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的尊严交通运输部救捞应急救援队起赴东方之星”轮纪实
2015-06-17
救捞应急队员集中力量实施扳正钢缆转化成起浮钢缆作业。
救捞潜水员自制水下攻泥器。
挑灯夜战实施扳正钢缆挂钩。
支持人员协助潜水员准备下潜。
搜寻打捞遇难者遗体。
6月1日21时30分许,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大马洲水道突遇龙卷风顷刻翻沉,454名旅客和船员陷入绝境,一场举国动员的搜救行动迅速展开……
人命大于天!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交通救捞人以最快的时间,动员最精干的力量,火速赶赴事故现场,设计制定出科学的扳正打捞方案,使沉船在短时间内整体扶正打捞出水,最大限度保护了逝者尊严,并为后续救援创造了条件。
作为现场沉船打捞的中坚力量,交通运输部专业救捞队伍在“东方之星”轮沉船扳正、起浮等关键作业环节中,充分发挥了组织者、设计者、作业者的骨干作用,体现了国家专业救捞队伍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
近日,执行“东方之星”轮救援打捞任务的救捞专家和应急救捞队员向记者讲述了“东方之星”轮扳正起浮的经过。
6月2日凌晨,部救捞局值班室接到“东方之星”轮遇险救援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支由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的救捞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潜水员联合组成的救捞应急救援队,携带专业搜寻打捞潜水装备火速赶往事故现常
经过长途跋涉,救捞应急救援队于当日20时30分到达“东方之星”轮沉船搜救现场,救捞工程技术人员和潜水员迅速投入搜救。作为专业的攻坚技术团队,救捞应急救援队的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救生、救难、沉船打捞,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在这不眠不休的四天三夜,救捞人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打捞方案设计科学严谨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船体,最高效率打捞,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遇难者遗体的整体扳正、起浮难船的施工方案。
经过70多个小时的搜救探摸以及生命探测仪的反复探测,专家综合研究分析,在总体判断没有人员生还可能的情况下,对船体实施整体扶正,以便尽快地全方位对所有舱室进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
实施沉船整体扶正起浮,制定科学的方案很关键。此次沉船事件影响面大,世界瞩目,中央重视,各界关注,方案须慎之又慎,不容有任何闪失。
救捞应急救援队是由38人组成的精兵强将。部救捞局副局长王雷,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副局长蒋岩等都是从事救捞技术出身的行家,打捞经验非常丰富。挑选的潜水员也都是救捞系统经验丰富、技能突出、体能充沛的顶级潜水员。
沉船扳正、起浮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很多,需要精确核算所需的起浮力,还要防止起吊过程中翻转、滑落、折断,从而可能造成对幸存者的二次伤害或遗体的损坏。扳正、起浮方案的制定都需要通过精确分析、科学计算。
在赶赴现场的途中,救捞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就根据已获得的船舶资料,初步制订了“东方之星”轮的遇险人员救助方案和沉船起浮的打捞方案。
在现场技术方案难以确定,关键技术无法可靠保证的关键时刻,救捞应急救援队的到达迅速得到了现场指挥组的认可。根据获取的船舶最新资料、现场搜救的实际情况以及救捞潜水员下潜沉船的探摸情况,结合救捞系统多年来的抢险打捞实践经验,救捞专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制定了安全高效、最大限度保护船体,从而最大限度保护遇难者遗体的整体扳正、起浮难船的施工方案。
在该方案中,确定采用4道扳正钢缆作为扳正方案,采用4道钢缆作为起浮方案。同时,提出在起浮过程中,如果起浮速度跟不上,再加上一条浮吊协助作业的备用方案。经反复研究,最终现场指挥部采用了该方案。
千斤穿引攻坚战
在过底钢丝穿引的攻坚过程中,利用救捞核心水下攻千斤技术,顽强地完成4道沉船过底钢缆穿引,为难船在最短时间内扳正和起浮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东方之星”轮打捞工作分七个步骤:一是为沉船穿引4道千斤;二是千斤套扳正桩头,三是接驳扶正千斤的抽引钢丝及固定;四是浮吊挂钩;五是大吊起钩对沉船进行扳正;六是扳正钢缆调整为起浮钢缆并挂钩;七是浮吊起钩将沉船起福
千斤穿引是这次沉船打捞的攻坚战。王雷介绍,常规的方法是使用攻泥千斤进行穿引,但是难船宽度11.2米,由于水底有大小石头,攻泥器无法穿引。沉船倒扣在江底,船舷90度直角边紧贴河床,导致在牵引扳正钢缆时,钢缆在直角处卡祝由于现场作业条件非常简陋,救捞潜水员只能利用传统方法,把竹竿劈开,连接成10多米长,自制攻泥工具,在水下寻找合适位置,把竹片通过石头间隙进行千斤穿引。
钢丝穿引是本次沉船打捞的核心。6月4日清晨,天空中绵绵不断的雨点,犹如人们对遇难者的无尽哀思。由于沉船区域属于抛石护坡区,江底有大量不规则的抛石,沉船右舷翻扣,船舷与水底石头紧紧压在一起,穿引钢缆的千斤要在沉船船底闯出一条“生命通道”,就好像在石头缝隙中捡芝麻,这是一场考验救捞人意志、责任和实践经验的攻坚战。
4日早上8点刚过,潜水员顾国强首先下潜。长江水流湍急、浑浊,水下条件特别恶劣,正常情况下流速超过每秒1.5米,按照潜水规定就不能实施潜水,暴雨过后,长江流速加快,沉船区域附近的水流高达每秒1.8米。在水底下,潜水员为了控制自身位置,要用肩膀紧紧地顶在水下沉船船舷来稳定身体,把岸上人员递下的用于穿引的竹片牵引着绳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水下,慢慢地推着竹片,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缝隙,艰难地推进。
由于水流过快,竹片好不容易穿过却被水流飘走,对面的同伴找不到竹片,需要抽回重来,重复了五六次也不成功。在下面时间过长,潜水员连续在水下作业3个小时,体力消耗大,饥俄、寒冷。“累了,稍微喘口气;碰到坚硬的石头无法穿过,拔出竹片重新来。”顾国强回忆说。前前后后,他和孙宝峰、刘伊舰徐兆健4名潜水员先后下水,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早日让难船重见天日,早日送遇难者回家,大家不气妥,不放弃,坚持着,一点一点往前推进。
经过连续二十余个小时的攻坚克难,凭借过硬的本领,4根钢缆千斤带着救捞人的坚韧意志终于穿过沉船船底,为后续的沉船扳正起浮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千斤完成穿引后,牵引钢缆的穿引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倒扣的船底下面有很多杂物缠绕,通过绳子穿过去的小钢丝被杂物、石头紧紧卡住,需要水下的潜水员反复来回拖绞,才能把小钢丝接上,再小心翼翼把大钢缆接上,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救捞勇士。
扳正起浮作业发挥主导作用
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艺、强健的体魄、顽强的作风,救捞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把现有设备机具等“土枪土炮”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在72小时黄金搜救时间内,难船打捞各项前期准备与水下搜寻同步进行。当包括船底开洞进行搜寻没有发现生命迹象,6月4日21时30分,所有工作转入难船扶正、打捞起浮阶段。为此,救捞人员连夜进行扶正钢丝的套桩、固定与挂钩。6月5日清晨,4道扳正钢缆全部挂钩妥当。
在沉船打捞作业中,救捞应急救援队不但承担了所有水下作业,还承担了水面指挥工作,在救援现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救捞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的两艘浮吊船上进行指导,尤其是参与打捞作业的500吨级浮吊“湘救捞02号”船员技术较生疏,锚泊、船位、起吊等技术状况均不理想,沉船扶正及起浮作业期间,救捞专家对该船进行了全面接管操作。
5日7时许,随着一声令下,“湘岳001”和“湘救捞02”两艘起重浮吊拽紧4道扳正钢缆,对“东方之星”轮开始扶正作业。9时许,高15米的“东方之星”轮实现整体扳正。
沉船被成功实施扳正后,现场的救捞应急队员顾不上连夜的疲劳,立即投入扳正钢缆到起浮钢缆的调整中。
5日15时40分,4道起浮钢缆换好,沉船起浮作业正式开始。随着两艘起重浮吊船吊力的逐渐增加,难船船体被缓缓提升。原来方案是露出水面一层,就清理一层。每层出水后进行减载、抽水,使打捞重量减轻,然后再慢慢出水。但为了做到沉船整体出水,便于对失踪人员搜寻,同时由于难船出水重量超出预想,当出水至1/2时,两艘浮吊船负荷超重。根据事先预案,在附近水域待命的另一艘350吨浮吊船加入起重队伍。18时50分,在三艘浮吊船的共同起吊下,经过12小时的努力,沉船主甲板露出水面。至此,“东方之星”轮在遇难90多个小时后终被救捞应急救援人员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
王雷告诉记者,这次沉船扳正起浮作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作业环境恶劣、救援设备简陋、要求高、压力大。救捞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艺、强健的体魄、顽强的作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把现有设备机具等“土枪土炮”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救捞专家介绍,沉船扳正打捞方案在设计中就预判到各种问题,而且在后来的施工作业中都出现了,各种风险都提前做好了应对。救捞人员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打破常规,边作业边细化打捞方案,使扳正起浮作业实现科学施工,事半功倍。如因地制宜预先留好“小辫子”,扶正后,扳正钢缆反抽出来转化成起浮钢缆,实现了扳正起浮一体化。扳正设计的4根钢缆,套上6个桩头,使两根变成双股双缆,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船体,尽量避免对遇难者遗体的损伤。钢缆配置也很重要,扳正钢缆转化成起浮钢缆后会长出很多,而浮吊船吊高有限,救捞人员提前考虑在“湘救捞02”上接了两根短缆,以便重新卸缆挂钩,从而弥补了吊高不够。
参与救援的东海救助局副局长郭秀斌说,在这次救援中,面对体能极度透支、极其恶劣的作业环境,救捞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作风,连续作战,通宵奋战。有的整整连续工作93个小时,期间累计睡眠不足10小时。现场有更多几天几夜只休息了五六个小时的人,他们脸色憔悴,声音嘶哑;有的已经累得说不出话。连续作业、疲惫不堪的潜水员,只能在间隙稍微休息片刻。然而,这些都不是问题,面对400多条生命的离去,他们痛彻心扉,唯有与时间赛跑。
在现场几千人的救援队伍中,交通救捞人或许并不显眼,但正是这支队伍,凭借他们的专业和坚韧,连续下潜2158分钟,60小时内完成难船的扳正起浮工作。正是这种默默无闻、顾全大局、能打硬仗、敢于担当,使得交通救捞精神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链接
“只想早点儿带他们回家”
救生、救难也是救捞应急队在“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东海救助局潜水员周东回忆说:“我们到达事故现场,顿时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惊,一路上的疲惫与饥饿一扫而空,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按照难船船舶构造,搜寻遇难者作业是从主甲板三等舱开始入手,逐层向二层、三层、四层延伸,每层要逐个房间入内进行搜寻排查。
在水下搜寻打捞遇难者,潜水员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周东说,江水浑浊,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潜水员进舱后,伸手不见五指,完全靠手摸索前进。进舱探摸作业难度和风险也非常大,由于船倒扣后,橱柜床铺等杂物铺天盖地,人完全处在一个倒置的工作环境中,很难找到进入的通道,整个进入的过程还需逆向思维。此时,只有靠潜水员的镇定、胆大心细,边清理边进入,还要随时防止上面的东西砸下来。还有破碎的船舱窗玻璃,稍不注意,潜水员的手就被割破。
“尽管工作难度很大,但是救人的心迫切1周东说,他好不容易进入一个房间后,摸索到一位遇难者,小心翼翼地把他固定好,如何安全地送出去又是一大难题,因有水流,千辛万苦打通的通道再次被杂物封堵上。“既要开辟新的通道,又要照顾好遇难者,工作量极其险巨。但是此时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点儿带遇难者回家,上面有他亲人们揪心的等待啊1半小时后,他历尽重重艰辛,终于把遇难者送出水面。紧接着,他又投入再一次的搜救中……
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徐兆健第一次下水就搜寻到4名遇难者的遗体。发现遇难者后,为了不让遇难者遗体遭受损伤,他把信号绳绑在遇难者的胳肢窝间,慢慢地带着遇难者从船舱里面游到舱口,维护了逝者最后的尊严。
在此次搜寻遇难者的作业中,救捞潜水队员共排查55个旅客房间,探摸打捞到14名遇难者的遗体,救捞潜水员的努力给予了遇难者家属最大的安慰。