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沙溪杜婆桥。(李昶东/摄)
产业名镇醉美沙溪(民风民俗篇十八)
沙溪地区的建筑业自明清以来已相当发达,据史料记载,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多处,如位于涌边村龙澳街的杜婆桥,它横跨六乡涌,是中山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宋代古石桥之一,也是中山现存古老的桥梁类建筑。
始建宋代的三孔石桥
杜婆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涌边村东面,始建于宋代。据《香山县志》(同治志)记载:“婆石桥在婆石村,宋时杜氏媪建。明崇祯间乡人高光谟、刘巽乾、汤斯汉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署县舒均再修。同治五年(1866年)涌头、水塘头、岗背、婆石、涌边、后山六乡重修。(暴志、祝志云:婆石二字殊无取义,疑如谭婆桥之例,称杜婆石桥。传者去其一字也,或云桥跨涌名蒲石,婆乃蒲之讹)。”1986年,旅居海外华侨李炳坦、李铨波昆仲等捐资重修,并为杜氏媪树立碑记,复名杜婆桥。
从中山市区沿博爱路往沙溪方向走能直接到康乐路,再从康乐中路沿“涌边”牌坊进入50米左右就能到杜婆桥的桥头了。该桥为三孔石桥,属西南、东北走向。两个大桥墩支撑着桥面,主桥各孔上方均由5条花岗石条铺成,左右各有7步梯级通往桥面。据村里老者介绍,该桥长19.1米,宽2.5米,因多次重修,杜婆桥的现存结构主要为清代建筑。
在桥旁边,有一个砖瓦建造的门坊似的碑记,记载着杜婆桥以及那一段过往的历史,碑面上字迹已经模糊不能辨认,只有上面大大的“杜婆桥”三个字醒目地提醒着,这里是历经风雨走来的古老的历史见证。
光寡老妇劝募而建
村里老者介绍,关于杜婆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涌边乡渡口附近住着一位早年丧夫的杜氏老妇,膝下无儿,生活很清苦,依靠织麻勉强度日。久而久之,当地乡人称她为“杜婆”。那时候,涌边乡渡口属隆都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因为当时没有建公路,四面八方的官绅客商赶市赴集,驿马传递,绝大部分都要经过这个渡口。
每当遇上当地墟期,或是风雨潮涨,赶时间的官绅客商们往往争着抢着要渡水。一时间,水域有限的渡口被挤得闹哄哄一片,翻船造成人员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当地群众对此叫苦不已。耳闻目睹多了后,善良的杜婆觉得这样下去始终不是办法,随后产生了在此处建桥以疏导交通的想法。
后来,杜婆每天早出晚归,守坐在渡口旁,一边织麻,一边向过往的客商坦陈心愿进行劝募。许多客商被杜婆的精神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几年后,杜婆募得足够资金,建造石桥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为缅怀杜婆的功德,人们将石桥命名为“杜婆桥”。
如今,为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沙溪镇及镇区各中小学校常组织学生前往杜婆桥参观,杜婆桥也成为沙溪镇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李昶东黄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