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穿越三千年历数晋桥历史
2015-07-24 
    位于永济市的蒲津桥

   位于永济市的蒲津桥

    仙神河大桥

   仙神河大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涓涓细流到浩浩巨浸,蜿蜒曲折,密如蛛网的河道上面布满着大大小孝形形式式的桥梁。

   考古发现公元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有宽深约五六米的围堑,要越过围堑出入村落,必然需要有横跨于深沟上的“桥”,也许只是一根很粗的木头。古代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梁”的记载。这些梁,可能是架木而成,或是堤梁一类有少数架空的部位。这便是人类“桥”的雏形。

   最早关于桥的记载是殷代首都殷(令河南安阳)附近跨漳水的“巨桥”(据《通典》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攻克朝歌(今河南淇县),命南公括“发巨桥之粟”以救济贫民。这段历史说明,当时在这座大桥的附近建有巨大的粮仓,当年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为了稳定民心,先解决民生问题,将建于大桥附近的粮仓打开,救济灾民。

   《水经注》漳水条记:“迳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如此看来,这条发源于山西的漳水在周代时已经有大型木桥存在。

   大河为媒秦晋之好越古今

   江河是自然的天堑,桥梁是人为的通途。在自然的江河阻断人们的脚步时,智慧搭建起了通途,大河终究无法阻挡两岸人民的交往,尤其是儿女情长的往来。

   自古大河专指黄河。在这片流域里华夏文明萌发,华夏儿女繁衍不息。位于大河两岸的三晋大地和三秦大地,更是一河相望,这两个不同的地区被一条大河分得清清楚楚,没有一寸土地相连,却有两千多年割不断的血脉相融。“秦晋之好”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有历史的成语,但对住在黄河两岸的人而言,这是两千年前就开始的地缘向血缘转化的情谊。

   春秋战国之时,秦晋两国都是当时雄霸一方的诸侯,两国的君主、使臣,以及那些靓丽迷人的女子和千军万马并没有被大河阻隔,大河反倒像一个不厌其烦的红娘,把两岸的人往一起撮合。中华大地上相邻的省份何其多,而偏偏是大河隔断的秦晋两地留下了千古佳话。

   两千多年前,那些纤弱的女子是如何跨过这滔滔大河的呢?那时黄河上可没有如今恢弘气势的大桥。我们只能做些猜想。春秋更早之时,大约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侯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诗经·大雅·大明》)。也就是说当年周文王娶亲,就已经开始用船在渭水河上造临时性的浮桥。也就是说,把舟连接起来做浮桥的智慧早在周朝已经开始,而且是为了娶亲。如此看来,秦晋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往来中,那些芊芊女子也许一如她们的先祖那样,也曾以舟为桥,离开渭水河的养育,来到晋国,在汾河和大河浇灌的土地上生儿育女。

   蒲津渡铁牛显唐初经济实力

   我国古代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黄河跨度大,河面宽,浮桥的寿命一般都不长,几乎没有太多痕迹可以找寻,唯有今永济市的大铁牛告诉人们,这里曾有一座沟通两岸的浮桥,让天堑变作通途。

   唐代,黄河上建有三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蒲津桥。

   蒲州古城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这里的黄河渡口就架起了一座浮桥。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新唐书·地理志》较详细地记载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指放置铁牛的支架),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这些铁牛重50-70吨不等,显示了当时铸造巨型实体铸件的高超冶铸技术。

   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

   当年浮桥上车马飞驰,商旅往来的繁华早已归于沉寂,但如今站在大铁牛的身边时,当日的繁华之景仍旧可以想象。

   高铁黄河第一桥全长近万米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们,充分科学地利用当年仅有的竹、藤、木、石和人工冶炼的铸铁或锻铁等,发挥材料的特长,根据丰富的成败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地衍变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桥梁。

   当人类从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桥梁建设的发展更加凸显出人类智慧的非凡。如今,黄河上建起了200多座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桥梁,其中有近20座是与山西有连接的大桥。天堑变通途,让山西与周边各省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对山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中国桥谱》一书说,在所有的人类建筑中,桥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文化内涵。人类建筑无非三种,房屋宫殿、庙宇陵墓和道路桥梁,房屋是人类对自然恐惧和抵御的产物,庙宇陵墓是人类对自然敬畏和膜拜的产物,只有桥梁具有强烈的与自然抗争的内涵。

   2014年10月6日,一列高铁迅速从山西一侧通过晋陕黄河特大桥驶进陕西,这座大桥全长9969米,自西向东跨越黄河,连接起山西、陕西两省,是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跨越黄河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的桥梁,堪称“高铁黄河第一桥”。晋陕黄河特大桥全桥共设175个桥墩,绝大多数为45米以上的薄壁空心高墩。大桥穿越洽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黄河湿地的边缘地带,沿线分布有天鹅、灰鹤、白鹤、鸳鸯等60余种珍稀鸟类和飞禽种群,为此大桥两侧专门设置了长达7.5公里的声屏障,在防止高速列车与飞鸟相撞的同时,有效隔绝了噪音对鸟类栖息地可能带来的惊扰。

   现代化桥梁,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胜利,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桥梁的文化也在随着时代进步。

   本报记者李雅丽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