人都因体力不支掉队了。”吴清昌说,“不过对付这里的白狗子,这么多人足够了。”

  “偷渡”大渡河七连率先攻入泸定

  达到泸定后,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考虑,稍微布置了一下后,夺城的战斗马上打响了。

  “当时团里把人分成三拨,一拨负责夺桥,一拨负责掩护,另一拨也就是我们七连,负责从下游偷渡过河,再和夺桥部队配合夹击守城敌人。”吴清昌回忆说。

  说是一个连,但经过湘江战役的大减员之后,人数已经比原来少了将近一半,加上一部分人在那240华里的行军过程中掉队,人就更加少了。吴清昌说,当时全连总共也就六十多个人。

  当时渡河地点选择在泸定桥下游2公里处,因为在这里大渡河拐了个弯,划船过去不容易被发现。而所谓的船,其实就是现扎的两只木排。于是,在湍急的河水中,吴清昌和他的六十多位战友们一起,撑着“好像被水一冲就会散”的两只木排,往对岸划去。

  “由于敌人没想到我们会从这个地方撑木排过去,所以对岸一个守兵也没有。”吴清昌说,渡河过程很顺利,没有一个同志牺牲,六十多位七连的勇士们就按时到达了对岸。

  过河之后,经过简单的调整,大家就开始沿着大渡河往上游走,在接近泸定城约250米的地方,他们被敌人发现了。“有个敌人喊了一声,接着许许多多的子弹就飞过来了。”吴清昌说,他和他的战友们只有端着枪往前冲,“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怕的,但怕也没用,不往前走就没办法。”就这样,敌人的火力渐渐弱了下去,而吴清昌他们也离泸定城越来越近了。就在他们将要攻进去的时候,突然敌人的子弹又密集了起来,好几个猝不及防的战士们中弹牺牲了,其中包括吴清昌同班的两位战友,“眼睁睁就看着他们倒下了,却没有时间去看。哭?那时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吴清昌回忆起这一段,至今仍是感慨万千。而就在这一刻,吴清昌本人也受伤了,“突然手指一热,低头一看,左手食指第一节已经飞掉了。”卫生员冲上来为他简单包扎后,吴清昌和战友们一起冲入了泸定城,敌人终于开始崩溃了。

  “我们朝着桥头方向进攻,敌人稍微抵抗了一会儿,很快就退走了,这时候,那边的大部队也冲过来了。”吴清昌说,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个手指永远没了。

  到陕北后全班就只剩我一个

  “不高兴?没有!泸定是红四团的战友们一起打下来的。再说,相比起班上那两位牺牲的同志,我应该感到很幸福了。”当被问到有没有嫉妒二连时,吴清昌立刻就否定了,不过语调却有点哽咽,他说自己是想起了那两位牺牲的同志,那是和他一起从江西出来的最后两位战友。

  “你读过历史,肯定知道中央红军从江西出来时有八万人,但经历了湘江战役后,人就只剩下一半了,我的很多好朋友就是在那个时候牺牲的。”吴清昌轻轻叹了口气。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班上又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面孔,但在参加战斗时往往是没多久就又有人牺牲了,“于是班上又有了比那些更新的面孔”。

  “到达陕北后,我们班上我就只认识我自己。”吴清昌感叹,“全团我还能说得出名字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其实,在长征中,吴清昌失去的不仅仅是战友。据赣州干休所的刘书记介绍,当年吴清昌之所以参加红军,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口烧饭的锅都没有”,而跟他一起出来的,还有两位哥哥,不过都在长征过程中牺牲了。“我们家是五兄弟,老四牺牲了,有个烈士的称号,可老三是什么时候走的,怎样走的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时隔多年之后,吴清昌仍然十分感伤。

  吴清昌说,他在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翻越夹金山时。“那时候快要到山顶了,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双脚仿佛就是棉花做的,提不起一点力气。所以当时我什么都不顾了,就坐在了地上,心里想着‘就这样吧,如果走了也好’,这个时候幸亏有人硬把我支起来,扶着我翻过了雪山,才救了我一条命。”

  “所以说,人活着就是最大的福分。”吴清昌说。

  现在,只要天气允许,吴清昌每天都会走上个四、五华里,“这是我锻炼身体的方式”他爽朗地大笑。其实,接受采访的那天上午,他刚刚出院,但他给记者的感觉,依然是那么神采奕奕。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