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1号线交通衔接规划出炉 规划至2044年
2015-06-15
一份《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一直规划期到2044年的事了
让每个市民,都能和轨道交通“无缝衔接”
题引:“老常州”朱瑞芬家住朝阳二村,看到轨道1号线开工,既兴奋,也期待。可是听说这些线路没有一条途径自己家门口时,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现在,就盼着家门的公交,能与地铁无缝衔接,那就好了。”
记者近日从常州市规划局获悉,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规划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了《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交通衔接规划》。这份规划,就是为了了给“朱瑞芬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据介绍,该规划提出了在轨道交通为主体的情况下,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方案,力图实现“无缝衔接”、“最短距离换乘”。
规划期限至2044年,其中有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亮点。如,坚持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优先的原则,对沿线公交线网及场站进行谋划,调整公交线路,在城市外围引入“P+R”停车场等。
站点类型
A打通“最后一公里”,有N种接驳方式
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确定33个站点分成的4种类型
据介绍,途径新北、天宁、武进三大行政区的轨道交通一号线,串联了新龙、高新、中心、武南武大组团。为此,规划部门依据服务对象,将我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上的33个站点划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交通枢纽站:
综合交通枢纽站是城市对外交通中心,市内外大型交通换乘枢纽,具有客流集中、换乘量大、辐射面广等特点。如常州北站、常州火车站。
(2)区域交通枢纽站:
区域交通枢纽站一般位于城市区域交通中心,市内外次一级交通衔接点,地铁的起点、迄点站,具有客流相对集中、换乘量较大、辐射面较广等特点,其相对综合交通枢纽规模较小。如延政大道站、河海大学站等。
(3)轨道换乘枢纽: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线路与线路交叉的地方形成轨道换乘站。一般轨道换乘站多位于在市区相对繁华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轨道之间的换乘。如文化宫站、科教城北站等。
(4)一般轨道站点:
除前述的交通功能相对完善的车站以外,其它均为一般站点。一般站点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集散站点周边区域的客流,因此此类站点一般按照服务对象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
a、公共建筑服务型站点:
服务区域主要是医院、剧场、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区域,服务对象主要是来学习、锻炼或者就医等利用公共设施的人员,如奥体中心站;
b、商业服务型站点:
商业服务类型站点是指轨道站点的服务区域主要是大型商场、商品批发销售中心、购物中心等区域,服务对象主要是来购物的人员,如博爱路站。
c、居住服务类型站点:
相对于其它类型站点,居住服务类型站点一般都在核心区外围。其服务的区域主要是生活居住区,其中最典型的有翠竹站、长虹路站等。
根据居住地与地铁站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最佳接驳转换的方式
市规划局市政处工作人员透露,我市从编制地铁规划到宣布正式开工建设,经历了十年时间,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与反复论证。
为此,规划部门对全市与轨道交通一号线发生联系的106条公交线路进行逐一调研,并借鉴上海、深圳、南京等地铁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常州的实际情况,在规划中建议与地铁复线的公交线路适当取消,尽量缩短常规公交与地铁换乘的距离,增开公交薄弱地区公交供给线路等方式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调整。
此外规划中,轨道站点附近的城市慢行步道将持续建设,设置非机动车接驳车位约3万个,其中设置公共自行车停车泊位约5000个,新增公共交通接驳场站4处,在城市外围设立“P+R”停车场,打通轨道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拓展轨道交通服务半径。
“假如把地铁比作城市公共交通的躯干,BRT、常规公交、步行、非机动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则是城市的动脉和毛细血管,它们成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形成主次分明、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大公交体系,合理调节市民出行结构,从源头上减少道路交通拥挤。”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给出了一个设想:市民可根据居住地与地铁站点之间的距离选择自己接驳转换的方式:5公里半径之内的市民可选择乘坐公交车,3公里半径之内的可选择自行车,600至700米半径左右的,可选择慢行步道。
举例说明
下了火车,你的选择接近“点对点”
从武进到北京,去机场要花多少时间?以前,蛮能确定的。
武进市民周先生已经在心里默默盘算了。常常去北京出差的他,更倾向于地铁开通后以轨道交通的方式出行。
周先生说,以往去北京等候飞机的时间比较长,比较而言,轨道交通与城际交通的转换定点、准时,延政大道站就在家门口,从这里乘坐地铁到常州火车站,时间调控方面也更从容便捷。
据介绍,作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具有客流集中、换乘量大、辐射面广等特点的常州火车站,是常州市的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集散中心,未来火车站地区轨道交通一号线站点建成后,将成为常州地区重要的市内外交通换乘衔接节点,在这里,高铁、地铁、公交、私家车将融为一体,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有效衔接。
不出城的市民也可享受交通枢纽站的便利。家住阳光龙庭的李小姐每天要往返武进大学城,她说,自己今后可乘坐B10到火车站,在此选择地铁或者其他公交,避开了市中心的拥堵,也节省了时间。如果要去近的地方,租赁公共自行车也是很好的选择。
常州市火车站北广场地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已经对轨道交通一号线的站点位置及各类换乘通道进行了预留,换乘所需的公共交通场站、非机动车停车场、出租车上下客区等交通设施利用现状既有设施为主。
轨道交通一号线站点建成后,包括高铁上下客在内的人流可通过预留通道步行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直接换乘,其他通过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租车到达的换乘客流利用火车站地面集散广场到达轨道站厅进行换乘。
在火车站交通枢纽内,后续还加强交通引导标志系统的建设,保证各种交通方式停车场地高效利用、换乘便捷、出入交通组织顺畅,实现无缝衔接。
城市“绿行”
方便既达,环保自成习惯
家住新北区新桥镇的市民周先生在市中心上班,他的理想生活状态是:白天坐轨道交通出门办事,私家车用于出远门或周末休闲。
他家的小区离地铁1号线的新龙站和新桥站都不远,他说,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周一到周五上班,不仅不用担心可能出现的拥堵,仅仅从成本来说,每天光来回省下的油费,一年下来数目也很可观。在小区附近,其他交通也是无缝对接,像五六分钟就能从薛家上高架、去常州北站搭高铁5分钟车程,从薛家或龙虎塘上高速也是方便。
而一些住在城郊、需要穿城工作的市民,也有了更多出行可能:每天早上把车开到地铁1号线周边的“P+R”换乘停车场,再搭地铁到单位上班;下班也同样,先着步行至停车场,再开车回家。这样一来,每天上下班不仅节省时间,还少了堵车的烦恼,上下班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在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公共交通拥挤的背景下,轨道交通的建设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出于缓解交通压力、满足从主城区到郊区的出行需要,希望通过引导,让市民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有车族”能尽量少开车,选择乘坐公交、轨道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