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西藏扎墨公路从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县城南,全长约141 km。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被誉为“西藏孤岛”,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总面积3.4万km 。全县辖7乡1镇(含1个珞巴民族乡),是一个以门巴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也是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份之一。
墨脱县城与外界之间仅靠原老扎墨公路波密至多热拉山、K80以及黑日桥(KI18)至墨脱县(K141+500)两段103.5 km长的公路,分季分段短暂临时通车,加之沿线降雨量大,气候恶劣地质灾害多,通车条件和通行状况极差,行车安全难以保证,其余38 km还得人背畜驮。县乡、乡乡、乡村之间交通全为骡马道或人行道,崎岖难行,交通极为艰难。扎墨公路地理位置见图1。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墨脱县社会经济发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自治区政府一直都关心墨脱公路的建设。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调查研究,70年代开始修建扎墨公路。但受资金不足及技术手段落后、地质灾害频发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扎墨公路始终没有全线通车。2000年后,国家、自治区政府逐步加大对老扎墨公路的维护、抢修力度。特别是2007年,对扎墨公路进行了初步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国家又投入9.5亿资金,拉开了扎墨公路的全面建设,这必将为墨脱县各族人民的脱贫致富产生深远的影响。
2、区域自然条件
2.1 地形与地貌
墨脱县地处青藏高原一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坡、岗日嘎布山脉的南面,山势陡峻,属深切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群山重叠,沟谷纵横;雅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境内最高海拔6648m,最低665m,山顶至河谷相对高差一般在2000m以上。沿线依次分布河谷堆积地貌、冰川地貌、高山峡谷地貌和中高山峡谷地貌。
2.2 气象与水文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西南季风影响,是世界上降雨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资料记载,墨脱县年平均气温18~C,最冷1月均温8.4℃,最热7月均温22.2℃, 日照约2000小时,雨量约2 260 mm,无霜期330天,相对湿度80%以上。丰富的雨水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外因之一。
2.3 地质条件
该区为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冈底斯三个性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所占据,大部分岩石发生了区域变质,属中深变质岩系。岩石种类繁多,主要类型包括片岩、片麻岩、变粒岩、角闪质岩、石英岩、大理岩、变质基性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等。其地质构造隶属于三大构造区,分别是南迦巴瓦前寒武古隆起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质构造中生代复杂构造带区及岗日嘎布晚古生代褶皱区。在这三大构造区内发育一系列的区域性断裂。
据前人的资料研究表明,该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主要为强烈隆起与急剧下切,垂直抬升与水平位移共同作用。由于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之成为地震高发区,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该区地震烈度≥Ix度。近几十年来,大小地震连续不断。区内支沟众多,水系发育,路线处于6条区域大断裂的影响范围内,地表岩石极为破碎,沿线第四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最厚近200m。
3、扎墨公路病害状况
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沿线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具有破坏力大、多次重复出现的特点。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雪害、水毁及地质病害;其中地质病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及路基渗水翻浆等。全线共发现崩塌147处,滑坡18处,泥石流61处,严重水毁3处,冰崩、雪崩29处,渗水翻浆133处约11km。如此多的地质灾害,使扎墨公路处于“旱季南通北阻,雨季北通南阻” 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墨脱的经济社会发展。
4、扎墨公路病害整治
鉴于扎墨公路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灾害,2006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扎墨公路一些“卡脖子” 路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确定了先对K84,K89,K92,K97,K102,KI15等路段进行整治,为扎墨公路的全面整治打下基础。
(1)K84盲给沟。一到雨季,该沟大规模的泥石流每年至少发生1~2次。2006年12月架设的21m钢架桥使用不到一年就被泥石流冲毁。经过重新设计施工,完成C20混凝土过水路面40m。即使一旦发生了泥石流,通过机械清理,也可短时保通。
(2)K88+900路基。该段为110m长的路基缺口,所架设的木笼在雨季年年被破坏,2005年施工的铁丝笼也被泥石流冲毁。2006年10月经专家现场决定,按永久性防护工程设计施工,采用C20混凝土基础,M7.5浆砌墙身,外加丁坝防护,至今使用良好,如图2。
(3)K89+130~+400路基。270 m沿河水毁路段,每到雨季遭山洪泥石流冲击,铁丝笼防护工程也被冲毁。有鉴于此,整治时按永久性防护工程设计施工,采用C20混凝土基础,M7.5浆砌墙身,外加8个丁坝防护,完工后至今状态较好。由于盲给沟泥石流规模较大,建议在K89+130起点处增设1~2道大型导流坝,墙身采用C20混凝土,提高抵抗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
(4)K89+650~+750路基。为V字形河谷,由于河宽不足30m,路线右侧为陡峭松散塌方体,水流冲刷严重,随时均可能引起水流冲刷导致公路右侧大面积滑坡。整治工程按一次性到位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线路上、下方增设了C20混凝土挡墙,达到了治理目标,如图3。
(5)K92路基。为小型泥石流冲沟,路基坡脚受水流冲刷下切,致使边坡整体下滑。该处采取封沟、护岸,增设消能坎,如图4,初步起到稳定坡脚的作用。建议下阶段加高护岸墙3~5m,再增两道消能坎,使坡脚更加稳定。
(6)K97路基。该处由于上边坡长期流水冲刷形成约20 m左右的缺口。其措施采取C20混凝土下挡封沟,达到了初步整治,见图5。建议下期施工时,将上坡面水截流,彻底解决隐患。
(7)K102路基。每到雨季,上边坡形成坡面泥石流及零星塌方堆积公路,公路左侧常受河水冲刷,形成水毁缺口。采取措施:下挡墙为C20混凝土基础,墙身为M7.5浆砌,内挡墙为钢筋石笼防护,完工后,取得了较好效果,见图6。建议下步整治上挡墙,采用C20混凝土墙身,增强整体性,并增设1-2排抗滑桩;在下挡墙的适当位置增设1道导流坝,减小河水对墙的冲刷破坏。
(8)K115路基。为高危边坡,坍塌严重,行车危险。该段设置了三级防护整治:内挡墙为C20混凝土基础,墙身为钢筋石笼;左侧路肩为铁丝笼,右侧坡脚采用铁丝石笼护岸。完工后,整体效果较好,见图7。建议下一步完善时,将上挡墙改为C20混凝土墙身,并适当增设1~2排桩板墙予以加强。
5、结语与体会
扎墨公路病害,由于特殊的自然与地质环境和实际情况,采用的初步整治思路是合理可行的。
(1)对于小规模的地质灾害,力求一次性根治;对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可考虑先期进行一般治理,通过养护保证通车,待后期条件成熟时,提高工程标准处理;
(2)注重对气象、地质等资料的收集,为后期的管理、维护、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充分吸取川藏公路的整治经验,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防护方案和工程措施,提高路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扎墨公路全面建成后必将为墨脱县和周边广大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