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开道岔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2015-03-25
道岔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线路中最薄弱的设备之一,由于道岔具有数量多、构造复杂、使用寿命短、行车安全性底、所以道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列车速度和通过能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道岔保养周期维修成本和材料的使用寿命。道岔中出现各种病害后,都要进行认真分析病害原因,应结合理论进行细致的调查,全面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法,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1 转辙部分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1.1 转辙部分病害产生的原因
转辙部分病害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1)大方向不直顺。
(2)框架尺寸偏大,递减距离及递减率不准确。
(3)尖轨在静止状态时弓腰旁弯,有飞边及毛刺。
(4)尖轨底靠近基本轨侧的刨槽深度和宽度不足,尖轨爬不上基本轨。
(5)基本轨有高低硬弯和吊板,作用边有飞边及毛刺。
(6)顶铁过长。
(7)耳铁的主螺栓孔及螺栓经磨耗后有间隙,两根尖轨不能形成牢固的框架,搬动尖轨时另一根不能完全的跟过来,造成不密贴或轮缘槽小。
(8)跟端夹板式的结构不尽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讲限制了尖轨的转动又缺乏弹性。
(9)曲下股基本轨的弯折点及弯折量不标准,第二、三弯折点之间的直线段不直顺或有反弯。
(10)尖轨尖的直角错差允许20 mm太大,这就意味着如果一根尖轨不动,则另一根就40 mm的串动量。
(11)更换尖轨时,往往不是成对更换,在长度,耳铁孔位置上都有误差。
(12)尖轨跟距绝大多数不能满足144 mm的要求。
(13)滑床板长期不涂油,个别的锈蚀严重,增加了尖轨在滑床台上的阻力。
(14)几道连接杆前后位置不对。或长度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尺寸。有的则是43,50 kg/m轨的混用。另外连接杆在基本轨下伸长部分与基本轨间的间隙太大,既不防跳又不能控制尖轨弓腰。
(15)滑床板在长期使用中,由于捣固不均匀,压力不平均等因素,个别的扭曲或拉出痕迹,增加了尖轨的阻力,阻碍和影响竖切部分密贴。
(16)由于冻害、捣固、岔枕扭曲等因素,长期的碾轧,滑床板或基本轨产生永久性的变形或有垂直磨耗,或使基本轨不落槽或与滑术台间间隙过大。
(17)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压溃和擦伤,促使基本轨产生肥边,造成尖轨竖切部分假密贴。
(18)连接杆所使用的两个耳铁是同一侧的(左侧的或是右侧的),即不成对。所使用的两个孔不是同一位置的(一前一后或一后一前),这样在搬动尖轨时,连接杆在运行中,所走的距离不相等,当然有一侧尖轨就不易密贴。
1.2 道岔转辙部分常见病害整治措施
在道岔转辙部分凡是尖轨耳铁上有垫片的道岔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或者说竖切部分不密贴的道岔,也同样存在着病害。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如下。
(1)拨正道岔直股的大方向,使其与前后线路方向相一致。
(2)丈量两尖轨的长度是否相等,岔首、尖轨尖及辙跟的直角错差不宜超过5 mm。
(3)检查跟端夹板的撬起量是否标准,双头螺栓的粗径处是否有磨耗,不标准的需要更换。
(4)全面检查曲基本轨的弯折是否达到弯折量。
(5)检查耳铁的孔径,长度及连接杆。
(6)检查尖轨的顶铁。
(7)整修尖轨。尖轨竖切部分密贴程度好不好,可以说尖轨本身的质量是绝对作用的。
(8)重新打框架。
(9)撤掉耳铁上的垫片,可利用耳铁上的几个孔调整两尖轨间的内侧距离,使竖切部分密贴,经过正位,反位多次的试验,使两尖轨都与基本轨密贴是不难达到的,尖轨侧磨就可避免了。经多组道岔转辙部分病害整治,尖轨轮缘槽只要有65 mm以上,尖轨背面就不会侧磨。
(10)基本轨方向及转辙部位框架尺寸的校正。
2 辙叉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2.1 辙叉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
(1)辙叉心沉落。
由于辙叉存在着有害空间,心轨尖端易于磨损,列车经过时产生很大冲击力,加之两股行车都要经过辙叉心,而辙叉心的隐蔽部分较宽,道床不易捣固坚实,因此岔枕往往被压弯,或辙叉下的岔枕机械磨损大于两侧面使辙岔心下沉,造成水平不良。
(2)方向不良。
辙叉部分的侧线护轨部分经常产生“膨肚”现象与侧线线路方向不顺。
(3)辙叉部分轨距不合及冲击叉尖。
(4)查照间隔(91)护背距离(48)之间的关系。
(5)辙叉、护轨的病害联系。
①辙叉跟端错牙造成辙叉跟趾垂直裂纹和水平裂纹。
②高护轨,所谓高护轨,就是护轨顶面高出主轨顶面。高护轨形成以后,影响轨距和查照间隔与护背距离的检查,同时会加速护轨本身的磨损。
③护轨与心轨的查照间隔不对时,车轮将碰撞叉尖,甚至造成事故,护背距离不对时,将加大护轨和翼轨的磨耗,严重者可拉断螺栓,引起不良后果。
2.2 道岔辙叉部分常见病害的整治
(1)加强捣固—— 强调使用由镐捣固,消灭暗坑,明吊板,减弱辙叉冲击力。
(2)改进联接方式—— 将原辙叉与岔枕用道钉螺旋钉联结方式全部改换为分开式扣件,消灭了明吊板,提高了辙叉稳定性。 (3)辙叉部分轨距不合及冲击叉尖的整治方法。
①辙叉加强捣固,必要时把岔枕翻转使用,避免辙叉沉落。
②检查和整修各部间隔尺寸。
(4)加强整组道岔锁定一有条件的道岔前后全部采用1弹条扣件,道岔区,曲股逐步改为分开或扣件,基本达到了“纵不爬,横不移”辙叉前后轨缝易于保持,减少了接头振动力。
(5)打磨轨面—— 对粗糙不平的轨面进行打磨,更换前后坍塌不平的引轨,改善了行车的平稳性。
(8)改善弹性—— 定期清筛道岔,推广使用加厚胶垫,提高辙叉弹性。
3 尖轨部分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3.1 尖轨部分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
尖轨是道岔中最薄弱的环节,经过重载大列的冲击,尖轨已产生了许多病害,经过分析和观察发现尖轨已产生了横弯和拱腰。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轨内部残余应力的存在,在外力作用下造成尖轨横弯。
(2)运输、存放不平顺也会造成尖轨横弯。
(3)道岔连接杆尺寸不标准,使得尖轨在列车长期作用下受力不均导致尖轨变形。
(4)活接头变为死接头,由于活接头间隔铁、夹板、异径螺栓三者相互磨耗,在活接头螺栓紧固的情况下,夹板与尖轨腹部失去了应有的活动空间,夹板在扳动时有应力存在,致使尖轨弯曲变形,形成尖轨横弯。
(5)轨横弯的存在,主要表现为竖切不密,顶铁不靠,尖轨中轨距超限,动开程不足等几个方面,也可能表现出正位良好,反位失格或反位良好,正位失格的现象。
(6)轨拱腰主要因尖轨尖端、尖轨跟端枕木空吊板或腐朽,基本轨前接头及尖轨跟接头低等因素而造成的。
3.2 尖轨部分常见病害整治措施
(1)针对活接头变成死接头,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实践,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打开活接头夹板,选择外径为38 mm、内径为27.5 mm、厚度为3 mm、5 mm、8 mm的三种钢垫片中的一种,将垫片垫在异径螺栓粗径与夹板之间。垫片放入后夹板前端与尖轨腹部要满足8~10 mm的间隙,同时注油,以保证尖轨左右活动灵活。
(2)查道岔连接杆尺寸,抽下连接杆与尖轨间垫片。
(3)定横弯位置,不用拆除尖轨连接零部件,使用尖轨横弯整正器在“天窗”点内整治尖轨横弯。
4 结语
在工作中道岔的养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单开道岔是道岔设备的基本形式,不管是小的车站还是较大的编组场,都是有较大的比重,消耗在单开道岔上的工时,材料也较多,所以提高单开道岔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