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资讯 > 正文
新技术破解施工难点 西成高铁开启“智能化”建设
2015-06-11 
   新华网陕西频道6月10日电(高梦月)穿秦岭、跨汉江、入剑阁……一条加速建设中的高铁正在缩短从关中平原到天府之国的直线距离。记者近日从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了解到,目前西成客专西安段架梁工程已经全面铺开,预计2017年底前正式通车,届时从西安至成都将形成3小时经济圈。

   作为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客运专线,西成客专途径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国内在建的最具山区特点的高标准现代化铁路。陕西境内段更是全线设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区域。针对陕西段建设难度大、工期紧的艰巨任务,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绿色标准化施工,使工程进度在全线处于领先水平。

   新技术助力高铁加速建设

   西成客专户县东站施工现场,压路机司机陈文生一边操作手中的方向盘,一边不时查看着自己右上方的电子屏幕。“绿色、黄色、深红……每种颜色都代表不同的压实度与平稳度。”陈文生向记者解释道。装载在压路机轮胎上的传感器,让这个开了8年压路机的老司机彻底改变了工作方式。

   “从前压多压少都是靠经验推断,现在有了直观的标准数据,压的既迅速又精确。”陈文生说。不仅如此,拿着手机进行实时监控的现场技术员董斌也感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只要登录“路基连续压实应用平台系统”,董斌就能用手机实现对现场所有压路机碾压段填筑厚度、碾压遍数、行走速度的完全监控。“即使不在工地,也能用手机第一时间查看这些数据。”董斌说。

   西成客专项目部总工程师赵红刚介绍说,传统的路基碾压只能靠“抽样点”来检测碾压效果,很难控制路基压实的均匀性,新技术将点的抽样检测转变为整个碾压面的全面监控与监测,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监测盲区,也将路基后期沉降量降到了最低。

   今年3月,由西成客专项目部与兄弟单位联合研发的、全国高铁首个“路基连续压实应用平台系统”率先在全线应用。

   在跨西汉高速连续架梁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十几米高的工作台上进行架梁作业。地面上,技术员王录正通过手持的平板电脑对梁体钢筋与预埋管道的安装进行实时监控。3D画面中,梁体内部结构一览无余,“梁体内部全是密密麻麻的交叉点,过去通过平面图纸很难看懂,管道安装中‘打架’现象经常发生。”王录说。

   中铁一局西成客专二工区经理满百礼告诉记者,西成客专建设中的最大难题便是连续梁的架设,而王录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出的、基于BIM技术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利用了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提前将工程结构出现的构件碰撞部位进行优化,工人通过三维模型交底就可以实现准确安装,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工效50%以上。

   “‘互联网+’正在使高铁建设产生深刻的变革,一系列自主研发项目的推广运用,正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核心名片。”西成客专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周鑫说。

   新工艺实现绿色标准化生产

   一排排钢筋桁架整齐的堆放在作业间里,全电脑控制的自动弯箍机不停的将钢筋弯折出最精确的角度……在负责生产 “SK-2型双块式轨枕”的中铁一局户县轨枕厂,标准化生产不但实现了减人增效,还让工人们彻底摆脱了过去“傻大笨粗”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与生产污染。

   “现在我们穿着皮鞋进厂房都不会沾到泥。”户县轨枕厂工程部部长闫艳兵高兴地说。据介绍,一根轨枕的生产从钢筋到成品大约需要12小时,该厂每天可生产1000根左右,完全能够满足西成客专的工程进度。

   对于“绿色标准化生产”给高铁建设带来影响,中铁一局户县梁枕厂,从事了十多年铁路建设工作的张宁深有体会,此次施工中,预制梁双排式生产与轨道化运输的工艺创新,有效缩减了梁枕厂用地面积,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当年郑西高铁750孔预制梁生产工厂占地高达300亩,而西成客专同样的生产规模,用地还不到一半。”张宁说。

   同时,立足于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户县梁枕厂内的六个废水沉淀池使全部生产废水实现了三级沉淀与零排放,处理后的废水被用于混凝土预制梁的洒水养护,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

   “我们要加快建设,但绝不能破坏环境。西成客专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除了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与施工集成能力外,更要成为绿色、环保的生态铁路示范线。”赵红刚说。

   据了解,西成客专建成后,向北在西安与郑西客专、京广客专相连后直达北京,向南在江油接成绵乐客专后与沪汉蓉客专相连直达上海、与成贵及贵广高铁相连直达广州。将为我国华北地区至西南地区增加一条大能力、高密度的旅客运输主通道。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