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升仙桥
2015-02-28 
    

   升仙桥位于四川成都北门外,原为木桥,现已无存。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人们为了纪念胸怀大志的司马相如,将升仙桥改为驷马桥,至今仍是成都北上的必经之地。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升仙桥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唐朝诗人汪遵曾写过两首赋咏《升仙桥》绝句诗:“汉朝卿相尽风流,司马题桥众又闻。何事不如杨得意,解搜贤哲荐明君”。歌颂了杨得意的荐才之功。另一首为“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元代戏剧名家关汉卿根据历史传说,将其改编为杂剧《升仙桥相如题柱》,在乡间上演,使司马相如成为一名在民间很有影响的人物,瓷枕上的这幅画面取材于关汉卿元杂剧的场景。但在情节上与《华阳志》中的记载略有出入,《华阳志》记述是题于桥柱的门楣之上,所以有“不过汝下”的说法。而杂剧中是题于桥柱之上,唐朝岑参的诗作《升仙桥》与关汉卿杂剧的情节相同:“长桥题柱去,犹见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在桥柱上题诗显得更为合乎情理。

   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最佳文学作品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杨意不逢,抚凌云以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升仙桥,位于行唐县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大,现在已经位于城关的中西部。是行唐县现存的保存比较的古迹之一。据《行唐新志》记载:“升仙桥在西门外,相传五代时有仙飞升于此。”故名。

   该桥与赵州桥结构造型基本相仿,历史上被誉为赵州安济桥的姊妹桥。是一座单孔圆弧敝肩拱石桥,由于后人在桥面上铺上了柏油,使得原桥长无法知晓,真是可惜。河北省文物工作队1959年曾经进行过实地考察,升仙桥全长15.3米,桥面宽6米,桥面至河底高4.7米,主拱券用20道单券并列砌筑。现存跨径11.7米,中间高2.7米。主拱两端负小券,用18道单券砌筑,跨径2.45米。大券和小券的券脸石上均有雕刻,桥两侧有拦版、望柱,版面有的刻图案花纹,有的刻不纹不花的凸文,栏版两端都有一卷去抱鼓石,特别是券脸石上雕刻的雄鹰、雄狮以及其它奇珍异兽,雕刻之细腻,造型之美观,堪称古代艺术之珍品。

   升仙桥主拱南侧锁口石下面刻有:“上房井底童经邑赵寅等到十二人邑从姓名如后:赵寅、赵海、刘倩、赵谏、刘贵、刘云、赵冲、赵口、赵绪、李发、赵贵,元祐五年六月十五日记。”证明此桥在北宋年间(1090年)重修过,根据栏版和主拱石两石料较新及石雕艺术风格看,专家认为不是原物,而系后来修补。1955年又重修加固过,从外表看,石缝之间还抹上了混凝土。

   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鲁班修好了赵州桥后,听说自己的外甥上下学甚为不便,便把剩下的石料修了这座桥。桥东头原有咸丰年间重修碑一通,碑文只叙述了升仙桥的故事,没有谈到它的始建年代。《行唐新志》载:“城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阔三丈五尺,深八尺。”另考其修缮历史,断为北宋初年(公元年)或者唐天宝年间建造

   
上一篇:合肥凤凰桥
下一篇:叹息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